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文物是主角流失海外百年回归,国家文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医院订阅哦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青铜“虎鎣”,大有来头

在仪式现场,青铜“虎鎣”成为绝对主角。只见“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虎鎣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在灯光的照耀下,青铜“虎鎣”更显精美。

据悉,“虎鎣”这一世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

专家鉴定,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盖内铸铭四字:“自乍(作)(供)(鎣)。”“乍”字反书。可能是共字,与共字通常作、形较异。器自名为“鎣”,是盉的一种别称。“共”作为器名的修饰语,尚属首见。共是供的初文,《广雅·释诂二》:“供,进也。”《玉篇·人部》:“供,祭也。”《广韵·锺韵》:“供,奉也。”“供鎣”明确了此器的用途,即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

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说,同类型的带铭文的青铜器,能确定“鎣”的,目前知道的不超过8件,主要为祭祀时用。而这件青铜“虎鎣”,造型精美、十分写实,目前已知的也就这么一件。

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士介绍,从便携式荧光能谱表面分析结果来看,铜、锡、铅比例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成分特征,排除了锌铜合金的可能。而通过X-ray探伤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布局合理。

“虎鎣”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

青铜“虎鎣”回归之路,可谓一波三折。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今年3月,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传出。国家文物局在得知后,立即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和相关拍卖机构、国内外媒体和民众的支持下,综合运用外交、商业、舆论等多种方式,推动青铜“虎鎣”返还。今年4月底,事件出现转机。青铜“虎鎣”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在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和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高度重视下,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驻英国使馆和国家博物馆,稳妥有序地开展青铜“虎鎣”的鉴定接收等各项工作。9月,国家文物局代表团在刘晓明大使的见证下,于中国驻英国使馆成功举办青铜“虎鎣”捐赠接收仪式。11月23日,青铜“虎鎣”安全抵达北京。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虎鎣”被掠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而今,中国国力日益强大,“虎鎣”回归祖国,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

王珏摄

青铜“虎鎣”入藏后,国家博物馆将妥善保管、做好展陈,深入研究。王春法希望,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国家博物院研究馆员信立祥说,此次“虎鎣”回归祖国,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指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密切相关,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文物事业,多次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归祖国,青铜“虎鎣”的回归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国家文物局将本着合作、开放的态度,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统筹引导收藏机构、协会组织、媒体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力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更加主动有序开展,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独家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8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