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亲子游,大家脑海中蹦出来的画面是啥,是带着孩子游山玩水吗?
没错,这确实是大部分爸妈所采取的亲子游方式。
不过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妈妈,亲子游的方式却很特别。她家的女儿在3岁大的时候,就已经跟着妈妈在世界范围内逛了次博物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你去过没?这娃去过。
梵高《星夜》,你看过没?这娃看过。
真的厉害了......
作者:乐乐,海归妈咪,亲子博物馆游倡导者,故宫博物院认证讲师,自媒体品牌「乐在当下」创始人。
诺小姐在我肚子里三个月大时,她就跟我一起跑遍美国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了。
出生后,逛博物馆的步伐也从未停止过,背带背着去过,腰凳坐着去过,推车推着去过,终于可以走路了,自己跑着跳着去过。
有不少朋友问过我,你是如何帮孩子选择博物馆的?
我其实想说,“先把自己哄高兴再说!”
先把自己哄高兴再说妈妈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是CEO。
CEO在这里有个寓意,一个是首席执行官,另一个是ChiefEmotionOfficer首席情绪官。
妈妈不快乐,或者妈妈委屈地假装快乐,最终会影响到孩子和整个家庭。
好状态的妈妈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才是高质量、正向的、积极有效的。
一周又带熊孩子、又上班。周末了,还不能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博物馆逛?
这个时代,请别跟我谈牺牲。长久地牺牲,是反人性的。
拒绝委屈求全!养育孩子也是这样,要尽最大可能去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爱艺术、爱美、爱一切新奇的事物,那么就邀请你家的熊孩子,跟你一起逛你爱的博物馆。
做好防晒,备足干粮和水,穿一双舒服的鞋,装一颗轻松的心,出发!
去故宫赏牡丹
诺小姐最爱透过故宫门缝,往里看,我不知道她是否能找到时空隧道,看透这年的历史。
不满两岁的诺小姐,一定坚持要语音导览器,叽里呱啦的英文也听得有模有样,她身后那副荷兰维米尔的名画《拿水罐的年轻女子》真是凑巧。
诺小姐出生后的一个月,美国亚特兰大博物馆请来了维米尔的另一幅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诺小姐在我胸前的背带里,陪我听语音导览,我们在画前呆了整整20分钟。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MetropolitanMuseumofArt
孩子出生后就可以是博物馆和画廊的小观众了,因为他们已经可以识别色彩。
1岁多以后就会对博物馆里看到的跟日常生活有相关性的物体,形状有特别的兴趣。
蒋勋先生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书里提到他对康德强调的“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的解释“康德认为美是没有功力和目的的,就像听一首音乐、欣赏一朵花、看到晚霞时,我们有很大的喜悦感,可是这种喜悦是没有目的性也没有功利性的。”
也许你心里也会犹豫,去博物馆,跟艺术亲近获取了这种“喜悦”有什么用?
美国当代的一批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们也曾激烈地讨论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经达成。”
逛累了,就坐车推车,继续看。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欣赏油画
现代艺术展的展品种类特别丰富,雕塑、版画、摄影、印刷品、建筑、家具、电影、装置艺术等,总有一款孩子会感兴趣。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一觉醒来,和妈妈最爱的梵高《星夜》合影。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全世界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有难得一见的各种珍惜物种的标本,布展也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再现动物的真实生活环境。
诺小姐,一手叉腰,一手指点,跟老中医交流她的所见和所感。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AmericanMuseumofNaturalHistory
有时我在想,反正都是遛娃,哪里不是遛?
嫌天太热了,嫌外面太冷了,嫌风刮得太大了,嫌PM2.5值太高了,那就去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去寻找Kids-friendly的展览你会不会因为怕孩子喜欢疯跑或者偶尔大喊大叫,而畏惧带他们去看艺术画展?
旁人异样和嫌弃的眼光,有时真的让人无地自容,抱起孩子往外跑的经历,估计你我都曾有过。
但如果有的画展,画家本人是赫赫有名的法国印象派大师;布展打破传统的画固定在墙面上的方式,变成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打造光影、动画、音乐交织的多感官沉浸式体验;画展中又设计了好几处可供孩子们的互动游戏的环节......
《印象梵高》《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等“印象”系列,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疯跑;可以随意坐、躺、趴在地面上;还可以大声跟爸妈交流。
我和诺小姐在这种互动类型的画展中,可以待两个半小时,依然意犹未尽。孩子和父母沉浸在艺术里,虽然各有所爱,但心灵同时得到滋养,妙不可言。
和诺小姐一起在美国纽约的MOMA,亲眼欣赏过莫奈的《睡莲》真迹。只可惜,诺大一个空间里,诺小姐只待了不到十分钟。传统的布展方式和固定在画布上的油画内容对于一岁半的小朋友难以有太大的吸引力。
可这次在这个互动的展览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在一个“流动”的展厅里,欣赏到莫奈的多幅多媒体作品,呈现方式是孩子们特别喜爱的交互式。而且你要知道,平日里是需要走遍世界各地上百家的博物馆,才能接触到这些真迹。
在《印象梵高》的展览中,诺小姐站在光影变幻的展馆里,仔细观察。
号称“全世界最美的插画展”和“插画界的奥斯卡”——博洛尼亚童书插画展,去年刚来过中国好几个城市巡展。我发现它的布展和管理的模式,对孩子们绝对是超级友好的。常带孩子们去这种展览,孩子们对博物馆的记忆就会是轻松的、自由的、美好的,而不是呆板的、冰冷的、严肃的。
◆插画的布展高度适合孩子
大多数只针对成人的画展,画作挂得“高高在上”,物理上和心理上就拉远了和小观众们的距离。
博洛尼亚插画展的组委会考虑真是贴心,全部降低了画作布置的水平线,让孩子们近距离的舒适观赏。
一走进央美术馆,看见三五成群的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像模像样地欣赏画作。
老师带领着幼儿园小朋友
◆宽敞开阔的彩色空间
央美术馆的设计感极强,开阔挑高的空间感再搭配上鲜亮活泼的配色,美术馆内部本身就是一副很赞的“插画”。
◆孩子们专属的画画区域
欣赏完世界各地插画大师的作品,脑洞大开的孩子们也会手痒痒想开始试着搞自己的创作。在展厅的一个五彩角落里,有适合孩子们尺寸的桌椅,以及五颜六色的画笔,当然还有怎么画都用不完的画纸。诺小姐在这里足足画了一个小时。
◆一天之内可随意进出的自由
你我都有去博物馆或者展览检票时,被善意提醒:“出来以后就不能再进”的经历吧?
可若是渴了、饿了、困了,或者想去洗手间怎么办?
不怕,这个插画展允许你一天之内随意进出。出来时,工作人员会在你的手臂上盖一个章,那就是通行证了,特别方便。
◆对孩子及其友善的管理方法
插画那么美,挂得又那么低,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去触摸。该怎么跟孩子们沟通呢?
我在现场观察到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有三个办法:
第一,明显的提示
比如墙上让孩子们一目了然的提示语
第二,轻言劝说
我看到组委会的人员,走到孩子跟前,弯下腰,轻言地说:“小朋友,不要摸哦。因为插画很脆弱,他们还要去其他地方展出。”
第三,奖励机制
组委会制作了好多贴纸,有孩子触摸画后,工作人员就会走到跟前,让他/她选一个图案,撕下来贴到胸前,轻言鼓励说:你很棒,有小贴纸勋章了,就不能随便摸咯。”
像这样对孩子们友好的博物馆、展览、画廊等,越来越多,需要你有一颗珍惜身边资源的心以及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世界上真的有儿童博物馆美国是儿童博物馆的发源地,目前在北京也有一家由美国设计\美国制造的原汁原味的儿童博物馆——“老牛探索馆”。不仅孩子喜欢,其中高空攀爬的项目也是我的最爱。
在儿童博物馆里,没有人教你应该怎么玩、应该和谁玩、应该玩多久,全随孩子们,自由地奔跑、玩耍、触碰、想象、扮演和探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博士、教授、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曾说:“游戏是生命的本质”。有些心事,孩子们永远不会说给我们听,但是一定会玩给我们看。
仔细观察孩子正在玩得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正在诉说心中的喜悦、好奇、疑虑、失望、悲伤甚至恐惧。在儿童博物馆里,父母们需要做的很简单,看着孩子玩,或者一起玩。
在硅谷的PaloAlto,有一个小却精致的小博物馆和迷你动物园。诺小姐在这里,克服了心理恐惧,主动跟比她大的外国男生一起动手做太阳能实验。
PaloAltoJuniorMuseumandZoo
做个终身学习者博物馆的网站、App、相关主题的书籍和文章、讲解器、资深讲解员等,都是能帮助你迅速掌握博物馆里展览信息的“神器”,利用好它们。
但最重要的是,持续不断地去逛博物馆,才是最重要的前提。
孩子们日常繁重的课堂学业,似乎让大家累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问“为什么?”。但走进博物馆,则是一个广阔的天空,最适宜启发孩子们问各种稀奇古怪的“为什么?”
家长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问题的解答者,我们只是孩子们的同伴,一起去探险,一起去问为什么,再一起去寻找答案,对与错不是最重要的,问问题的习惯;意识到许多问题是复杂的,开放的心态对待多元的观点;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独立的思考才是应该是被珍视。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请一定对自己有信心,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对博物馆的展品有感觉和观点,即使你说不清展品出土的年代。但你对最基本的元素,类似颜色、数量、大小、质地、画面里的内容等,是有观察能力的,从这些方面你就有能力去引导孩子。
博特罗的各种胖子造型,可爱有趣
哥伦比亚画家博特罗的画来到国博,展厅里年幼的孩子也是欢喜的。
第一,画面尺寸特别大,看得清。
第二,所画的内容都是熟悉的,水果、人物、动物等。
第三,颜色特别鲜艳,能瞬间抓住吸引力。
第四,所画的事物及其夸张,有趣生动。
别忧虑总有人问我,去博物馆有什么用?
如果一定要拉一位名人来证明的话,我选卢浮宫馆长H.Valorette的一句名言:博物馆是公民责任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味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
从去年开始,我发起的“走,去博物馆培养批判性思维”工作坊,让接近+人认识到,原来通过逛博物馆还能培养和训练中国孩子缺少的批判性思维,不懈质疑,不盲从;多元开放的心态,不轻信;理性地判断,不偏激。
艺术、科技、宗教都是人类获得智慧的通道,而非生命的目的。
身边不少人,通过逛博物馆,感受到了艺术体现的终极人文关怀;有不少人去探究艺术家背后的故事,极大地激励自己创新向上;还有人就是喜欢被“美”浸润,他/她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也把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不知道诺小姐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记住了多少展品。但一岁多点的她,手握信用卡,带着自己在博物馆商店选的礼物,自信笃定地大步向前走的感觉,或许不会忘。
我不知道大都会的中国展厅里,那巨幅精美的来自山西的药师佛壁画,她是否还有印象。但是逛完博物馆后,自由玩水的快乐感觉,她或许不会忘。
我不知道诺小姐是否能记住费城的艺术博物馆里,有一面巨大的彩色琉璃窗户。但她口渴了,一定要去尝试喷泉水的执着,或许不会忘。
我不知道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动物标本和骨骼,诺小姐是否还有印象。但她勇敢去尝试,按按钮,突然听到不同动物的叫声,这种惊喜,或许不会忘。
我不知道诺小姐下次还能不能一眼认出奥黛丽赫本,我们一起安静相拥,坐在地板上,看巨大肖像画的美好感觉,或许不会忘。
我不知道全世界最美插画展——博洛尼亚童书插画展里的精美插画,诺小姐是否能记得。但可以让她安静地创作,想跑就跑,想躺就躺,想出去就出去,轻松自由的观展感觉,她或许不会忘。
我不知道她是否都认识,在展厅里的这些宗教人物。但手持语音导览器,独立自由地去探索未知区域,这种感觉,她或许不会忘。
我不知道旧金山艺术宫里的罗马建筑,诺小姐是否还有印象。但是看展之后,去金门大桥边,我们脱了鞋,一起在海风里去踏浪,咯咯咯的大笑,她或许不会忘。
我不知道诺小姐是否还记得,我们一起去拜访过的佛造像。但坐在妈妈背架里的舒服和安全的感觉,她或许不会忘。
感谢你我相互陪伴,次博物馆之旅如此精彩!
诺小姐,你准备好了吗?下一个次的博物馆之旅即将启程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