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云一个人心里有美感,对美的事物才有

7月30日,中国油画院“艺术家开门行动”第二期如约举办。10位嘉宾走进了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的画室,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质朴的古典人文气息,最能够抓住粉丝们注意力的恐怕就是靠在墙角的巨幅孔子画像了。仔细一看,旁边还错落地放着很多的创作小稿,于是,对话由此展开:

嘉宾宾:这是您最近的画作吗?怎么把握孔子的形象?为什么要画这么多小稿?

杨飞云:这是最近国家的一个重大历史题材项目,让我画孔子。

孔子的人物形象不太好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孔子能承担我们心里的那个孔子呢?孔子在我们心目中一定不是现实中的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精神性的体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孔子的原形有记载:山东曲阜人,身高1.91米,力气很大,一个人可以扛起一个城门,据说有獠牙,头上有疙瘩。但是我不追求这些,国画讲求的是描写一种意象,但如果完全根据意象来的话,写实油画就没有了真切与亲和力。最后我还是想从一个儒雅的、海纳百川的谦谦君子的角度出发。

画小稿是因为很难确定那个形象,我找了很多原型,写生,最后是把好几个人的东西放到一起,自己想着来画。

嘉宾宾:这幅创作从开始到现在进行多长时间了?

杨飞云:从构思开始已经有两三年了,但是真正画是在去年底。前面一点点做收集,进行的慢一些,今年就很快了,最近要结稿,结稿以后可能还得放大,送到国家博物馆,做陈列。

嘉宾宾:我刚看到这幅孔子画像,觉得想象中的您就是这个样子,仔细一看又不是。

杨飞云:很可能一个人走到内心深处都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局限也是他自己。鲁迅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鲁迅,不管他写谁,气息都是鲁迅。曹雪芹写所有的东西都是他自己,不可能完全写出另一个人。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都是自己,通过他自己过滤后的一个东西,而不是像照相机一样把它直接记录下来,所以画画都是画的内心,你的感觉、情感、审美、选择、捕捉、表达、控制。

嘉宾宾:我是一名美术老师,美术课的第一节孩子们会问我“老师,什么是美术?”我对美术的理解都是从百度上,从教科书上获得的具体的文字定义:一切创造美的艺术就是美术。但是我觉得这些从精神领域里,从内涵上都不够,请杨老师帮我们做深刻的解答。

杨飞云:“一切创造美的艺术”太概念了。美术要用一句话来说的话:是用一点专业性的技术去表达一个人心里的美感。主要是表达人心灵的美感,并不是一种概念的美,而是靠心灵、情感、感受,用绘画技术来表达心灵对美好事物的感动,这个技术可以是声音技术、舞蹈技术等。但是美术是一个静态的一目了然的东西,让你一眼看过去你的感觉全在里面,没有说把一张画研究了一个月之后再告诉你“这是张好画”。

一个人心里有美感,他对美的事物才有美的反应;如果内心没有美感,或是阴暗丑陋,任何美的事物在他心里都不起美的反应,看到阳光都会烦。而当你处于宁静、健康的心理状态时,灿烂的阳光会激发出你内心很多美好的东西。

嘉宾宾:您现在功成名就了,什么是让您觉得快乐的事情?

杨飞云:我每年都到博物馆去看,我的画室里摆着很多临摹的大师作品,我知道我们和大师经典艺术的差距。中国的油画虽然有一百多年,但是比起西方历史上最高峰的大师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比起国画大家的高度也有很大差距,比如说齐白石、黄宾虹。最让我觉得高兴的事大概就是画得更好一点。

嘉宾宾:您平常有什么业余爱好吗,比如高尔夫球、烹饪等?

杨飞云:别的爱好没有,我这个人比较古板。有的时候他们诱惑我出去玩,我没兴趣,我的兴趣就是看看书、听听音乐。

看书的话,一般是一些经典的书,比如《圣经》、中国儒家早期的东西,还有一些是画册和美术史,艺术家传记。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很糟糕,属于文革时期被耽误的一代,我们上了一个小学就开始文革了,我66年12岁刚刚小学毕业,就开始大串联,之后有两三年时间恢复上学,然后就毕业下乡,去工厂,没有上太多的学,读太多的书。

嘉宾宾:您怎么进入画画这个行业?

杨飞云:我很小就开始画画。小的时候,老师告到家里说“这个孩子在书本上乱画,不好好听课。”我母亲看着我整天在那里画画,很生气,就把画抓起来烧了,不让画,她觉得男孩子画画没出息。结果文革来了画画就变得很有用,画毛主席像、宣传画,到处有人请我画画、写美术字。然后就锻炼出来了,实际上不是学的,那个时候是“用”出来的。

嘉宾宾:您几乎没有什么绯闻,好奇您年轻的时候放纵过吗?

杨飞云:我祖上是山西忻州人,爷爷的爷爷那辈从山西走西口到了内蒙包头,家族传统观念很重,几代人住在一起,我小的时候可能受这种影响太重。再说当时农村也没有多少像你说的可以放纵的事情。

这个可能也跟小时候的管教和自己的喜好追求有关,齐白石说过,绘画乃寂寞之道。什么是寂寞之道呢?像半个僧人,半个和尚,弃绝了很多的事情。你们不知道画画的乐趣,画画的乐趣比在外面放纵要好得多,想想梵高就知道了,整个生命投入进绘画里,绘画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

嘉宾宾:我觉得画家活得应该奔放一点,我的理解是应该先有身心基础层面的满足,如果这个层面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这个时候去追求精神层面就很容易空掉。

杨飞云:有的画家死的时候只剩下一张床,什么都没有,很苦的,但是一样画出好作品。梵高吃喝都得不到满足,但是梵高的画是世界上最“满足”的画,这个叫满足,就是他在画上呈现给你的是一种满足;还有一种人,可能生活非常的奢靡,但是他的画看上去没有满足。

这个满足怎么说呢?就是他把那个东西凝聚到一个情感的载体上。你说的那个肉体的满足是分开的,比如先要吃的特别过瘾,生活得特别高级,再旅游够了,但是等所有的事玩完了,回来画画已经没精力了,也不可能画好了。

嘉宾宾:你的感悟哪儿来的,难道是从读书和别人的画里?你的养分是什么?

杨飞云:实际上,艺术家是最实实在在每时每刻在生活的人。最糟糕的是每天关起门来画画的人,跟外面隔绝,没有进步。现在好多年轻人都有很好的条件,可以关起门来自己画画,不跟人接触,就在画上“制作”。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人就傻掉了,越来越不想见人了。艺术是必须进到生活里去的。

嘉宾宾:您谈到艺术家在乡村等不受现代社会影响的地方更容易产生一些有生命力的作品,这是为什么?

杨飞云:艺术最怕表达人为的、不自然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其实不需要艺术来表达。高更在19世纪末去塔希提体验原始人的生活,我想高更画的塔希提跟塔希提本身的原始图腾

绘画差距太大了,反而给人类一个提醒和震撼。米勒、柯罗从巴黎跑到郊区巴比松画农民,梵高、塞尚都是跑到普罗旺斯、阿尔这些地方画大自然。

我们可以吃嫁接出来的甚至转基因食物,但我们更追求原生态的东西,下乡不是说要画落后的东西,而是在源头上寻找人类本源的东西。

嘉宾宾:现在一些年轻画家的画看起来很轻,没有厚重的味道,你怎么看年轻这一代的油画发展?

杨飞云:要有一个训练、学习的过程,这有点像一个球员,需要经过分阶段的训练,弹跳、速度、反应、带球、夺人或者其他。西方的油画到现在近六百年,这六百年来是有递进关系的,但出现的大师是有限的,所以绘画要做到高处,达到那样一种文化经典,是挺难的。

连毕加索这样的人都要到巴黎,因为当时法国已经积累了好几百年。没有不学习的,达芬奇解剖了几十具尸体才知道解剖的一点知识,印象主义知道光学原理才了解色彩是有三原色,光里面的七种色光,色温这些东西。齐白石也花了那么长时间来积累,一直到60岁才开始成为一流的艺术家。

艺术如果说到高处,是代表一个民族文明的两大特点,一个是科技,就是自然科学;一个是人文,就是人文科学。而人文科学最高体现就是艺术。我们想一想,希腊民族、埃及王国都没有了,但是他们的艺术留下来了。习主席说到,人类最终留下来的痕迹实际上是艺术品、艺术。视觉艺术就是绘画、雕塑、建筑这样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个民族经过一代代的积累最后达到的高度。

嘉宾宾:像我们这样很喜欢画画,也愿意去画,上了各种油画训练班,但没有方向,不知道怎么去提高,您有什么建议?

杨飞云:把功利先去掉,不要想当大画家,只想把画画好就好。你能够深入进去的部分可能是有价值的部分。还有模仿的部分可以启发你去学习,但是只模仿是没有用的,齐白石不是说”似我者死,学我者生”吗?另外,光有爱好,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才分,也没办法。

有一些人成为大画家,一方面他有好的机缘,又不断地得到鼓励,如果没有鼓励就很难有动力画下去了。

另外,大家一起切磋的时候,慢慢在众多能力强的艺术家当中确立自己,然后在众多的高水平当中提高自己,又要在众多的艺术讨论中把握自己的艺术。

转自:▲如约而至杨飞云工作室

《转载声明》:本号赞成并遵循







































北京看白癜风什么医院好
儿童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jbjj/1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