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清明节带孩子看青铜器

湖南省博物馆藏青铜猪,孩子们最喜欢的青铜器,没有之一

清明是追忆逝去亲人的日子,倘若无法回乡扫墓,不妨带孩子去国博看看青铜器。

唐代杜牧写的《清明》,是描述这个节日最著名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时候一直觉得这首诗很奇怪,为什么扫墓的清明时节还要去喝酒,这岂不是很不严肃的举动?

让我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乡村送葬后全村要在一起大摆筵席吃饭喝酒。直到了解了青铜器我才知道,原来“吃饭”和“喝酒”不仅仅是乡下祭祀的陋俗,而是流传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祭祀传统。

在夏商周时代,青铜器主要用来祭祀,祭天祭地祭祖先,而祭祀的核心贡品就是“好吃的肉”和“好喝的酒”,祭祀完了之后,这些酒肉有时候还会分给来参加仪式的人吃掉。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到鲁迅的时代还有“冷猪肉”的说法:祭完孔子之后,分食剩下的祭品猪肉,话说过去要秀才以上的资格才能分到。

有一次在北大听讲座,齐东方老师讲古代有一种酒中极品叫做“羊羔酒”,说是由羊肉酿成的美酒。我不信羊肉也能酿酒,检索古代文献居然真的有这种酒,比如宋代《五总志》中说:“命歌儿度曲,饮羊羔酒。”元代《渔樵记》第一折:“看这等凛冽寒天,低簌氊帘,羊羔美酒,正饮中间,还有甚么人扶侍他。”明代《杀狗记·窑中受困》:“我哥哥如今在红炉煖阁,羊羔美酒,浅酙低唱。”

尽管文献中反复证明有羊肉酿出的极品美酒,但还是不相信有肉酿成的酒,我猜这或许就是一种比喻。直到有一天听孙华老师讲的青铜器,说一种隆重祭祀所用之酒名“郁鬯(拼音yùchàng)”经常放在青铜酒器里面,这郁鬯就是肉酿成的酒。直到这时,我才相信羊羔酒并非传说。

我还是纳闷怎么拿肉去酿酒,又查了查文献,年《天府早报》报道了四川崇州的陈继军用牦牛肉酿酒,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张毅认为,肉类酿酒实质上是人们常说的“煮醪糟”,是将肉类打碎加入酵母而成。报道中陈继军自称用肉类酿酒是突破酿造酒类禁区,呵呵,他一定不知道三千年就有了一种叫“郁鬯”的美酒。

来看青铜器吧,看懂青铜器就能明白自古至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其实没有太大差异,了解祖先曾经用多么隆重的方式“吃肉”、“喝酒”,为了文化,你是不是也准备来二两?

--------------------------------------

下面转载“将做”的一篇文章,教你怎么看青铜器不露怯:

看青铜器,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识字了!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进了博物馆,看到了青铜器,有模有样地走近展柜,低头一看展签,

呃——,这是一个——容器!

那个呢?

那个——还是个容器!

不认识字啊!分不清器型啊!

智商感觉受到了侮辱啊!

看了这篇文章,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识字了。

古代青铜器最初都为实用器皿,按用途来说,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后来其中的一些实用功能渐渐消失,而发展成了礼品,如鼎。这其中,尤其以食品、酒器、水器这三种器型较多,名称也复杂,而且,其中酒器与水器也很多混用。所以,本文主要选择这三种青铜器来展示,而且把酒器与水器放在一起,不做区分。其它如乐器、兵器,较容易分辨。

食器

▎鼎鼎,三足或四足,两耳,通常刻有精细的纹饰。鼎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因用于烹饪祭祀给神的祭品,而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

商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

▎鬲(音“立”)鬲是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陶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至战国晚期,随着灶台的普及,逐渐被釜取代。

西周伯矩鬲首都博物馆藏

鬲与鼎的形制相似,用途相近,所以出土的很多西周早期的鬲铭文中都自名为”“鼎”,鼎的常见器形为三足两耳或四足两耳,而鬲也有三足两耳或四足两耳的,因此两者需求从其他方面进行区分。旧说鼎是实足的,但实际上,鼎也有不少空足或半空足的,因此是否空足不是判断一器物属于鼎还是鬲的判据。所以将腹身与足明显分为两部分的称为鼎,将腹部与足部区分不明显的称为鬲。

▎甑(音“增”)甑是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鬲可以与甑配套构成甗,形成类似与蒸锅的炊具,鬲在下盛水,甑在上盛食物,通过加热鬲下部使水沸腾产生蒸汽将甑中的食物蒸熟。

妇好墓出土“好”汽柱甑形器河南博物院

▎甗(音“眼”)甗在器形上可分为联体甗及分体甗,分体的甗由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鬲构成,联体甗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上面与甑相似,下面与鬲相似。考古发现的青铜甗以联体的居多。甗下部的鬲用于煮水,上部的甑放置食物,两者以箅相隔,甑上可能盖有盖子。部分甗出土时未带有箅和盖,可能为竹、木等其他材质,也可能埋藏前已经遗失。出土的青铜箅一般有线形或十字形的孔,供蒸汽通过。

春秋四蛇饰甗故宫博物院

妇好墓出土三连甑中国国家博物馆

妇好墓出土分体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寽父癸甗故宫博物院

▎簋(音“鬼”)簋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流行于商朝至东周。商朝时,簋大多为圆形,体型厚重,表面多用兽面纹作为装饰,有的器耳为兽面形状。到了周朝,簋出现了三足、四足、四耳、圆身方座等多种样式,有的簋上加盖。战国以后,簋逐渐被停止使用。

发展到后来,簋成为重要的祭祀礼器,和鼎配合使用,簋为双数,鼎为单数。其使用数量有严格等级限制,根据史书记载,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则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则只能使用三鼎二簋。

西周县妀簋台北故宫博物院

西周凤鸟纹方座簋西安博物院

师酉簋故宫博物院

堇临簋故宫博物院

▎盂盂是古代一种器皿,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中。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形制一般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体都比较大。

西周龟纹铜盂浙江省博物馆

西周匽侯盂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音“府”)簠周朝时期所特有的礼器和炊具,在祭祀和宴会时用于盛放作熟的谷物。簠的形状为长方形,上面有盖,盖子和器皿上下对称。簠出现于西周早期,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丰白簠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春秋早期叔朕簠故宫博物院

▎盨(音“许”)盨形制和任务和簠很接近,也是周朝所特有的礼器和炊具,但盨为圆弧形,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盖和器皿对称,翻开可用来盛放盛黍、稷、稻、梁等食物。盨出现于西周早期,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比盨故宫博物院

西周杜伯盨故宫博物院

西周遂公盨保利艺术博物馆

▎敦(音“对”)敦是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敦主要用来盛放饭食,从器形分析是由鼎和簋形制结合发展而来的。基本形制有两种:一种是上下对称,器身、器盖均为半球体,各有相同的两耳三足、少量未圈足,器盖相合成为一个球体或椭圆球体。另一种是器身与器盖不完全对称或完全不对称。

战国鹈鹕鱼纹敦首都博物馆

荆公孙敦故宫博物院

▎豆豆形似高足盘,上部圆盘形,有柄,圈足。商朝、西周时豆多腹浅,柄粗,没有耳、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状多样化,上有盖,出现方形豆,盘有浅、深之分,柄有长、短之别,还有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蟠虺纹豆故宫博物院

蟠虺纹三鸟盖豆故宫博物院

狩猎纹豆故宫博物院

嵌松石蟠螭纹豆故宫博物院

酒器水器

▎爵爵是中国传统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从出土的形制来看,前有流(倾酒的流槽),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杯口有二柱。爵同时又是饮器的通称。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相当常见的。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文化的铜爵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酒器。由爵的造型衍生出角、斝、盉等器类。

夏乳钉纹爵洛阳博物馆

凤鸟纹爵故宫博物院

▎角(音“较”)角是古代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

商亚沚兽面纹青铜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兽面纹角故宫博物院

▎斝(音“甲”)斝是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商青铜方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网纹斝故宫博物院

兽面纹斝故宫博物院

册方斝故宫博物院

▎觚(音“孤”)觚是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在酒器中是数量最多的饮器,其造型特征为喇叭形口,下与器腹通连。腹下的圈足敞开,与器口形成相对接的两个圆锥体,造型修长,优美。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在青铜器中,爵与觚是酒器的两种基本样式,它们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改进,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富有典范意义的造型样式。

商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商青铜方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兽面纹觚故宫博物院

受觚故宫博物院

▎觯(音“志”)觯是做盛酒用的,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商守父乙觯河南博物院

▎兕觥(音“四弓”)兕觥是古代盛酒或饮酒器,腹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一般成带角兽头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后亦泛指酒器。《诗经》中屡见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觥”。

商代青铜兕觥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商司母辛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尊尊,今作樽,是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

商四羊方尊中国国家博物馆

宣和尊故宫博物院

亚?方尊故宫博物院

▎罍(音“雷”)罍与尊配合使用,都是古代大型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为了贮酒,不使酒挥发,口部为歛口并加盖。器腹很深,有两耳和面鼻,以便于系绳、扛抬。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在商代和西周陪葬的礼器组合中,罍较为少见。在商周疆域外围,罍一类容器却是最常见的青铜器种类,可能这是商周王朝送给友邦的礼物。迄今考古发现最华丽的一组罍,来自四川彭州竹瓦街。

皿天全方罍湖南省博物馆

象首耳兽面纹铜罍

四川省博物馆

亚方罍故宫博物院

▎瓿(音“不”)瓿型似圆罍,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商四羊首瓿上海博物馆

嵌红铜龙纹瓿故宫博物院

▎卣(音“有”)卣属于古代酒器,具体出现时间是未知,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当时用来装酒用。由于出土的青铜器中并没有自名为“卣”的,因此虽然已知卣为酒器,但未必就是今日所说的卣,将青铜器中的有特定器形的一类称为卣始于宋代。一般被定为卣的青铜器有以下特征:敛口,硕腹,颈部两侧有提梁,上有盖,盖上有钮,下有圈足。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二祀〇其卣故宫博物院

ㄐ毌父戊方卣故宫博物院

▎盉(音“禾”)盉是商朝和周朝时期用于盛酒和盛水的器皿,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商朝到西周时期,盉的口比较大,腹深,流直,足多为分档式袋足,或呈柱状,商朝时足还多为空心。东周时期,盉口渐小,腹扁圆,流多呈鸟头或兽头状,足则多为蹄形。很多盉还有弯曲提梁,盉盖和提梁间还有环索相连。

西周鸟足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螭梁盉故宫博物院

弦纹盉故宫博物院

▎方彝方彝是古代汉族的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

西周册令方彝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叔牝铜方彝洛阳博物馆

▎鉴鉴,大型盛水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吴王夫差鉴上海博物馆

吴王光铜鉴中国国家博物馆

▎缶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也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考古发掘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与鉴配合使用,在鉴与缶之间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冷藏设备。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缶阵”的道具原型就是曾侯乙墓青铜冰鉴缶,但是,这种缶只是容器,与古代所说的“击缶”的“缶”并不是同一种器物,这是张艺谋闹出的一个乌龙。

羽纹四耳缶故宫博物院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

▎壶壶的形制深腹敛口,多有盖。通常用于盛酒的礼器。壶有圆壶、方壶容量约一石。

春秋莲鹤方壶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蔡公子壶故宫博物院

兽耳虎足方壶故宫博物院

嵌红铜狩猎纹壶故宫博物院

▎斗斗是古代的一种挹酒器具,也称枓或勺,形状为椭圆形,腹较深,有短柄,或柄端有銎,可安木把。斗这种器具主要是古代用于挹酒的器具,在考古中常常发现它与盛酒卣、尊、壶共出,并置于卣等酒器内。

鸟形勺故宫博物院

▎盘

西周虢季子白盘中国国家博物院

龟鱼纹方盘故宫博物院

西周亚盘故宫博物院

▎匜(音“仪”)匜是中国先秦的礼器,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之用。周朝时期,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陈子匜故宫博物院

兽形匜故宫博物院

▎禁古代用以承放盛酒器的器物,流行于周代,也是周代礼制中的一种礼器,与后世的几案相近。

西周夔纹铜禁天津市博物馆

春秋云纹禁河南省博物院

本文由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中科白殿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6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