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国博珍藏的是一位地质学家的ld

年10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李德威教授实物仪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此次入藏国家博物馆的实物包括李德威教授生前使用的科考工具、记录本、衣物及各类证件和证书等物品共11件(套)。

在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看来,收藏是博物馆活动的基础。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收藏什么、不收藏什么,折射出国家博物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国家博物馆此次对李德威教授科考实物的征集,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对时代楷模高尚品质的弘扬。

国家殿堂

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绘图尺、

写满地质调查报告的野外记录本……

李德威教授使用过的部分科考工具(已入藏国家博物馆)

李德威教授的记录本(已入藏国家博物馆)

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科考实物,

何以入藏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

这是一颗赤子心,

这是一片报国情,

这是一个地质学家近30年高原科考的“燃情岁月”。

他叫李德威,

知名构造地质学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教授。

征集现场,

野外记录本上还有他满满的字迹。

然而,

放大镜那一头,

再没有他专注的眼神……

病榻组会

他伸出浮肿的手,

吃力地敲着电脑键盘工作,

手腕上还打着点滴。

李德威教授在病床上坚持工作

目睹这一幕,

素不相识的护士忍不住流泪。

这个“怪病人”,

完全不把自己当病人。

尽管重病缠身,

他却把病房“变”成了办公室。

9月9日,

李德威最后一次召集组会。

1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围在他的病床前,

一边聆听恩师的教诲,一边认真做笔记。

李德威教授在病房里给学生们开组会

大家的心,

痛到极点。

他们知道,

恩师所患的嗜血细胞综合征,

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血液疾病。

病魔,

一天天吞噬着他的身体。

9月10日,

李德威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9月12日,

已经无法开口说话的他,

写下了“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十个字。

李德威教授手写“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字条

两天后,

9月14日,

这位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专家,

停止了思考。

年少成才

李德威

年生于湖北麻城,

16岁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院),

23岁硕士毕业留校任教,

32岁破格升为教授。

年轻的他,

学业事业“一路开挂”,颇有独树。

他提出“层流构造假说”之初,

主流学术界鲜有认同。

他坚持自己的科学创见,

直到令学界刮目相看。

李德威的导师、构造专家杨巍然教授曾这样评价他:

“他是少有的为了单纯的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

他的科研之路有一条明确的脉络:

为了国家和人民。

他构建新的地质构造学说,

是为找矿找油找能源做参考。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他被满目疮痍的灾区景象深深刺痛,

开始研究地震机理和预测技术。

就在今年3月,

以他的研究成果为支撑,

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井”,

他的理论研究转化为了生产力,

为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描绘了美好前景。

爱在高原

李德威教授把一生中

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青藏高原上——

年,

李德威参加“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大比例尺成矿预测”项目,

发现了许多与板块构造学说相矛盾的现象。

之后,

他每年都花几个月时间在青藏高原科考调研,

这一干,

就是近30年,

行程超过8万公里。

李德威教授在野外考察

背着科研仪器、标本,

徒步几十公里,

对李德威来说是家常便饭。

跟同事一起外出考察,

最长、最难的路,

他总是跑在最前面。

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廖群安说:

“总觉得他是钢铁做的,

在高原戈壁上一天最多可以走50公里,

人称‘高原小山羊’。”

野外考察经常一出去就是几天,

如果没顾上带帐篷,

这只“高原小山羊”还就真的住进了羊圈里!

他笑谈:

“羊圈里有一股怪味,

但睡羊圈是我们的福气,

因为里面比较暖和。”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

他坚持科考研究,

提出“层流构造假说”,

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

解释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李德威说自己有一种“高原情结”。

“我认为中国人应该以青藏高原为基地,

创立自己的地学理论体系。

我们是青藏高原的主权国,

如果让别国人研究青藏高原,

提出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动力学新理论来,

我们再去跟踪,那样就太可悲了!”

对李德威来说,

青藏高原是第二故乡。

9月27日,

同事亲友们,

遵照他生前的遗愿,

将他部分骨灰撒向了西藏冈底斯山脚下的墨竹工卡县甲玛乡拉萨河谷。

如此,

便长眠在了这片为之挥洒了整个青春的土地!

赤子之孝

李德威教授去世后,

年过八旬的母亲余定玉老人常常抱着儿子的遗像看。

她想对曾自称“不孝”的儿子说,

“不论是对我,还是对国家,德威都是一个大孝子!”

数月前,

在海南参加会议的李德威得知母亲生病住院,

会议一结束,

他立即赶回武汉看望母亲。

在母亲身边说了半天话。

谁知,

这竟是母子此生的最后一面。

因为长期野外科考,

李德威与妻子、儿子分居三地,聚少离多。

身为医生的妻子夏芳非常担心他的身体,

她说:

“搞起科研来,他什么都不顾。

他就一条心,认为献身科学,做什么都值得。”

有一次,在可可西里和昆仑山进行地质调查时,

发生胃出血。

回家后,医院开药,

帮他调理,劝他以后少去西藏。

李德威只是笑笑,也不言语。

“德威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肯为科学献身的人。”

他生前曾说,

“这些年,

我对事业投入多,对家里关心少,

夫人为了我的事业和家庭做了很多牺牲。”

同事们回忆,

每天在野外工作,李德威都是那么乐观,

闲暇的时候也会讲起家人,

他最得意的是儿子李喆——

一名优秀的围棋国手。

李德威曾在科考中11次遇险,

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这11次科考遇险的录音,

被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了李喆。

父亲逝世后,

李喆在微博中写道:

“父亲说,要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父亲说,学会独立思考,要有创新精神,

也要有深入的考察和严密的逻辑。

父亲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吧,你会快乐的。

父亲说,你有自由的灵魂,我很欣慰。

愿父亲安息。”

文中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7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