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即将亮相国博

合肥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897.html

展览海报(设计:何欣)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即将在国博面向公众开放。该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是继“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后,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又一大型文化展。展览位于国博北1、北2展厅,展期近四个月。展览缘起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从开凿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它彰显了中国古代先贤们的伟大创造力和无穷智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的长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基因。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重要指示精神,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结的文化,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希望此次展览能够引导广大观众深入了解大运河、理解大运河文化、认识中华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伟大文明和美好生活的历史经验,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切实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中华儿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览现场

展览内容

本次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千艘并进万夫牵”“神工当惊世界殊”“因河而兴文化盛”五个部分,展出件/套展品,辅以多个数字影像和互动项目,系统展示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部分为“一河千载通南北”,分为运河滥觞、南北通途、千里运河、衰落与复兴四部分,主要讲述了大运河的历史与现实。

第二部分为“货通南北利四方”,分为漕粮运输、南北货物、漂来的北京三部分,主要体现大运河的功能与意义,讲述了大运河上的漕粮运输、各方货物以及对北京城的建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为“千艘并进万夫牵”,分为统筹管理、船运管理、人员管理、仓储管理四部分,主要讲述运河的漕运文化。要保证漕运的顺利进行,要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有序管理,包括从漕粮的征收、运输到交仓等主要环节,以及运程中漕船及夫役等一系列的管理。

第四部分为“神工当惊世界殊”,分为水利工程、河工器具、舟船营造三部分,主要讲大运河的工程技术。大运河连续水路之长、跨越地区间自然环境差异之大,是世界任何运河无法比拟的,运河的开凿、使用、管理、维护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思想、智慧,展现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胸襟、魄力及作为,是世界运河工程史上的里程碑。

第五部分为“因河而兴文化盛”,分为宝带明珠、民俗信仰、传统工艺三部分。大运河为运河沿线城镇带来了生机,成为维系这些区域发展及繁荣的动力,在经济、商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上,文化得到了兴盛与繁荣。特别是运河地域文化的鲜明特点,以及运河沟通带来的文化融合,既异彩纷呈,又融会贯通,成就了大运河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展览现场

展览特点

第一,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全面系统展现大运河及其衍生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继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又一重要尝试。

第二,展品丰富,既有国家博物馆藏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系列文物,如体现水道画卷的《明代运河全图》,表现漕运盛景的《潞河督运图》,展现河道治理的《高明治水图》,反映水利技术成就的《河防一览图》,记录妈祖信仰的《天津天后宫过会图》等难得一见的重要藏品,也有天津博物馆藏《漕运图卷》、通州区博物馆藏“军粮经纪密符扇”和《运河源流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隋炀帝墓出土鎏金铜铺首和玉璋等重量级展品。

第三,展览在空间上用曲线打造出运河蜿蜒般的造型,并将文物呈现在“河岸”之上,突出展览主题。同时,在展览中配以相关的辅助展品和多媒体,如“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大运河文化”系列动漫短片、“中国大运河申遗宣传片”等,让文物“活”起来,增强展览体验感。

重点文物介绍

鎏金铜铺首

通高37.5厘米,兽面宽26厘米,环外径21厘米

年江苏省扬州市曹庄隋炀帝墓出土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隋炀帝墓共出土4件鎏金铜铺首,许多学者认为是江都宫之物,后来移用于墓中,用于装饰耳室木门。也有学者认为,其与江都宫有关的可能性很小,应该是棺木上的饰件。

《运河全图》

绢本设色

纵61.6厘米,横.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幅自右向左打开,以传统的形象画法,描绘了运河及黄河的河道大势、水利工程及沿途城池。该图色泽艳丽,黄河以黄色涂绘,其他河湖以碧绿上色,用各种符号表示山川、城池、乡镇、寺观、桥梁等。对黄、淮、运交汇地区的描绘尤为细致。

《都畿水利图》

清弘旿绘

纸本设色

纵32.9厘米,横.3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弘旿,字恕斋,号一如居士,又号瑶华道人,系清康熙帝玄烨的第二十四子允祕之子。此画曾为清内府所藏,钤有“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三希堂精鉴玺”等印记。画面以玉泉山开始,绘其水流源自西山,聚于昆明湖,流经长河,贯绕京城,于城东南入通惠河、潞河。反映了乾隆年间(—年)北京地区水系分布与水利设施、风景地貌、苑囿城郭等有关状况。

《潞河督运图》

清乾隆

绢本设色

纵41.5厘米,横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早期认为《潞河督运图》为记录清朝乾隆年间潞河漕运经济、商贸及民俗盛况的画作。近有学者研究认为,这是一幅展现乾隆年间天津的画卷,描绘了潞河尾闾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漕运盛景和民俗民风。整幅画面以督运官舫为线索,以盐坨春季开坨为核心,向左右两侧展开。图中两岸码头、衙署、店铺、酒肆、民居等琳琅满目,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余人。人物形态各异,极富生活气息。

《漕河祷冰图》

清黄钺绘

清嘉庆二十三年(年)

绢本设色

纵42.7厘米,横.4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漕运一旦受到雨雪、霜冻、狂风等自然因素的阻挠,往往会让督运官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灵庇佑。清嘉庆年间,时任户部给事中的陶澍沿运河南行视察漕运。行达露筋祠时,北风劲吹,湖水结冰。此时北上回归的空漕船出长江的只有一半,其余漕船就冻结在此。陶澍“深恐贻误漕行”,便斋祷于露筋娘娘。第二天风和日暖,全河水泮,各船出江告竣。

《乾隆南巡图》(第四卷)

清徐扬绘

纸本设色

纵68.6厘米,横.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曾先后六次南巡,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清政府对运河以及江南地区的统治。其出巡线路基本上是沿着京杭大运河线路行进。此图为《乾隆南巡图》第四卷,描绘乾隆皇帝渡过黄河后,当日和次日视察黄河、淮河、运河和洪泽湖四大水系汇合处险要工程的场景。

《漕运图卷》

清乾隆

纵57厘米,横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此图无题跋,作者不详,根据图上的地名及河工地段推断,大约绘制于清乾隆年间。清代京师给养主要靠征自江、浙、赣、皖、湘、鄂、豫、鲁等省的漕粮,由于漕粮运输主要靠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所以漕运水道便成为国家得以正常运转的经济命脉,因而倍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9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