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网中国第一收藏分享传播平台
让世界分享你的收藏
sns.cangm. 青铜器上的纹饰主要是怪兽,其中最多见的也是这个时期刚刚出现的饕餮纹。饕餮纹是重组变形法则最集中的体现。饕餮是什么呢?《辞海》解释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礼器上多刻其头形作为装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饕餮形象不尽一致。
.人兽共生人兽共生图案的演变显示出上古观念演变的逻辑阶段。艺术与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普遍采用的纹饰是把具体形象抽象化了(如人面鱼纹),而在殷商和西周,则是人兽合一、人兽共存的图案。总的来看,商周时期青铜器皿上的纹饰是以怪兽为主的。不同时代的青铜器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商代的青铜器形质繁缛华丽,纹饰多兽面纹,充满了神秘、威慑的气氛。西周中期到春秋晚期,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春秋后期到战国,器形奇巧,轻灵,纹饰易于理解。秦汉时期向轻便、精巧方向发展,往往以独特的造型取胜。(百度百科)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国博展出的我国历代青铜器珍品共分为三个部分:商代、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本集介绍商代青铜器。01.0.前言0.商代的青铜艺术04.这件饮酒器具上的两根小柱,既起到装饰作用,又有实际用途:饮酒时也可以抓住这两根立柱将酒送入口中。05.商后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那个爵前面的字打不出来06.07.商后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的饕餮纹编铙08.09.商王武丁时期的后tù母斝10.在中原地带是不可能见到象这种动物的,可以想象,墓主人一定是有很高身份的贵族。11.商后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的象纹铙1.1.商王武丁时期的饕餮纹觥下面介绍的子龙鼎是商代体积最大的圆形鼎器了。这件器物出土之后曾流入日本,辗转回到我国实属不易。14.15.商末周初的子龙鼎,河南辉县出土子龙鼎有铭文“子龙”二字,就在鼎的内壁近口缘处。专家指出,这是青铜圆鼎铭文中最早出现的“龙”字。铭文上,“子”字居左上角,字较小,实笔阴刻。而“龙”字则在右下,系双钩而成,字的形像完全类似一竖立而尾向右卷的龙形。张口,圆目。头上硕大的瓶形角突出,与龙头并不连笔。听现场专家介绍,这个龙形属于早期蟠螭龙。16.17.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鼎耳纹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后母戊鼎形腹部铸有“后母戊”字,亦有人释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百度百科)现场专家介绍以下几点。一是当时铸造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坑,把前期铸好的四方鼎身放入坑内,再铸出空心的四条腿,这需要足够大的熔炉冶炼铜水,而且是不只一个熔炉。当温度足够时,发声喊,大家一同抬着铜水包向浇口灌注,这个场面是多么壮观哪!可惜,铜水少了一点,造成一条腿短了一截(右后的那条腿是被垫起来的);第二,鼎的鼎耳是单独铸造再焊接上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商代我国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达到怎样的高度。鼎耳正面是鱼形的图案。18.商后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的后母戊鼎19.鼎耳的鱼形图案鼎耳的侧面是两只巨型白虎张开血盆大口衔着一个人头。为什么那个人头不惧反而面带微笑呢?据推测,那人是个巫师,他可以和代表神灵的白虎交流,把民众的心愿告诉白虎。这种图案所显示的“狞厉美”,总体给人以威严、庄重、神秘和狞厉的审美感受。从这个侧面看,有一道斜纹是铸造时的缺陷所致,而且整体向左倾斜。0.短了一截的右腿1.鼎耳正面的鱼形图案.一头双身的饕餮纹图案,而且在这些高浮雕上还可有阴纹的细线,极尽精美.鼎的立面两侧也是各种变形的饕餮纹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0.针对该鼎的名称前后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司”读“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鼎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另一说为“司”意为“后”,后就是王的意思,后母就是王的母亲。先秦王同后(注意这里后不是说是母后,太后)。 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等大批青铜器,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年月6日,央视《新闻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释读为“后母戊”。专家认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因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展馆现场专讲解,从铭文的排列形式看,虽仅三字,却颇具匠心。首先,铭文的排列是“后”字大,在上;“母戊”二字较小在下。而并非大小一样依序直向排列。而且后字的笔势起笔收笔都是虚的,只有中间部分非常清晰浓重,看起来“后”有明显的强势,凌驾于“母戊”之上。“母”字是一跪地的人形,戊字则有兵器状。1.后母戊鼎的铭文“后母戊”拓片.小贴士:要想听到国博现场专家的讲解,每天上午9:15、9:45;下午:00、:0展馆有志愿讲解员,讲得非常精彩,大家不要错过哦!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到处是宝
以上图文均转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即刻删帖。
我们不生产知识,我们只是中华文明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