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这将是今年国内最精彩的展览之一。这个未展先热的大展,今天正式启幕!
“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借助大英博物馆丰富藏品中精选出的件(套)文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借助文物的视角——遨游世界历史。这个展览不仅彰显了“以物述史”的独特魅力,而且启迪我们思考自身与人类创造物之间微妙的关系。这些文物跨越了万年的历史,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展览平等地看待人类曾经存在和当代仍然存在的各个文明,力图发现每个文明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大洪水”记录板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即今日伊拉克)发展起来的早期书写系统被称为楔形文字。这是一种用切断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的文字,笔画呈楔子形状。成千上万的楔形文字泥板被保存下来,其中以这一块公元前七世纪的泥板最为著名。年当它被翻译出来时曾引起轰动,因为它与《旧约》中一则著名的故事有着密切联系。翻译者名叫乔治?史密斯,他花费了多年的午餐时间来学习解读和钻研这些楔形文字泥板,逐渐成为了当时的楔形文字专家,并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一名策展人。他发现泥板上的文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受神旨意建造了一艘船,把他的家人和“一切生灵”带到船上,在即将发生的洪水中拯救了他们。这则传说与《圣经?旧约》中诺亚方舟的故事相同。更为重要的是这块泥板早于《圣经》年左右。
亚述浮雕板萨珊王狩猎盘在这件工艺复杂的圆盘上,一位萨珊国王骑在一头牡鹿背上,并将一把匕首刺入了坐骑的一侧。中东地区以往的狩猎纹样都是表现统治者远距离与猛兽搏斗,因此这件圆盘上所表现的狩猎场景显得与众不同。国王头顶王冠,因为没有鞍鞯、马镫装备,所以在给予身下坐骑致命一击时,他只能抓住鹿角。这一图像表现的是一个只身与猛兽搏斗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萨珊人对狩猎的喜爱,更象征着国王对混乱无序的征服。其中毁坏庄稼的牡鹿代表着混乱,而杀死它的国王则代表着利民敬神的善的力量。圆盘的底部还有另外一只被制服了的牡鹿,已然奄奄一息。作为神的代言人,国王成功地重建了神圣秩序。希伯来星盘刘易斯棋子这些12世纪用海象牙雕成的棋子是在苏格兰的刘易斯岛被发现的那些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的消亡的族群,我们可以凭借文物遗存复原他们的生活,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古印度文明的石质印章为例,这枚石质印章制作于公元前2,到前2,年之间,来自古印度文明,一个曾繁盛于今巴基斯坦和北印度地区的印度河谷的古老文化。可能由于气候的变迁,古印度文明衰落了,在人类的记忆中消失了数千年。直到这些印章及其他遗存在19世纪的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印度文明才重见天日。
另一些文物则展现了人类最严肃的思考:人们渴望理解神明,超越死亡(与死神讨价还价)及战争与冲突的泥淖。例如来自也门的青铜手,属于已经消失的宗教遗产。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内,几个世界性宗教兴起,导致崇拜地方神祇的小型宗教走向衰落并逐渐消失。青铜手上的铭文记录了一位神祗的名字,他在公元—00年间受到也门山城居民的崇拜。铭文还告诉我们,这座山城叫作“里阳”,神叫作“塔拉布·里阳”,意即“里阳的强者”。他被视为里阳百姓的保护神,一位信徒将这件青铜手当作祭品奉献给他。在这件器物制作时代,数百个行形形色色的神祗在阿拉伯半岛受到崇拜。之后,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先后到来;最终,伊斯兰教永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宗教版图。青铜手也极具个性化:折断的小拇指和罕见的勺形指甲,似乎暗示这只手是根据真人的手浇铸而成。青铜手所献祭的宗教已经消失,但这一文化遗存仍能帮助我们追寻那消失的信仰。
还有些文物表现了人类的欢愉,专门用于华宴和游戏的场合。来自中国春秋时代的青铜镈钟,代表了早期中国“钟鸣鼎食”的礼乐文明。还有一些重要的文物揭示了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存在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克里特岛出土的青铜人像,其材质和技术来自世界其他地方;德雷克环球航行纪念章,体现了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险是如何把世界各地连结在一起的。
总之这些历史文物能带来欢欣和愉悦、好奇和挑战,能提出问题,也能解答疑惑。最重要的是,这些文物能讲故事,它们聚集一处,共同讲述了一个最伟大的故事——世界历史!
奥尔梅克面具奥尔梅克文化是中美洲古印第安文明萌芽初期的文化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康侯簋泰诺仪式用椅泰诺人是加勒比地区的主要原住民之一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
展览日期:年月2日~5月1日票价:50元本展览请勿拍照
第一单元开端(公元前2,,—前2年)第二单元最初的城市(公元前,—前年)第三单元权力与哲学(公元前—公元年)第四单元仪式与信仰(公元1—年)第五单元贸易与侵略(公元00—1年)第六单元变革与调整(公元—年)第七单元邂逅与连结(1—1年)第八单元我们创造的世界(1年至今)本文综合自国博、雅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