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馆藏宋代瓷器精品赏析(二)
定窑划花萱草葵瓣口碗
宋北宋
盛器
高6.1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6.6厘米
定窑遗址位于今省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烧瓷始于唐代,北宋达到鼎盛,产品多为碗、盘、碟、盆、瓶、壶、炉、枕等日常生活用具。定窑以白瓷为主,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黄。北宋中期以后因采用覆烧工艺,其盘、碗、碟等产品口沿无釉,被称为“芒口”。定窑瓷器特别讲究器具内外的花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数种,到北宋中晚期,刻花技术更趋成熟。这件定窑碗的碗内以流畅的刀法刻划出折枝萱草纹样,并以粗细两种刀锋同时刻划,形成主要花纹轮廓的另一侧有细线相衬,使花纹富有立体感,是北宋后期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钧窑玫瑰紫大花盆
宋公元年-年
陈设品
高22.7厘米、口径23.4厘米
此花盆形似渣斗,敞口,斜颈,鼓腹,圈足外撇,足底有五处支钉痕迹。釉色紫蓝,上浅下深,并出现与色地不同的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俗称“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裂罅所产生的。钧釉的釉层很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促使裂纹和缩釉等现象出现。然而,蚯蚓走泥纹的出现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自然的美感。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公元年-年
陈设品
高14.4厘米,口径19..5厘米
此花盆口呈海棠式,晶莹的天蓝釉色中映现出宛若玫瑰般的紫红,极其斑斓。外底刻“重华宫”、“金昭玉翠用”等楷书题字,为清宫旧藏。
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在今河南禹县,窑址遍及县内各地,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被称为天青,较深的被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被称为月白。这几种釉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色调之美,非言辞所能表达。
传世钧窑瓷器中带铭文的不多,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铭文刻一到十的数目字,关于这些数目字的意义,过去有多种解释推测,通过对钧台窑发掘所得标本的研究表明,它们是器形大小的编号。数目字越大,器物越小。“一”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十”是最低或口径最小的。花盆刻有两个数字的,刻于底部的是统一按口径大小的编号,刻于足内的是配对编号。有的瓷器带“奉华”及“省符”两种铭文,“奉华”是宋宫殿名,汝窑、定窑瓷器中也有刻此铭文者。刻“重华宫”、“钟粹宫”、“景阳宫”、“养心殿”等字样者,则是清代造办处玉作匠后刻的。清代宫殿之内陈设的文物都有档案,专门记录清代宫殿陈设文物的名称、件数及动态。宋钧窑瓷器在底部刻上列宫殿名,表明它们是分别陈设于各殿的文物。(?撰文:王义康?)
钧窑遗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境内,现已发现窑址多处,其中钧台八卦洞窑是北宋末年建立的官窑,专门烧制宫廷陈设的花盆、洗、尊等瓷器。钧窑瓷器属北方青瓷系统,釉色以青蓝为基调,因釉料中含氧化铜,烧成的瓷器可于青蓝中呈现紫红色,人们称其为“窑变”。钧窑的另一特点是烧制的瓷器釉面往往有“蚯蚓走泥”纹,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釉层发生干裂,低粘度釉在高温作用下流入裂口,形成这种特有的纹路。这件传世的宋代钧窑花盆,造型端庄,色彩斑斓,晶莹的天蓝釉色中映现出宛如玫瑰般的紫红。
汝窑洗
宋北宋
陈设品
高8.8厘米,口径16.4厘米
此器釉色天青,开片如鱼鳞,原为清宫旧藏。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历年不久,即遭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南宋周辉已有汝器“近尤难得”之叹。汝窑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流传至今不足百件,主要有盘、碗、洗、盏托之类,器体一般较小,所见器物有两种铭文: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奉华”铭器是奉华堂的专用品;另一种刻铭“蔡”,物主可能为徽宗时权臣蔡京或其子驸马蔡鞗,应为蔡氏父子受宫廷赏赐所得。
汝窑瓷胎多数如香灰,透过釉层,其色调与官窑器有些近似。汝窑瓷器的釉色不同于同时期其他的青瓷,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浓淡不一,色调稳定,变化较少,具有独特的风格。
汝窑器以精美名贵著称,受皇室珍爱直至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一份绍兴二十一年(公元年)宋高宗赵构宠臣张俊向高宗进奉礼物的清单,其中供奉的汝窑器有10种,共16件。
哥窑鱼耳瓷炉
宋南宋
陈设品
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
此炉为哥窑仿古器。口微侈,束颈,鱼形耳,鼓腹,圈足,通体米黄色,釉色柔和润泽,上布满开片,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瓷器为数不多,多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及海外。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碗和罐,三足鼎、鱼耳炉、乳钉五足炉、双耳乳足炉、觯式瓶、胆式瓶及折腰盘等是其中典型的南宋器物。
官窑粉青釉三足瓷炉
宋南宋
陈设品
高8.6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4.3厘米
此炉为仿古器物。侈口,立耳,束颈,圆鼓腹,三矮足。青釉,上布满裂纹,釉色晶莹透明,富有光泽。
炉是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制的器物之一,是仿商周时期青铜鼎样式制作的,是北宋末期出现的复古风气的产物。
官窑贯耳瓶
宋南宋
陈设品
高22.8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9.6厘米
宋代瓷器的质地、釉色、式样、产量都远远超过前代,钧窑、汝窑、哥窑、官窑、定窑被誉为当时的五大名窑。官窑是指由中央官府开设的窑场,专门烧制御用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仿古造型的陈设品。这件官窑贯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铜投壶造型,直口阔腹,瓶侧筒状贯耳与足部两侧长方孔相对应,可以穿系绳带。此瓶釉色厚润,端庄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白釉刻花鱼纹瓷钵
宋金
盛器
年吉林省农安县城北金代窖藏出土
高11厘米、口径26.2厘米、足径12厘米
此瓷钵外壁口沿下凹入一圈,内壁相应凸起;外壁素面,内刻双鱼,周围衬以水波纹和水草纹,纹饰自然流畅,线条简洁。
白釉刻花龙纹大盘
宋金
盛器
年吉林省农安县城北金代窑藏出土
高6.8厘米,口径29.8厘米、足径9.8厘米
此窑共出白釉刻花龙纹大盘4件,此盘为其中之一。盘内壁刻一周弦纹,盘中心刻一团龙,首尾相接,四肢向四面张开,每肢三爪,身披鳞甲。瓷盘胎质较薄,通体施白色袖,洁净度很高,造型优美,是金代定窑白臣中的精品。
定窑皇统元年剔花枕
宋金
生活用具
长23.2厘米、宽19.7厘米、高13.1厘米
此枕面呈椭圆形,内腔中空,白釉作地,枕面和枕壁雕刻忍冬花。
在金统治区域内的窑址中,白釉、黑釉、白釉黑花、酱色釉、黄绿釉瓷器多有出土。刻花、印花是北宋北方瓷窑常用的装饰方法。这件瓷枕无论是烧造技术,还是装饰工艺都直接继承北宋。
黑釉瓷瓶
宋金公元年-年
盛器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十里铺村出土
右高14.5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4.8厘米,左高14.8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4.8厘米
两件瓷瓶的造型、胎质、釉色完全相同,为同时烧造。每个瓶体腹部都有三处铁绣花,颇似定窑烧造的黑釉瓷器,即通常说的“黑定”。
金代山西境内瓷窑生产工艺受定窑、磁州窑、当阳峪窑及耀州窑等影响,兼收并蓄,产品丰富多彩,但对各种装饰工艺的吸收、应用都比周围地区略晚。至于黑釉瓷器,在山西境内的怀仁窑、大同窑、浑源窑等处都曾采集到标本,晋南侯马地区的金代墓葬中也有出土。因此,大同南郊出土的这对黑釉瓷瓶,应是山西境内金代瓷窑在周边瓷窑工艺影响下烧制的产品。
褐釉剔刻花瓷扁壶
宋西夏公元年-年
背水用具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征集
高33.3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32厘米
此扁壶小口,卷沿,口沿一侧有堆刺纹,短颈,双系,腹部扁圆,正面饰两组褐釉剔刻牡丹花纹,背面置圈足。这类瓷扁壶是由皮囊壶发展而来,边缘附加的堆刺纹则逼真地再现了皮条缝制的痕迹。
西夏瓷器的烧造受定窑和磁州窑等北方窑系的影响较大,但与同时期的宋、辽瓷器相比,在胎质和釉色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西夏瓷器虽然深受中原瓷器的影响,但在造型风格和装饰方面却具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创制了一些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器型,扁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西夏扁壶的装饰主要以植物纹为主,也有动物纹。植物纹中有莲花纹和牡丹纹,以牡丹纹为多,主要有缠枝牡丹、串枝牡丹、折枝牡丹三种。动物纹有鱼纹和鹿纹。
西夏扁壶从早期到晚期一直生产,产品数量大,制作精美,主要有两种类型,较大者为圈足扁壶,由两个浅腹钵对接粘合而成,其接缝处常以附加堆纹进行弥合,腹侧上下分别置两耳或四耳,腹部中央有圆形圈足。该造型设计合理,口小腹大,用以盛酒、水或奶,不易溢出。圈足置腹中央,只要将口塞住,壶可平放,这样重心矮,加之有圈足支撑非常稳固。腹侧有耳可供穿带,适宜挂在马背或驼背上。另有一种小型扁壶,其器形与大型扁壶相似,不置圈足,体态轻盈,腹侧置双耳以便穿带随身携挎,简便实用。
凸雕莲瓣纹白瓷执壶
宋辽
盛水器
高17.5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8.3厘米
执壶为鼓腹,可多盛水。腹表面上部饰水波纹,下部饰莲瓣。壶口为圆筒形,壶嘴呈弯曲状,壶把亦为弯形,下有圈足。整体造型新颖、稳重,釉色白净,为辽代白瓷中的精品。
镶铜釦莲瓣形白瓷盘
宋辽
盛具
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土
高4.9厘米、口径22.1厘米、底径9.1厘米
此盘盘口呈莲瓣形,镶有铜釦,圈足也镶有铜釦,盘身遍施白色釉,有冰裂纹。瓷盘造型和釉色略同于宋代定窑的白瓷盘。宋代定窑白瓷在匣钵中往往覆烧,故镶有铜釦,以遮盖盘口的毛刺。这种莲瓣形的盘口在宋瓷中已不多见,但受宋代定窑白瓷的影响还是明显的。
玳瑁釉瓷枕
宋辽
生活用具
长20厘米、宽12.4厘米、高15.8厘米
瓷枕作马鞍形,空心,枕面椭圆,周身施和,釉色所呈花纹同玳瑁背上光滑的花纹极其相似,故名为玳瑁釉瓷枕。
褐釉瓷马镫壶
宋辽
背水用具
年北京市复兴门外出土
高24厘米
因器形似马镫子,故名为马镫壶。此壶胎质粗硬、坚致,遍施褐色釉,釉色较厚,晶莹光亮。壶身两侧有水波纹,即模仿骑马民族背水用的皮囊壶而作,故其外形一样,甚至用皮条缝制皮片的结、扣都仿制得惟妙惟肖。
绿釉凤首瓷瓶
宋辽公元年-年
盛水器
年辽宁省义县清和门萧慎微祖墓群2号墓出土
高52厘米、口径11.6厘米、腹径17.5厘米
此壶器体较高,圆腹,低圈足,细长管状流,环状扁体提梁,上有手捏状凹坑,绿釉施至器腹下部。
此式鸡冠壶多出自辽代晚期道宗清宁元年(公元年)以后的墓葬,与此器同墓(辽道宗清宁三年,公元年)出土两件;辽宁锦西萧孝忠墓(辽道宗大安五年,公元年)出土黄釉圆身捏梁式鸡冠壶两件。此式鸡冠壶中较早的产品与扁身环梁式鸡冠壶仍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扁身环式器体有些肥胖,仍保留有皮页缝合装饰的残余,即游牧民族皮囊容器的痕迹;而圆身捏梁式鸡冠壶有的虽然腹部也较丰满,但与扁身环梁式鸡冠壶相比已趋向瘦高,腹下部已经变圆,皮囊壶的装饰特征消失殆尽,多以素面为主,只有偶尔划饰折枝花卉。显然,圆身捏梁式鸡冠壶是由扁身环梁式鸡冠壶发展演变而来。
黄釉长颈瓷瓶
宋辽
盛水器
高35.1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7.5厘米
此瓶胎质粗硬,釉色洁净,光泽甚强,黄釉仅至瓶身中部,外观似汉族地区的玉壶春瓶。但这是盛水的实用器物,故瓶身长,鼓腹,可以多盛水,细颈则可避免盛水外溢。
相遇是美的开始,人民瓷坛与您一起品瓷赏画、识人知物。
欢迎
方法1: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共账号”,选择“
方法2:扫描本订阅号
?北京白癜风治疗价钱?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