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盖,宝珠形钮,圆唇,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底部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纹一周,罐盖和腹部以多色釉彩描绘出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秾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据《明史》记载,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年),就在景德镇御窑烧造供内廷醮坛用的瓷器3万件。
这件大罐的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一周,腹部绘荷花、水藻、游鱼,整体图绘疏密有致。底部用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明代继各种单色釉成功之后,斗彩、五彩相继大放异彩,嘉靖五彩较前代更加光影夺目。五彩纹饰多以青在为底色,再加红、黄、蓝、绿、紫五色。不过根据图纹需要,五色不定俱全。五彩瓷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前者亦称之为斗彩,是经两次烧制而成;后一种则是青花和五彩同时上釉,一次成器。这件五彩鱼藻纹罐届青花五彩工艺,是明代影瓷中的精品。
嘉靖成化斗彩花蝶纹罐
明
罐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9.4厘米
这件瓷罐,直口,丰肩,扁圆腹,圈足,底款为“大明成化年制”。以青花、红、黄、绿、赭组成斗彩,图案为花卉,其间数只彩蝶飞舞。
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是与宣德青花齐名的明瓷中的代表作。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色瓷工艺。在明代一般称为青花五彩,其制法是先在胚胎上画好青花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彩料填绘,再放入烘炉中低温烘烤,即成斗彩。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釉争奇斗妍,故后人称为“斗彩”。
斗彩在明朝宣德时开始出现,成化年间(公元~年)成就最突出,是彩瓷的新成就。这件花蝶纹罐,色彩明快鲜艳、青花与彩釉交相辉映,艺术效果非凡。《天工开物》中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烧造瓷器的过程与工艺,并且配有图示。
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给人以丰富热烈、鲜明清新之感。成化以后的许多陶瓷著作都对成化斗彩盛赞有加。高濂《燕闲清赏笺》用“精妙可人”、蓝浦《景德镇陶录》用“点染生动”来形容成化斗彩,均非常贴切。陈贞慧《鹦鹉啄金杯》形容成化瓷器“淡淡穆穆,饶风致,如食橄榄,颇有回味”。遇到贵客,用成化杯劝酒,“醉眼婆娑,睹此太平盛物,不胜天宝琵琶之感”。
据说万历皇帝就对成化斗彩杯爱不释手,那时的“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当时已贵重如此”。在如今更是难得,早已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价格不菲。这件花蝶纹罐,器型小巧、雅丽精致、描画生动,是成化斗彩瓷器中的精品。
素三彩菊花耳瓶
明
高36.3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11.5厘米
素三彩是明代新出现的瓷釉新品种,它以黄、绿、紫三种釉色为主,不用红色,在白瓷胎体上直接加彩或刻绘,然后罩一层“雪白”,再次入炉经低温烧制而成。其中以三色中某一色为地,则被称为某色地三彩,如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素三彩成器后明净优雅。
甜白釉暗花三系罐
明
高9.4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4.3厘米
这件甜白釉瓷罐,直口、短颈、丰肩。肩部堆贴三个海棠花形托饰,每托各附一个圆形系。腹部圆满壮硕,刻有浅浅不易见的缠枝莲纹饰。器型敦实稳重,胎体洁白细腻,白釉莹润光洁。这是永乐年间(公元~年)的白瓷产品。
“甜白釉”实是“白釉”,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脱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就能使“白釉”更加诱人,被称之为“甜白釉”。明代的“甜白釉”受到后代的极高评价,被称为“甜白”、“堆蜡美玉”、“纯净无杂”、“透亮明快”等等。
甜白釉瓷是在元代枢府瓷的基础上,由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创制的一种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釉下暗花用肉眼难以看出,但通过侧光、放大镜或者灯光透视等,却隐约可见,使原本单一的白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变化感,给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觉,体现了中国瓷器美学从形的体验到神的感受的升华,反映了时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艺。由于甜白釉在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就使釉色精细白净,几无瑕疵,看起来非常诱人,因此,有人形容这种瓷器“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宣德青花灵芝石榴尊
明
高19厘米、口径6.3厘米、底9.5厘米
石榴尊是宣德窑的新品种,它以胎体精细,釉色鲜明而浓艳,造型新颖,装饰生动而影响后代。此瓶的纹饰以灵芝和石榴为主,灵芝代表长寿,石榴代表喜庆,喻意吉祥长寿。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从波斯带回制造青花瓷的上等釉料“苏勃泥青”,从而官窑青花釉料则多以进口料为主。人们发现,使用进口釉料烧制的成品,其色彩更为鲜畅明快,对比性极强。
青花缠枝纹贯耳瓶
明
高19.7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6.5厘米
这件青花瓷,唇口,直颈,颈的两侧有一对相对称的贯耳。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高足,底部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一般认为,明代官窑瓷器最好的要数宣德和成化两朝。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评价“本朝以宣(德)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清代梁同书《古窑器考》给明代瓷器评级,也说“首成、次宣、次永(乐)、次嘉(靖),论虽不同,总之,明器无能过宣、成者。”程哲所著《窑器说》也抱有类似观点。
宣德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是进口的“苏勃泥青”(宣德之后,“苏勃泥青”来源断绝,改用国产的“平等青”)。这种钴料含锰量较低,因而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同时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鲜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形成水墨画般的独特效果,显得深沉雅静、浑融沉着。再加上“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成就了宣德青花在中国瓷器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件宣德青花缠枝纹贯耳瓷瓶是宣德青花的代表作。
缠枝花纹在明代瓷器中运用很普遍。这种以植物为装饰手段的陶瓷器物,显得完整清秀。
青花海水云龙扁瓶
明
高45.8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4.8厘米
这件青花瓷器,圆口、长颈,扁圆腹,平底,腹的两侧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似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饰有卷草纹和缠枝莲纹。此瓶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制造的。它圆口、长颈、扁圆腹、平底,腹的两面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用青花饰以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道。这是宣德年间(公元~年)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产品。
明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窑增多,所产瓷器品质优良,造型美观,色彩绚丽。自洪武二年(公元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御窑(器)厂起,景德镇的地位越发重要,被誉为“瓷都”。高峰时有官窑58座,民窑多座,市镇绵延十几里,人户超过10万户,其中十有七八从事与陶瓷有关的行业。明万历时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当时景德镇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畅销国内外。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永乐、宣德两朝最盛。由于这两朝所使用的钴料都是“苏勃泥青”,釉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蓝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颇具水墨画般的美感。永、宣两朝的青花瓷不论是在器型上,还是在釉面和纹饰上都很相近,因此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法。明永乐、宣德年间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成熟阶段,其产品以造型清秀典雅,胎体薄,纹饰凝重,青花颜色鲜艳而著称于世。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
明洪武
高16.2厘米、口径40.5厘米、足径23厘米
碗直口,弧壁,深腹,圈足。通体釉里红装饰,内口沿绘缠枝灵芝纹,内壁绘缠枝菊花纹,内心为折枝牡丹纹,外口沿为海水纹,外壁为缠枝牡丹纹,胫部绘莲瓣纹,圈足外墙为回纹,外底无釉泛火石红色,
此器形体硕大,造型规整,胎质坚细,釉里红发色偏灰,釉质滋润,纹饰精美,布局严谨,绘制笔法娴熟,线条流畅,为洪武釉里红瓷的代表作。
釉里红缠枝菊花纹玉壶春瓶
明洪武
高32.1厘米、口径8.3厘米、腹径20.1厘米、足径11.9厘米
釉里红亦是釉下彩,先施彩釉,再挂透明釉,然后一次烧成。彩釉中含有铜(Cu)的成分,烧成后呈红色,故称为釉里红。
宣德霁蓝盘
明
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12.2厘米
蓝釉单色釉是钴釉的成色,最早在唐三彩中已经呈现,曾偶见单色蓝釉的三彩器。元代则有了真正的单色蓝釉瓷器成品。明代宣德时期,蓝釉瓷器已较为流行,称为“霁蓝”或“祭蓝”。它与“甜白”、“祭红”一样被后人誉为宣德瓷器中的上品。蓝釉的特点是色泽凝重,釉面不流不裂,色调均匀一致。它是在高温条件下一次烧成的,其装饰形式有暗花、划刻花纹,也有用金彩镶边,使之呈现出辉煌的金碧色彩。
德化窑白釉莲瓣纹方壶
明
陈设品
高12.8厘米口径6.5厘米
壶呈方形,前置方流,后设方形曲柄,外口沿堆贴覆状莲瓣纹。方盖设有花蕾形钮,外围以凸起的柿蒂纹。通体施白釉,为明代德化窑烧制的饮茶用具。
明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习惯一改唐宋时期的碾茶、煎煮的方法为冲泡茶叶,茶具的造型也随之变化,各式各样。明代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均有烧制壶、杯等饮茶用具。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窑场之一,窑址分布在今福建省德化县境内,宋元时期以烧造青白瓷为主,至明代所烧白瓷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清代延烧。明代德化白瓷胎质细腻,透光度好,釉面纯净光润,质白如脂。胎釉浑然一体,如雪似霜,在光照下,隐现粉红或乳白,故有“象牙白”或“猪油白”之称。
明代德化窑以瓷雕和供器最负盛名。德化白瓷是我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种之一,欧洲人称为“中国白瓷”。此壶造型新颖别致,古朴典雅,美观大方,胎质细腻无瑕,釉面光洁,釉质温润,为明末德化白瓷的代表作。
龙泉窑青釉刻折枝莲花纹盆
明
陈设品
高45厘米口径46.5厘米足径25厘米
盆折沿、深腹、圈足。通体施青釉,外壁刻折枝莲花纹,胫部为卷云纹。
明代龙泉窑青瓷装饰技法主要是刻划花和印花,纹饰多为花卉纹,器物以碗、瓶、炉、壶、罐为主,青釉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此盆形制高大,端庄规整,胎体厚重,釉质葱翠欲滴,釉色滋润莹洁,雕刻的朵朵莲花,呈浮雕状,立体感强,纹饰繁缛,但布局有致,舒展流畅,制作工艺精湛,为龙泉窑青瓷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龙泉窑青釉印花卉纹壮罐
明
陈设品
高23.7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0.5厘米
器呈灯笼式,直口,短颈,直筒形腹,折底,圈足。口足相若,上下粗壮,俗称“壮罐”。通体施青釉,装饰印花纹样,颈部、圈足外墙均饰宝相花纹,肩、胫部为缠枝莲纹,腹部为上下两层交错排列的折枝花卉纹。足内有一圈无釉,胎有窑红。
壮罐始见于明代永乐朝,为仿伊斯兰文化的器物,景德镇御窑厂有青花制品,清代乾隆年间多有仿制,有青花、斗彩、颜色釉瓷等。龙泉窑的制品较为罕见,此器釉质莹润,纹饰清晰,线条流畅。
龙泉窑青釉菱花口盘
明
陈设品
高9.4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40.1厘米
盘折沿,菱花口,浅腹,弧壁随菱花口呈十六花瓣形,平底,圈足。通体施青釉,外底留有刮圈垫烧痕。为明代龙泉窑的制品。
龙泉窑是著名的青瓷窑场,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宋元时期烧造盛极一时,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明初并为朝廷烧造用器。《处州府志》记龙泉窑:“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
此盘器形硕大,胎体厚重,做工精湛,通体光素无纹,釉色青翠碧绿似玉,釉质滋润,肥腴如脂,光洁如新,为龙泉窑青瓷中的珍品,应为朝廷烧制的供器。
法华贴花鬲式炉
明
陈设品
高13.2厘米口径10.7厘米
器仿商周青铜器鬲的形制,直口,深腹,下置三足。口际堆贴松干状双耳。通体施茄皮紫釉,松叶施绿釉。陶质法华源于元代北方地区。景德镇窑瓷质法华器始烧于明代宣德时期,造型有罐、尊、绣墩、瓶、盒等。明代正德、嘉靖时期器较多见,与北方的陶质法华器相比,以造型多样,胎质精良,装饰华丽为特征。此炉造型古朴,胎质洁白细腻,釉汁纯净,釉彩艳丽。
法华菊花纹瓶
明
陈设品
高36.3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11.5厘米
瓶撇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器以孔雀绿为地,以紫、白彩为饰。颈部两侧各堆贴菊花形耳,腹部浅雕折枝菊花纹。造型挺拔隽秀,釉彩鲜亮。
法华高士出行图罐
明
陈设品
高36.4厘米口径19.7厘米足径21.5厘米
罐唇口,短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至圈足。通体以深厚浓重的茄皮紫釉为地,采用立粉技法以孔雀绿、白色等彩堆塑纹饰,颈部为如意云纹,肩部为如意云,内绘折枝花纹,腹部通景绘高士出行图,辅以楼阁、祥云、山石、花草纹等,胫部为变体莲瓣纹。
高士出行图为明代早中期的典型装饰图案,此器画面生动活泼,施彩艳丽,富有立体感。
法华镂雕孔雀牡丹纹鼓式墩
明
陈设品
高36.2厘米口径22.4厘米足径22.8厘米
墩呈鼓形,腹部上下堆贴两圈鼓钉纹,腹两侧堆贴狮首,腹部镂雕雌雄孔雀立于牡丹丛中,辅以洞石纹。
法华器的烧制始于元代,流行于山西蒲州、泽州地区。在陶胎体上用泥料堆出装饰图案,采用壁画的立粉法装饰技法,再在其中刻画和彩绘,通体施以法华彩釉,立体感强,极富装饰效果。
山西法华器多为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雕塑等。明代景德镇窑仿烧法华器为瓷胎,造型多饰以花鸟、人物纹的瓶或罐等。施彩多以紫或孔雀绿为地,施以黄、白、孔雀蓝等色的纹饰。此器釉彩与镂雕装饰技法相结合,相得益彰,纹饰精美,色彩绚丽,为明代中期景德镇窑法华器的精品。
五彩云龙纹盘
明
陈设品
高5.1厘米口径27厘米足径15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此盘与崇祯青花龙纹盘(图版)在造型、纹饰、款识均相同,而以五彩作装饰。装饰正面龙纹最早见于明代嘉靖瓷器,因龙首居中,左右对称,似正襟居坐,又称为“坐龙”,在龙纹中最为尊贵。
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瓷品种之一,明万历时期烧造达到鼎盛,万历以后,五彩渐趋衰败,崇祯五彩瓷并不多见,此器有绝对纪年,故十分珍贵。
青花云龙纹盘
明
陈设品
高5.2厘米口径26.8厘米足径16.5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盘心绘正面龙纹,隙地绘有火珠、勾云纹,外环以“寿山福海”纹,外壁为赶珠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甲戌春孟赵府造用”八字二行楷书款。“甲戌”为崇祯七年()。
据文献记载永乐第三子朱高燧于永乐三年()封为赵王,自此赵王藩爵一直延续到明灭亡。故此盘为明代赵王府的定烧用器。所绘龙纹身呈竹节形,角上翘似鹿,面部似马,鬃发匀称地披向两侧,时代特征鲜明。瓷器上装饰正面龙纹始于明代嘉靖,崇祯时期少见。
青花山水人物图净水碗
明
陈设品
高15.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7.9厘米
碗唇口,圆腹下敛,高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拾贰年仲秋月吉立。”凡五行四十四字。山水人物图背景上画太阳纹,寓有指日高升之意,是明代清初瓷器上典型的装饰图案之一。
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萧公堂在北京前门打磨厂,明万历三年建,内刊洪都乡祠,所居均为江西人。萧公据说是鄱阳湖神。崇祯拾贰年即公元年。此器工丽的绘画,鲜丽明快的青花色调,制作精致,为崇祯民窑青花瓷的佳作,有确切纪年款,是明崇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净水碗因用以盛圣水而名,多作为佛前供具,又称为“海灯”,明代崇祯时期创烧,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时期,顺治朝最为流行。净水碗原配有托座,但多已散失,器座其形制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定烧供器的风气颇为盛行,器身多书有供奉者的姓名、身份、烧造年代以及祈福求祥的吉语等,装饰多为山水人物、云龙纹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花潘斌绘人物纹笔筒
明
陈设品
高19.6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19.5厘米
器呈直筒形,直口,深腹,平底。通体青花纹饰,绘人物故事图。妇人站于庭院内,眺望远方,一童子乘于龙上,萦绕祥云。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化为龙,童子乘龙寓意科举通过最后一关,高中状元。状元及第图寓状元得中,仕途畅顺。画面旁书有“己卯秋日于如意轩写,潘斌”题记。己卯年为崇祯十二年()。口沿处刻划缠枝栀子花纹一周,胫部刻水波纹一周。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位其间,正处晚明多事之秋,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处于停废状况,故传世或出土署崇祯年号款的官窑瓷器很少,民窑的制瓷工艺也渐衰落。
瓷质笔筒始见于三国两晋时期,有青釉制品。明代瓷制笔筒流行于明末崇祯时期,多以青花瓷为主。此器胎体洁白致密,青花色泽浓淡,层次分明,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纹饰构图疏密得体,景物错落有致,颇得章法。笔触运用自然灵活,渲染皴擦,宛如一幅感染力极强的中国水墨画,是崇祯时期少见的佳作。有确切纪年,是崇祯瓷器断代研究的标准器。
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纹盘
明
陈设品
高3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1.8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绘素三彩纹饰,盘心绘双龙戏珠纹,双龙奔腾,追逐一颗火焰宝珠,外壁绘折枝花卉纹,外底黄釉地双圈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素三彩的釉彩以黄、黑、白、紫为主,不用红彩,冷色调且素雅,故称“素三彩”。万历素三彩器有多种色地,有黄色、茄皮紫色为地,造型有盘、碗、炉等器物。此种黄地绿紫彩双龙戏珠盘,自万历朝始有,成为固定式样,历代相袭,清代康熙至清末宣统官窑均有烧制。
青花海水红彩龙纹盘
明
陈设品
高4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1.6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器青花红彩纹饰,青花绘海水纹,红彩绘龙纹,汹涌澎湃的海水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九条形态各异的红彩蛟龙闹海,飞腾其间,勇猛矫健,有叱咤风云之势。外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青花加红彩装饰是明清瓷器品种之一,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其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红彩辅以描绘纹样,低温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极富装饰效果。万历青花红彩器有碗、盘、杯等,多署有官窑款识。
五彩张天师驱五毒图盘
明
陈设品
高3.1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9.5厘米
盘口微撇,浅弧壁,平底,圈足。通体青花五彩纹饰,盘心绘张天师驱五毒图,张天师骑异兽持剑,周围绘蟾蜍、蝎子、蛇、蜈蚣、壁虎五毒,辅以松树、花草、山石纹等。内壁绘折枝花草纹,外壁绘五毒图,间以花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五毒”又称为“五毒符”。据民间风俗说法,用刺绣、贴花等方法做成“五毒符”的肚兜、马甲等,佩带在孩童身上,可以除魔避邪。此外,在建筑、陶瓷上装饰“五毒图”,有驱邪镇恶的寓意。张天师即张道陵,西汉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随着道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作为道教祖师爷的张道陵也逐渐被神化,将张天师奉为降妖伏魔、避邪驱凶的神明、镇宅的保护神。此盘器形小巧玲珑,色彩浓重艳丽。
五彩仙人渡海图碗
明
陈设品
高6.8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5.7厘米
碗口微撇,深腹,弧壁,圈足。通体以青花五彩为饰,内心绘正面龙纹,内口沿折枝花草纹,外口沿绘缠枝如意纹,外壁绘仙人渡海图,远方群山,祥云缭绕,祥鹤高翔,瑞鹿栖于岸际,仙人足踏滚滚海浪而来,描绘出天外仙境。足墙绘卷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此碗为万历五彩瓷的代表作,胎体轻薄,画面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红黄绿诸色纯正,对比强烈,加之浓艳的青花相托,更显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
明
陈设品
高42.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15.2厘米
瓶蒜头式口,长颈,垂圆腹,圈足。通体绘五彩纹饰,口沿绘忍冬纹并青花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口部绘缠枝莲纹,颈部绘古树、飞鸟和飞蝶纹,肩部绘折线纹内绘花朵纹,腹部绘穿花龙纹,足墙绘回纹。
蒜头瓶是秦汉时期典型的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瓷质蒜头瓶,在隋唐以前不多见,明清时期流行,明万历时期烧造较多,有青花、五彩、蓝釉、酱釉等品种。彩瓷装饰纹样有人物、龙凤、瑞兽、荷塘鸳鸯、花卉草虫、缨络纹等。陈浏《陶雅》评万历彩瓷道:“万历彩画自不如成化之工,要其颜色深厚,画笔雄健,亦迥非后世所及。”此瓶展现出万历五彩器浓翠红艳,纹饰繁密的艺术风格。
青花鱼藻纹盘
明
陈设品
高3.5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0厘米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内底、外壁均绘鱼藻纹,承袭明代初年的鱼藻纹样,绘有鲭、鲌、鲤、鳜鱼纹,游鱼觅食于水藻间,各显其态,生动自然,外底青花方框内书“德化长春”,外围以“万历年造”八字篆书款。
青花双龙戏珠纹委角长方盒
明
陈设品
高10.5厘米口径24×11.5厘米足径19.5×11厘米
盒长方形,委角,子母口。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双龙戏珠纹,辅以江芽海水纹。盖外壁和盒身绘缠枝花卉纹等,口沿绘回纹,外底长方形框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盖盒在明代万历朝较为流行,式样繁多,造型别致,有长方形、扁方形、条形、圆形、椭圆形、扇形、桃形、正方形、银锭形、菱形、串铃形、套盒等,按用途可分为果盒、文具盒、笔盒、调色盒等。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杂具条记:“印盒巨者,圆径或七八寸,长方形者尤巨,乃当时钤御玺之用也。盖绘龙形,云霞缭绕上方,珍品自殊凡近矣。”故此长方盒应为御用印泥盒。其形制古朴,青花料选用“石子青”,色泽蓝中闪灰,纹饰繁缛,为万历青花的代表作。
青花龙凤纹圆盒
明
陈设品
高23.5厘米口径28.5厘米
盒圆形,子母口,圈足。青花装饰,主题纹饰为龙凤纹,辅以折枝花卉、火珠纹。外底青花方形双框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框外围以如意云头纹。
万历瓷盒造型丰富,尺寸不一,最大的口径可达一尺,最小者口径只有斗寸左右。装饰纹样以龙凤纹为主,也有花鸟、草虫、钱纹锦地等。传世品盖多散失,此器保存完好,故弥足珍贵。
版权申明:
此文来自由古玩元素网对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汇编,如涉及版权问题,第一时间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并给您满意的答复,其余平台如需转载请留言给古玩元素网,否则一律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