国博著名讲解员周娅老师走进理工附中美术课
要让用感官去认知世界的人类变得理智,唯一可行之路是美学教育。——席勒
年5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美术学科组特邀国家博物馆著名讲解员周娅老师走进学校美术课堂,为高一艺术选修的学生们进行了题为《罗丹所处的时代和雕塑》的精彩讲座。讲座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同学们为周娅老师的博学、优雅与情怀所打动。
周娅老师一开始介绍了十九世纪的雕塑初期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很多艺术家冲破学院艺术的陈规,视野从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开始转向具有时代特征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同学们从周娅老师讲解中仿佛看到了一个矛盾而鲜活的时代,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罗丹这位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罗丹前辈的雕塑作品传承了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还勇于突破的传统束缚,赋予作品一种新的创造精神——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周娅老师着重透过罗丹独特的视角,与同学们一起赏析那个时代的主要作品,使大家对罗丹的雕塑思想形成初步的认识,为下次深入探讨罗丹和罗丹的雕塑打下良好的基础。
讲座接近尾声时,同学们齐声朗读梁启超《美术与生活》的经典段落——“爱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能,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为有趣......”。周娅老师的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的朗朗声中圆满结束。让我们一起期待5月24日的系列精彩讲座!
罗丹时代的作品赏析——陶土像,乌东的作品
这个作品极具敏锐的艺术灵感,细致而深入地体察到作品内在的灵魂。塑造形象时,对瞬间姿态的把握和对头像雕刻的表现手法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浮雕,吕德的作品
“武装起来,公民们”,胸前披着铜甲,展开双翼飞驰的自由女神高呼,她的左臂高举在空中,把所有的勇士集合到她的身边;右手持剑指向敌人。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 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
——青铜,阿尔弗雷德·布歇的作品
年在沙龙展出,布歇因此获得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法国政府定制了青铜翻制件放置在巴黎的卢森堡公园,但是在德国占领期间,因制造武器的需要而被熔化了。现在唯一一件原件大小的作品保存在哥本哈根。除了在形式方面的贡献,《冲向目标》是艺术史上最初表现运动题材的作品之一。
——大理石,乔万尼·马里亚·本佐尼的作品
这是本佐尼(-)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最著名的作品。彼土利的女儿利百加,她蒙着面纱,正等待着被介绍给将来的丈夫以撒。利百加以美貌、好客和谦逊著称。“利百加”这名字的意思,是“以美迷人”,或是“讨人喜爱”。通过面纱来表现人物的天真和纯洁,同时,高超的技艺又让她的身体显露出来,可以让我们看到她那贞洁的身躯和羞涩的面庞。
摄影:杨震
文字:周慧晶
编辑:彭警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奠基理工见长
长按或扫描图片胃肠型感冒肠道病毒感染家长造吗跆拳道初学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