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出东方
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
7月10日下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局和济南市政府共同举办的“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隆重开幕。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章丘区区委书记刘天东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和发掘负责人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樊丽明祝贺展览在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对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还介绍了山东大学的基本情况和近年的学科建设成就。她回顾了山大考古学科发展壮大的历程,勉励山大考古师生们再接再厉,弘扬考古先驱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开创山东大学考古学科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王春法对展览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展览给他带来的直观感受鲜明强烈。他介绍了国家博物馆在践行党和国家政策方面的努力方向,表示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物和文博事业发展充满期望,希望今后各相关单位之间加强合作,推动文物和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
开幕式前举行了“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新闻发布会,由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周成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山东大学焦家考古发掘领队王芬、国家博物馆该展览策展人王月前、章丘区副区长王玉洁等对本次展览和考古工作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新闻发布会
概况简介
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西北约20公里,南部距龙山文化的命名地—城子崖遗址约5公里。遗址规模较大,总面积超过万平方米;时间延续较长,涵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岳石和汉代的各类遗存。年至年,经过山东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师生两个年度为期六个月的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平方米,发现了包括一圈夯土墙和壕沟、座墓葬、座房址、座灰坑和一座陶窑等在内的大量遗存。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目前学界关于海岱地区史前时代用玉习俗、丧葬制度、城市分布及演变、区域人员及文化交流等问题的看法,为中国古代社会文明起源和社会复杂化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由此一举斩获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及“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等殊荣。
为了全方位展现焦家遗址的重要发现,本次展览集中挑选了考古发掘成果中的余件玉器、陶器、骨骼等遗存代表,这也是这些国宝首次以最全、最系统的阵容集中向公众亮相。展厅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9厅,展出时间为7月10日至9月9日。
焦家遗址位置示意图
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横空出世
主要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焦家遗址的发现和基本概况。在有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认识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转折期,但是鲁北地区此前的考古发现表现出该区域发展的滞后性,人群和区域聚类的差别并不明显,实物资料反映出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大的突破。而焦家遗址的发现,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格局:12万余平方米的城池;集中分布的大型墓葬和祭祀坑;玉器、白陶、彩陶、彩绘陶一应俱全等。这些发现极大的冲击了人们对鲁北地区社会发展的原有观念,而这部分展览也正是选择密集型集中展示的方式对此类遗存的基本构成进行表现,让参观者一踏入展厅就能感受到新发现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红陶鬶
M91墓中陪葬的玉器(18件)
第二部分/王者之城
这部分采用实物、图片与场景复原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的呈现焦家遗址从大型聚落到中心城邑的聚落结构演变历程。从目前的发现来看,焦家遗址发掘区经历了早期居址-中期墓地-晚期居址三个发展阶段。从居址类型的演变来看,半地穴式单间房屋主要为早期阶段的遗存,而地面式的联排房则是晚期阶段的居址的典型特征。从社会生产力层面来看,焦家遗址陶器磨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玉器、骨器、石器加工精美,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优于周边同时期的遗址,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同时代的相对发达水平。此外,城址和壕沟的发现,昭示着这是一处五千年前鲁北地区的中心聚类遗址。而多重棺椁的大型墓葬和祭祀坑的集中分布、玉钺等高级礼器的大量发现,无不反映着当时城内这类人群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更为匪夷所思的是,五千年前就已存在针对大型墓葬的毁墓现象,墓主棺椁、人身及随葬品悉遭破坏,且毁墓者不为财物,反映出焦家城址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动荡的社会格局。
白陶杯
陶背壶
第三部分/礼制先河
采用实物、图片、场景复原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再现了焦家遗址埋葬方式反映的礼制萌芽。从发掘的座大汶口文化墓葬来看,墓葬规格、葬具形制、随葬品种类和数量等方面,都明显地发映出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如采用场景复原展示的大型墓葬M,采用三重棺椁入葬,墓室面积达十余平方米,随葬玉器、彩绘陶和红陶等器物达39件。而诸如M的这类小型墓葬,墓坑面积仅能容身,随葬品或为一两件日用陶器,或者空无一物,甚是寒酸,反映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悬殊。再从随葬品的摆放位置、墓主的头部朝向、随葬品类型与墓葬规格的对应关系等方面看,社会礼制,至少丧葬制度,已经有了普遍的社会规范。比如焦家遗址90%以上的墓葬墓主头向为东偏南、大型墓葬陶器类随葬品放置于棺椁之间,玉器类随葬品置于墓主上半身等。采用场景复原展示的M中,身高近两米的“山东大汉”的墓葬布局为我们直观地感受远古时期的丧葬礼制营造了恢弘的气势。
被誉为五千年前“山东大汉”的部族首领大墓M展厅现场
复原的部族首领大墓M
第四部分/工艺流变
采用实物加图片的展示方式,完整再现了以陶器和玉器为主的工艺流变,为了表现生产技术的延续性,这部分还增添了一些来自于其他龙山文化遗址的陶器和玉器标本。以陶器生产为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海岱地区陶器生产技术的重要转折期。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高温烧制的白陶,还有高效的轮制技术开始在陶器生产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具体到焦家遗址,处于初创阶段的大汶口文化白陶,同种器型的陶器中夹砂陶和泥质陶共存,器物类型也多种多样,且多以日常用陶为模板,反映出白陶生产工艺和标准的多样性。而龙山文化时期的白陶胎体多为夹砂陶,且器型多集中于陶鬶一类,反映的不仅是此类器物生产技艺的规范,更有社会大众对此类产品逐渐一致的价值认同。轮制技术的应用在焦家遗址的陶器中也有体现,焦家遗址早期陶器多为泥条盘筑而成,晚期陶器,尤其是质地细腻的小型泥质陶,如黑陶带盖圆腹罐、黑陶高柄杯等,不仅表现出娴熟的轮制成型技艺,更引领了龙山文化时期磨光、渗碳的工艺潮流,为磨光黑陶、蛋壳陶的闪亮登场奠定了技术基础。至于治玉工艺,焦家玉器形式多样,造型古朴,但生产工艺整体处于玉器发展的初始阶段,重视功能和实用,而不过度追求装饰。另外,焦家遗址的玉环、玉钺、玉镯等玉器风格与同时期的良渚文化玉器颇为相似,尤其是两件小玉琮的发现,不禁使人联想到五千年前海岱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的长距离文化互动与交流。
玉指环
彩陶壶
在展厅的尾厅,策展人还别出心裁地布置了焦家考古图片墙,全方位记录了两个年度焦家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及考古发掘工地的整个操作流程,为观众再次呈现了这一重大发现背后,考古队员乐观向上、斗志昂扬的风采。
山东大学焦家考古队的合照
回顾整个展厅,“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兼顾学术型、知识型和教育型于一体,透过整个展览,能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明演变格局,能让我们更形象地描绘那个时期那片土地发生的那些故事,更能激励我们人人做到以史为鉴、把握现实、勤奋上进,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此外,配合此次展览,焦家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教授,将于8月中旬做客“国博讲堂”,对焦家考古进行细致解读。
文案
陆青玉
编辑
钟启鸣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在线文博、山大视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