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对公众进行教育。而针对青少年观众的教育以及青少年观众的参与又是促进博物馆很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博物馆公众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青少年成长。依循此目标,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市著名的史家小学共同研发了《漫步国博——史家课程》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紧密围绕学校教学大纲,采用现场参观与授课的方式,课程涉及三到六年级学生,共12册校本教材,于年正式签约开课。几年来,国家博物馆与学校间的合作教育课程受到家长学校社会的普遍欢迎,并正在推而广之,已经先后与北京市三十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合作项目,使国家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大课堂”基地。国家博物馆公众教育体验区接待青少年观众数量稳步上升,共接受大中小学生6万多人来体验区活动。
建立博物馆与学校广泛长期的互动合作
国家博物馆开展博物馆日活动
合作项目的开发实施,打破了博物馆传统意义上的坐等接纳观众参观的被动局面,主动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课程实行双师教学,博物馆人员同校方老师共同备课,切磋教学方案和授课技巧,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个性化并具有创意的教学任务。目前开发的课程包括:美食美器、音乐词戏、服饰礼仪、说文解字。
在美食美器课上,同学们首先在国博的古代中国展厅跟随讲解员“老师”近距离观察陶斧、陶屉、陶盆等文物展品,这三类陶具是我国古代先民烹饪技术的三次进步标志。没有陶斧之前只能用牙齿和手撕,用陶斧大部分食材就可以切开烤,而有了陶屉就有了蒸这种烹饪方法,有了陶盆就可以煮。其中重点强调蒸和煮都是我国烹饪领域不同于其他国家地区之处,至今米饭、馒头等都是我国人民餐桌上的主要食物,而烤面包、烤牛排是西方国家的主要烹饪方法。
从博物馆回到学校后,史家小学的美术老师准备好了制作陶器用的工具和材料,她领着同学们从和泥到捏制,一步步体验着古人的造陶器历程,同学们满手是泥,却乐在其中。就这样,史家小学的同学们进行了一次体验式学习。
甲骨文
在“说文解字”课程的设计中,首先国博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展厅,拿出一张纸写着几个甲骨文,让学生们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字。从最简单的牛羊,到后来的日月。猜出来之后国博老师会让孩子们在展厅的文物上面找这几个字,孩子们便到文物面前仔细地研究起来。根据上下文,同学们很快便深刻理解这几个甲骨文的来源和含义。回到教育体验区,老师们准备了竹简和牛骨,让学生们亲自拿着刻刀在上面刻字,孩子们费了好大的劲才在骨头上刻下两三个字,感受到当年古人留下文字记录是多么地不易。这样一条龙的学习和动手,让学生借助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自己的亲手实践,体验到历史悠久的中国汉字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建立公众教育体验区
“博物馆在审美教育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不同时代、不同风格、质地各异的藏品都是艺术与美的载体,每件展品都以不同静态的美呈现它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就仿佛把他们带进美的艺术殿堂。而传统的浏览性参观和导览性讲解已无法满足观众的文化艺术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更是渴望形式活泼、艺术性与趣味性广泛的教育内容,以参与、体验的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自觉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作为吸引青少年观众的主要场所和实验区——国家博物馆教育体验区,于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该区域总面积近平方米,分为艺术交流区、展示接待区、舞台表演区、手工制作区、影音影像区。从美术、音乐、戏剧、科学四个门类,开发了五十余种体验项目,这些活动在内容设计上针对青少年提出了“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的整体教育思路。从抓住实物与情境两大优势来设计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体验的学习平台。从满足学生新鲜、体验、求证等心理需求出发,突出趣味性和互动性,与学校的课堂教育区别开来。
国家博物馆展厅
体验区策划了“社会大课堂”“阳光少年”“文化博览”三个长期的常设活动。“社会大课堂”项目联合名校名师,进行博物馆现场教学,针对知识点,实物举证、观察、猜想、分析、提问、归纳,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学生在体验区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自主学习的新方法。“阳光少年”课程的设计也颇有新意,学生们在玩中学、玩中乐、学中乐、乐中思。体验区的学习方式是:讲授知识+展厅讲解+自己动手做活动,寓教于乐+课堂知识课,涉及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科学知识、音乐、绘画、艺术、生命进化等多个方面,悠悠数千年历史,被穿梭成知识的线索。在授课区域,小观众聆听讲解,解说词也是专门针对小观众设计撰写的;在展厅里,小观众们直面文物国宝,感受历史的深沉与厚重;在教育体验区,小观众亲手参与体验活动,展示自己,自我表达。通过一堂堂别出心裁的个性化设计课,小观众在文化与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拓展知识面,并享受快乐。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邵壮)
治疗白癜风医院是哪个儿童白癜风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