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欧洲跟中国遥相暌隔,然而艺术史家和文明史家都知道,这地域的悬隔未尝阻碍东西方之间所建立的必不可少的相互接触,跟今天的常情相比,古人大概比我们要坚毅、要大胆。商人、工匠、民间歌手或木偶戏班在某天决定动身起程,就会加入商旅队伍,漫游丝绸之路,穿过草原和沙漠,骑马甚或步行走上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寻求着工作和盈利的机会……
——贡布里希
万水千山将东方与西方分隔于欧亚大陆两端,它们难道不可逾越吗?
展览序厅
一手持花篮,一手轻捻花枝的花神芙罗拉,身着色泽鲜艳华丽、质地轻柔飘逸的丝绸,衣褶随风飘动,微微回首,尽显曼妙妩媚的身姿。这个发现于庞贝古城中的美丽背影,在展厅伊始,就将我们的目光拉回了那条承载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丝绸之路。
花神芙罗拉公元1世纪庞贝出土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中国文明与欧、亚、非的古代文明之间很早就开始接触并相互交流、影响,但这些古文明之间的交往路线却一直没有概括性的名称。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即“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
以此为基础,随着众多考古新发现的涌现,以及后世丝绸之路研究的不断深入,“丝绸之路”的原始定义也在不断扩大着。
展厅
从涉及的时间范围来看,考古新发现把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开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
在涵盖的地域范围上,一般将罗马视为丝绸之路的终点,将汉唐中国古都长安和洛阳视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丝路向西可延伸至意大利的威尼斯,向东可延伸至日本的奈良。
除了沙漠丝绸之路这条主干线外,丝绸之路还有众多重要的分支路线,诸如草原丝路,海上丝路等等。
网纹玻璃杯北魏时期外来玻璃器
年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而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扩展,是对于这条通道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承载的内容的拓展。
丝路上输送的并不仅仅是丝绸,从时空和交易额方面纵观,其中丝绸交易所占的比例很小。从陆路到海道,这条通道在广义的东西方之间所传输的,不仅仅是“物质舶来品”,更重要的还有“精神舶来品”。丝绸之路的概念由最初的丝绸贸易之路演变成为了“中西古典文明关系的物质象征”“东西方文明的桥梁”等等。
甚至于“丝绸之路”之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别名,例如“金银之路”“玻璃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都是这种概念扩展的具体反映。
展览:“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时间:.6.9-8.19
此次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汇集国内外38家共余件(套)文物的“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不仅是近年来国际博物馆与国内博物馆合作中,数量最多、文物最丰富的展览之一,更试图通过东西方物质文明间的对比,来展现东西方文明从独自发展,到彼此触碰,再到逐渐交融,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旨在揭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互动性,回应丝路对于东西方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承载。
展览探讨问题的角度,不仅从以往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入手,更呈现了众多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以此来重新审视中国艺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在最陌生、最遥远的地方寻找另一个精神故乡。
学术研究的可视化探索
展览单元对比:左侧为国博“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右侧为湘博“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c中国与意大利跨文化交流”展。
“无问西东”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展览单元以及单元下的二级展题十分“精细化”,整场展览加上序篇与尾声,共8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别下设了3、4个二级展题,非常像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结构布局,这样的展题设计可以说是既特殊又大胆的一次尝试。
在采访中,策展人李军老师也直言整个展览的起因,其实简单来讲,就是想要尝试举办原创性、国际性的中西文化交流展的博物馆,与研究相关课题的大学学者之间的一次相遇与默契碰撞,展题的“精细化”特征,也许可以视为是展览“从研究向应用”转化过程中的“保留特色”。
《水竹居图》轴倪瓒纸本设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水竹居图》轴系倪瓒为好友高进道迁居而作,全画取平远之法,绘江南初秋景致。近景为五株生于溪边的杂树,两间茅屋掩映于竹林之中,与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彼此呼应,意境萧索,融入了隐逸山林之精神理想。画法仿五代董、巨笔意,青绿敷染,构图较晚期更为写实而紧凑,是倪瓒笔下少见的设色山水作品。
除此之外,展览在一开篇的序厅部分,就发出了“文艺复兴,源自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复兴,同时独立开创了现代文明新纪元,事实果真如此吗?”的疑问,后续所有的单元设计与展品选择,都始终遵循着学术研究的方式,归纳与演绎相配合,通过东西方文物的对比,试图在展览的推进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将逐步思考、反复论证、寻求结论的过程转化为展览中可以讲述的故事。
《溪山雨意图》黄公望元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画面近景有坡石树木,远景为无尽的云山,将画面一分为二的江水由右向左逐渐开阔,两岸的景色则随之退缩,融合了平远、深远等构图技法的画面可能受到赵孟頫《水村图》影响。此画由黄公望两次绘制而成,上有倪瓒、文彭题跋。
任何一场展览的呈现,都是学术研究由幕后走向台前的过程,一场好的展览绝对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支撑,反过来,成熟的学术研究未必能够演绎成为一场好的展览,学术研究只是好展览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学术研究向展览过渡的过程,狭义来讲,其实就是“策展”的过程,就是通过展品架构各种空间,并辅助以多样化手段、技术,将“文本性”的学术思维转化为“可视化”的视觉语言的过程。
《弗拉·毛罗世界地图》(复制品)与地图解析示意图
《弗拉·毛罗地图》地理位置示意图
弗拉·毛罗地图是给当时的葡萄牙国王看的,图像中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不知你看出来没有?
如何用一种视觉的方式来展现历史与文化,将文本思维转化为可视化语言,既是展览的难点,也是展览最终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博物馆一直以来缺失对于平面化的、文字性的展品进行“展厅化”处理的能力,当面对纸质文物,尤其是涉及外文与古典语言时,会显得十分无措。
而此次“无问西东”展,在处理各种复杂的外文古典地图时,尝试利用了图文之间的关系,借助于图像阐释文本,同时也利用文本的转化,重新诠释着图像信息,并在这种图文相互转化间传递了研究成果,尤以展览中对于《弗拉·毛罗世界地图》的展示让人印象深刻。
《弗拉·毛罗世界地图》中的卢沟桥局部
这是一幅绘制于15世纪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世界地图,描绘了当时世界上数千个地理位置,其中最繁华的地方是被称为伊甸园的东方,在大都附近还能够清晰的看到地图上描绘的卢沟桥。在地图另一侧,是一幅将地图信息重新提取、组合,并以简洁的图文重新进行诠释的《弗拉·毛罗地图》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在这幅图像中,东西、南北半球被鲜明的分割开来,重点城市被明确标出,还通过对不同形制船舶所处位置的解读,试图为我们揭开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这种将“文本性”的学术思维转化为“可视化”的视觉语言的布展方式,无疑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东西文明的互动性呈现
诸神之宴乔凡尼·贝里尼与提香布面油画
原件藏于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展览的序篇与尾声部分,分别设计了两组非常形象化的东西方文物。第一组是一幅欧洲16世纪的油画复制品《诸神之宴》与中国元明的青花瓷器:油画描绘了阿波罗等诸神林间宴饮的场景,林中仙女宁芙手持和地上放置的器皿是中国青花瓷器,左边萨提尔头顶的是仿中国青花的意大利陶瓷。画作的另一侧陈列着两件中国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器。它们或画或物,亦虚亦实,东方与西方互为镜像,在彼此的对比中,揭示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展览尾厅处的六位“窈窕淑女”
从左至右:“明代新会木美人”《沐浴中的女人》《加百列和她的妹妹》
如果说序篇部分的文物对比,更多的是从西方出发,探讨东方文化曾沿着丝绸之路影响着西方的时尚和潮流,甚至作为一种灵感的来源改变着西方的艺术传统。那么尾声处“明代新会木美人”与《加百列和她的妹妹》以及《沐浴中的女人》的对比,则用六位有着相似面容与发饰的美人形象,生动讲述了西方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东渐的过程,强调了西方文化也同样会对中国的文化、工艺甚至是知识与观念产生影响,进而说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双向性。
椭圆形绿玻璃瓶隋代年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不仅如此,展览主体部分始终采用东西文物对比的方式,充分论证着东西方于丝路交往的互动性。这里面有青铜器、玻璃器、瓷器、丝绸等实物,还包括有各种测绘地图、文献等资料。通过西方视野下的东方,东方文化遗存中的西方元素,共同讲述着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交流。
彩绘陶马与胡人驯马俑唐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东西方文物对比陈列的展览思路,还源于策展人李军老师于2-4年间在法国吉美博物馆短暂工作的经历。
他说:“当时,馆内正好举办了一场以明式家具为主题的展览,在开篇处对比展示了一件明式家具与一件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欧洲家具。后者是一件束腰形的香几,明显模仿了明式家具的造型,表面还装饰有从中国传入西方的螺钿。
当时这个展览带给我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在欧亚大陆最西边的巴黎感受到一种特别熟悉的东西。
而且,这种熟悉感还不是与我们毫无关联的,这让我觉得,古代实际上参与塑造了现当代,东方参与塑造了西方。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方向的调整,我开始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