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牵手国博共建博物馆实践课程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以“坚守使命赋能变革”为主题的年西城区教育科研月活动于年11月10日正式启动。12月4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第四中学举办了以《构建中学博物馆课程践行中学育人方式改革》为主题的科研月专场论坛活动。在北京四中历史教师徐雁的主持下,此次分论坛正式开始。大家先观看了视频国博项目整体介绍,接着该项目主持者于鸿雁老师做了《构建中学博物馆课程,践行育人方式改革》的主题报告,从课程建设历程与依据、课程目标与实施策略、课程评价与创新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之后播放了关于国博课程课堂原生态及师生访谈视频,通用技术组黄振老师分享了课堂教学案例《贾湖骨笛》,语文组王允老师分享了《多学科联动,国宝为教师、学生成长赋能》,这些内容交相呼应,全方位深度诠释了四中在构建中学博物馆课程中做了哪些实践和研究,如何践行了育人方式改革。本场论坛,还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程专家胡定荣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家张汉林教授、北京教育学院科研处张祥兰博士为论坛点评。张汉林教授高度评价了四中的一体三维的国博课程体系中,博物读本是沿着时间轴缓缓展开的多彩画卷,教学设计有多学科协作和跨学科教学的特点,设计的学生学习手册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在博物馆课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发展,其情感得以丰富,思维得以训练,人格得以健全,培养了具有浓厚兴趣,积极情感,独立思考,健全人格的人。张祥兰博士充分肯定了四中的国博课程对深刻落实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和西城科研月的价值共识的回应,赞扬了四中老师的担当和勇于直面课改、坚持创新的实践。胡定荣教授特别称赞了四中国博课程开发者,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比较高的站位,即:开发国宝级的教育资源,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育人格局的调整。把国博课程定位在一种综合实践课程,坚持这么多年,有那么多老师能够自觉自愿的做志愿者来参加,这是课程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个课程的创新体现在组织方式的变革、跨学科的结合和育人体系的构建。希望四中国博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创新,通过馆校协同,以文化人,继续研究四中的课程模式。最后,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以《课程育人静水流深》为题做了总结发言,指出四中将在探索育人模式、在探索核心素养、在探索教育评价这个过程当中,继续加强课程建设。据了解,从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四中携手共建中学博物馆课程,至今已走过4年多的历程。年12月,双方领导国博王春法馆长、北京四中马景林校长在一起重申此合作项目的重要性,提出了项目新的愿景,希望为青少年提供更有质量的博物馆课程。年11月7日,北京四中于鸿雁、徐雁等老师再次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参加由国博主办的第4次项目专家论证会,共同开拓了中学阶段的馆校合作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深入探索如何通过馆校合作,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所具有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构建可以面向全国推广的馆校合作模式以及博物馆实践课程体系。据悉,北京四中的国博课题研究小组共有20位市区级骨干教师,他们来自9个学科组建了跨学科教师团队,利用国博文物资源,科学设计学校课程内容和文物学习课堂,面向初高中学生开设选修课6个学期,参加学习的学生余人。目前和国家博物馆共同选定的64件文物所涉及到的课程资源,如文物阅读学习读本,文物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文物学习学生手册已经完成初稿。供图/西城区教委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北京头条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gl/14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