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夏商玉器与玉文化学术研讨会会

第一场

朱乃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妇好墓玉器的再认识》

朱乃诚研究员主要围绕妇好墓中玉礼器、仪仗类玉器和玉料来源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于妇好墓玉器中玉礼器的问题,他通过对以往所认为的玉礼器的分析,如玉琮、圭、璧、璇玑、环、瑗、璜、玦、簋、盘,认为只有玉簋与玉盘可能曾在妇好墓落葬仪式中作为礼仪用器使用过,但不是专用的玉礼器。其他八种都不是礼器,因此推测商代武丁时期不存在专用的玉礼器。妇好墓早于《周礼》成书近千年,而且妇好墓玉器中有大量商代晚期之前的早期玉器,不能以《周礼》记载的玉器定义来框定、研究妇好墓玉器。

关于妇好墓中仪仗类玉器问题,他认为由于武丁时期的玉料稀少而珍贵,制作的小型玉器,大多利用早期玉器改制或获取方国玉器改制,而妇好墓中的玉戈,虽然有些是石质的,但大量的是玉质,用大量的玉料制作没有实际使用功能的仪仗性能的玉戈,不可思议。因此,玉戈都是实用的兵器,而非仪仗用器。

妇好墓玉料的来源问题应首先进行考古学的探索,即通过考古学研究明确妇好墓各种玉器的文化面貌及文化属性,然后依据玉器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化属性再进行玉器玉料来源的探索。通过梳理和分析,他认为妇好墓中多件玉器,约百分之三十以上是早期玉器,另有约百分之三十以上是利用早期玉器改制的作品。武丁时期,用玉兴盛,玉雕手工艺发展较快,但是却大量使用早期玉器,反映了当时玉料贫乏,推测当时商王室并没有直接掌握大型的玉矿资源。

邓淑苹(台北故宫博物院)

《柄形器:一个跨三代的神秘玉类》

邓淑苹研究员首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将具有礼制意义的玉器刻意改制成他器,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暗示玉器的制作者与改制者应属不同的族群,二族群有不同的宗教思想及礼俗。由此同样可以来看待春秋时期玉柄形器的改制现象。

玉柄形器在中国古代大约有千余年的历史。约于公元前19-18世紀出现于后石家河文化中,向北传播至二里头文化;大盛于商至西周,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前半,也就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逐渐消失,贯穿夏、商、周三代。夏代柄形器主要出自于二里头遗址,为二里头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类,可分为两型:A型光素无纹,B型浅浮雕阳纹。商代早中期主要流行光素无纹的柄形器,并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玉礼器之一。商代晚期柄形器出现A、B两型开始融合的现象。西周柄形器出现新的样式,其发展与整个礼制史同步。由于玉柄形器经历了漫长的存在与发展时期,它在上古礼制中的角色功能可能有过改变。最初是由后石家河文化中神祖面像窄长化而成下端似榫可竖插的神祖牌,商晚期安阳后冈出土六个朱书祖先名号的柄形器可为明证。过去学界多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效果好
北京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4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