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网友纷纷讨论起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到底都能值多少钱。其实在博物馆界,最不爱听的外行话就是“某某文物值多少钱”。被问的人都会在心里吐槽:镇馆之宝,没法标价,多少钱都买不到,亲你懂么?!
何谓“镇馆之宝”?
要做镇馆之宝,得是什么级别的文物?其实,国家的文物定级中根本就没有这个级别的评定,该提法最早始于媒体,流行开来之后,很多大馆也开始用“镇馆之宝”这个词给自己做宣传,“镇馆之宝”的说法最终慢慢得到确立。
如何评定“镇馆之宝”?
“国家一级文物”就是镇馆之宝么?非也。一级文物又分甲乙两等,只有甲等,才算得上国宝。但由于全国性的文物定级工作只有年与年两次,之后偶有零星的鉴定,远远赶不上文物的发掘发现速度,这造成许多文物虽无国宝头衔,却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而评选“镇馆之宝”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馆选择名气大的,有些馆会选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有些馆选择工艺精湛、华丽夺目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
今天我们就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向大家展示我国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们,擦亮眼睛,接!大!招!吧!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是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国博始建于年,年在天安门广场修建新馆。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合并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年5月重新装修完毕,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
国博的藏品多达一百多万件,囊括了年到建国后几乎所有重要的近现代历史文物,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精品考古文物也大多汇集于此。宝贝太多看不过来啊!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属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文物第一号。年河南省阎村出土,用途说起来有些恐怖,是盛放人骨的葬具。外壁上画鹳鸟叼鱼和石斧,画面看似简单,但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史前图画。
这样一件国宝要值多少钱呢?你可能不相信,5双线手套!当年热心村民把陶缸拉到县文化馆的时候,由于当时县里考古工作比较滞后,工作人员对陶器的有关知识了解甚少,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但为了鼓励村民就送了他5双线手套。
人面鱼纹彩陶盆↓
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年出土于西安市半坡。细泥红陶质地,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涂成黑色的部分可能表现当时的纹面习俗。人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
学术界对于人面鱼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近30种观点说法,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摸鱼图像、权力象征说、太阳崇拜说、原始历法说等等,还有的认为是水草鱼虫或婴儿出生图,甚至还有外星人形象之说。
红山玉龙↓
高26厘米,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遗物。年出土于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周身呈墨绿色,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平齐又微微上翘,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粗壮的龙尾内屈,迎向龙首,整个身体构成一个反“C”字。
村民发现发现玉龙后,认为是“铁钩子”,于是村中的孩子就用一根绳子拖着“铁钩子”在村子里玩耍起来(熊孩子真会玩啊!),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于是村民把它送到了翁牛特旗文化馆。
后母戊鼎↓
曾被称为司母戊鼎,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高厘米、口长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4公斤,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于年3月在安阳出土。器身饰兽面纹及夔龙纹,耳外廓饰双虎食人纹。腹内铸有“后母戊”三字。该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
鼎出土后先是险些被切割卖给文物贩子,后又受到日寇觊觎,村民将其埋在土里,终于熬过了八年抗战。抗战结束后被运到南京,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本有意将后母戊鼎一起带走,但由于其过于沉重,流落在了南京飞机场,从南京调往北京。
四羊方尊↓
高58.3cm,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年被垦荒的农民发现。尊肩部耸出四个卷角羊头,尊腹为羊的前胸,集线雕、圆雕、浮雕等各种技巧,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国宝出土之后总是历经磨难,四羊方尊也不例外。抗战时四羊方尊随湖南省银行内迁沅陵的途中,车队遭到日寇轰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之后,碎片就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直到解放后才被精心修复。
美中不足的是,尊的口缘缺了一块,大家以为是在战乱中遗失了。直到年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才发现,方尊的发现者在卖出方尊时卖给古董商前,曾留一块碎片作纪念。最终,尊口上的云雷纹残片完璧归赵,现在的四羊方尊已经完全看不出破损的痕迹了。
利簋↓
高28cm,口径22cm,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利簋通重7.95千克,为能确知年代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是唯一跟武王伐纣直接相关的历史实物。
大盂鼎↓
西周前期重器,禁止出境展览文物。该鼎于清道光年间出土,曾被左宗棠收藏。鼎为圆体,口沿下环饰六个兽面纹,足上端饰卷角兽面纹,衬以雷纹,内壁铸铭文19行字,铭文字体雄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左宗棠被遭朝廷议罪时,得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左宗棠得大盂鼎后便以之相赠,答谢当年搭救之恩。日军侵华时,潘宅一时成了日军搜查的重点,幸好潘家人早将宝物深埋地下。解放后,潘家后人将大盂鼎捐献给国家。
虢季子白盘↓
长.2cm,宽86.5cm,西周最大铜盘,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壁各有一对口中衔环的兽首,腹部环饰波曲纹,四足作矩形,盘内底部铸有铭文8行字,通篇用韵,四字一句,句式工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盘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被刘铭传发现。据说清军攻下常州城,刘铭传就住进了护王府内。一日午夜,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万籁俱寂当中传来金属叩击之声,声音不大但极有穿透力。他生出好奇之心,寻找之下发现声音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了马槽发出的。次日一早,刘铭传命马夫将其刷洗干净,被当作马槽国宝终于重见天日。
刘铭传得到虢季子白盘这件事传扬出去后,给他一家四代带了极大的麻烦。军阀、日寇、国民党官吏纷纷索取。刘家人不得不把盘埋于深土,秘不示人,直到解放后,第四代刘氏子孙才将盘挖出,献给国家。
击鼓说唱俑↓
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天回山东汉墓。陶俑头戴帻,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汉代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说唱表演,说唱者常由身材短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这些艺人被称为俳优。史书记载汉武帝时“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丞相田蚡“爱倡优巧匠之属”。俳优与“排忧”同音,你看到这尊说唱俑的时候,是不是也忍不住笑了呢?
骆驼乐舞三彩俑↓
驼高五58.4cm,首尾长43.4cm。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夸张地放大了骆驼的体型,四个乐俑分坐两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则双手做吹笛状,中间一舞俑亦为胡人,正随乐曲旋律节拍翩翩起舞。造型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此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乐舞杂技节目,同时饱含着浓郁“异域情调”,它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也体现出了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
———分享到朋友圈———
有关·有用·有趣
有料·有益·有谱
这里有你,这里有国学
传承经典·经世致用
古典旨趣·现代生活
儒风大家传统文化公共空间
中国孔子基金会主管主办
儒学文化独立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