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大克鼎子龙鼎聚首,商周青铜鼎特

<

展览

大盂鼎、大克鼎、子龙鼎聚首商周青铜鼎特展在国博开幕原创孟语雅昌艺术网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先哲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对天地秩序与万物和谐的体悟。

青铜鼎是集王权与神权于一体的国之重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些无不体现出商周时期礼仪文化制度,其等级地位越高,所使用青铜鼎的规格也就越高。

展览现场

年9月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主办的“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在国博北8展厅开展。展览汇集了近40件商周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及其他珍贵文物,结合陶范、全形拓,从用鼎制度、造型艺术、纹饰纹样、铭文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呈现商周青铜礼仪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览现场

从展览入口处步入展厅,绿色的主题墙上装饰着青铜纹饰以及青铜锈色,一股浓郁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主题墙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滚动展示大盂鼎、大克鼎的铭文,中部是子龙鼎的鼎铭。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翟胜利在展览现场表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礼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青铜鼎是商周青铜礼器的核心类型,承载着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内容。我们本次展览遴选了包括商周青铜器在内的39件珍贵历史文物,其中包括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等。他们的体量大、规格高,承载的礼仪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通过举办这样的展览,希望大家对于商周时期的礼仪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感受和领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铜鼎作为商周青铜礼器的核心类型,既承载着身份、等级、礼仪、文化等多方面内涵,又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观念、审美艺术和科技成就,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鼎上铸刻的铭文也成为历史事件与政治制度的重要物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圆鼎之尊

本单元集中展示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件青铜大圆鼎: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这三件鼎是目前商周时期体型最为庞大的圆鼎。

展览现场

其中,子龙鼎是商代最大的鼎,大盂鼎、大克鼎都有着它们自己传奇的身世。走到近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大盂鼎和子龙鼎在纹饰上极其接近,仅在鼎腹上半部分有纹饰,而大克鼎的纹饰是布满鼎身,纹饰更加丰富繁琐。

子龙鼎

商代后期

高厘米,口径80厘米,重千克

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

为了凸显出这三件鼎的重要性,布展团队把他们放置在比较高的展台上,利于观者身临其境、零距离观看。

大盂鼎

西周早期

高.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5千克

传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一说眉县礼村)出土

大克鼎

西周中期

高93.1厘米,口径56厘米

陕西扶风任家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商周时代青铜鼎的器型有方鼎和圆鼎之分,圆鼎出现较早,流行时间较长,数量也较方鼎更多。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型方鼎“后母戊鼎”“杜岭方鼎”是为人熟知的镇馆之宝,而圆鼎中的翘楚则非“大盂鼎”和“子龙鼎”莫属。加上此次应邀参展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大克鼎”,三尊大型圆鼎联袂亮相,考其体量和历史、艺术价值,称为“圆鼎之尊”实不为过。

第二单元鼎见万象

第二部分是通过四个方面对青铜鼎进行全面的介绍。其中,第一部分是用鼎制度。柜子中的列鼎列簋出土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号墓。它们的主人就是虢国太子,通过这些鼎的数量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点礼崩乐坏的趋势。

展览现场

虢国太子是七鼎六簋,说明当时的国王或者诸侯就会用九鼎八簋,而《礼记》曾记载,一般天子才会使用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展览的这组鼎体现了当时制度方面的崩坏,在西周时期,出土的鼎、簋组合制度还是比较完善、体系也很完整。

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鼎足而立。通过五个鼎展示了青铜鼎不同的造型。比如,鬲鼎的造型像陶鬲,另外还有方鼎,目前所见的后母戊鼎就是方鼎的代表。展出的方鼎相对比较圆润、敦厚,正面看起来有点可爱,像孩子的脸。此次展览很多青铜器都是传世品,有些是捐赠、征集而来。

爯鼎是在西周时期很流行的造型,从侧面来看,它的造型介于大盂鼎和大克鼎之间,属于过渡时期的鼎。

爯鼎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鼎身的纹饰。其实不仅仅是鼎,青铜器都是如此,早期以兽面纹为主。

任鼎

这件任鼎是展览里年代最为久远的鼎,它的兽面纹和龙纹的造型都很写实。

柞伯鼎

随着时代的推移,青铜纹饰逐渐抽象化,比如柞伯鼎上的窃曲纹。而后,越来越抽象的纹饰,变成直线、曲线组成的几何形状。

展览现场

第四部分介绍了铸鼎工艺。在商周时期,制作青铜鼎的步骤是首先需要用泥制作一个鼎的器型,在周围用另一层泥涂上,等干燥后把烧好的铜汁从注口倒入,内部的泥会融化掉,等铜冷却后再把外部的陶范敲碎,就剩下了里面的铜器。

展览现场

“钟鸣鼎食”是中国青铜礼乐文明的集中表达,体现了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与礼仪制度之间的重要关联。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鼎在商周时代逐渐成为最重要的食器和礼器,并一直延续到两汉乃至魏晋,是沿用时间最长的青铜器之一。鼎最初只是一种烹煮和盛装肉食的饮食器具,在祭祀、宴乐、朝聘、会盟、婚丧等礼仪场合广泛使用,逐渐被赋予特殊的礼仪、文化、等级、信仰属性。先秦时期,不同身份、级别的贵族,使用鼎的规格各有不同,这在其体量、形制、器物组合关系方面多有体现。尤其西周中期以后,形成了相对严格的用鼎制度,成为周代礼仪制度的重要表征。鼎的造型、纹饰、铸造工艺,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和品味。

第三单元吉金遗墨

本单元主要展示了6件拓片以及一本书,分别展示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的几种全形拓,它们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了解这三件青铜重器收藏、流传的历史,研究其铭文内容,赏读其文字艺术,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大盂鼎的二白本和三白本。潘祖荫从关中得到大盂鼎之后,在那里先拓了一个版本,由于那时并没有进行除锈除泥的细致工作,拓片里倒数第三行写的是“二百”。

大盂鼎铭文拓片二白本

大盂鼎铭文拓片三白本

而后,大盂鼎被运到京城,对鼎身进行了清理,然后又做了一版拓片,发现原来“二百”的地方应该是“三百”。因此,二白版拓片特别稀少。清代很多金石学家在收藏到青铜器后,会进行一些拓印,把拓片作为交游馈赠的礼品。

展览现场

拓片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铸刻的文字、图案拓印在宣纸上形成的,是传统金石学对青铜器和碑刻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料。其朴拙典雅的古风,亦为世人所推崇,成为一种格调颇高的艺术品,历代金石学者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鉴赏,蔚然成风。因此,拓片并不仅仅是文物的附属品,其本身亦是珍贵的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铭文拓片及全形拓,是被称为“海内三宝”的三尊国之重器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见证。

展览现场

展览以图片、拓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着力呈现更加多元、更加清晰的铭文面貌,让观众领略中国早期文字的独特魅力。此外,展览还以释文、译文等方式,全面解读大盂鼎、大克鼎、子龙鼎等代表性重器的铭文内容,让观众了解古代文字,读懂古代文明。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展览综合利用新媒体技术,以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虚拟展厅等形式,通过国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13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