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筝哈纸鸢翩翩随风舞沙燕一瘦惊天

风筝制作技艺

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

春秋战国时代

墨子和鲁班

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

放之能飞,称为“木鸢”

汉代开始

以竹篾扎成鸟禽状

骨架上糊以纸

称为“纸鸢”

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

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

声音悦耳,如同鸣筝

故称“风筝”

北京哈氏风筝制作技艺

被列为北京市级非遗

风筝制作技艺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城黑锅底

南城大沙燕”

叙旧京者,每忆早春,一定会提及东风纸鸢,可见其在老北京的印象中是多么深刻。

民初著名京派作家穆儒丐在《北京梦华录》中说:“专论玩物的风筝,则余所见者,无能超越北京者,而北京之风筝,又以琉璃厂所制者居第一……此世传之风筝专家,吾与之望衡而居者五六年,乃未一询其姓名。”

老北京风筝行有句俗话叫“北城黑锅底,南城大沙燕”。

黑锅底说的是宫式风筝的传人金福忠,他在地安门火神庙外摆摊卖风筝,用黑烟子作画,飞在天上像一块黑锅底。

大沙燕就是穆儒丐所赞第一的“琉璃厂所制者”——风筝哈。

瘦燕“蝉福齐天”(图片来源:北晚文史版。侵权即删)

风筝哈是北京著名的风筝制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简称,其制作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哈氏家族祖籍河北省河间县果子洼村,因祖辈考中武状元进京。后来家道中落,为谋生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两间铺面专卖风筝。

“沙燕”一瘦惊天下

清末时期,当时自制的风筝虽然多种多样,但借风高飞且能任风力者并不算多,最常见的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精美绝伦,蜻蜓蜈蚣龙睛鱼,眼睛翅膀都能在风中颤抖不止,连线桄子都是红木或乌木的,偏偏就是飞不高,白生了一副好皮囊。

一种是用报纸糊的屁帘儿,劈柴上缠些棉线做线桄子,跟“美”字八杆子打不着,穷孩子居然也能放得老高。

至于“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风筝,真不算多。在哈国梁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研发”出别具一格的“瘦沙燕”——当时京城沙燕风筝皆肥,而哈氏风筝独瘦。

瘦燕“三多九如”(图片来源:北晚文史版。侵权即删)

盖风筝之高升,全在两翅,过肥则受风多,力又不任,非倒撞而下,即断线飞去,瘦则受风少,两脚细长,自下托之,故易于高升,“矧其重轻得宜,无左右倾倚之虞”。

而在瘦沙燕的材料上,哈国梁也精挑细选,风筝骨用坚实之整竹,然后张以绘有花纹的高丽纸,这种风筝价格亲民,且保证高升,一出来就轰动京城,据说哈国梁光靠卖风筝,“一春之营业,足资一年之需也”。

哈氏风筝四代传承

据《琉璃厂小志》记载:“哈记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

从第一代创始人哈国梁到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

“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在绘制风筝(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哈氏风筝不仅代表一个家族的手艺,也是国家民间艺术的瑰宝。”

哈亦琦说,曾祖父哈国梁在清末创立了哈氏风筝;祖父哈长英在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凭借四件软翅风筝获得银奖;父亲哈魁明一生作品甚多,但“文革”时期尽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他才重新整理风筝制作技艺方面的书籍。

“风筝顶多保存一百多年,而绘画却能保存更长时间。”哈魁明临终前将绘制家族风筝图谱这份特殊的“作业”留给了哈亦琦。

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正在制作风筝(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讲究“扎、糊、绘、放”四艺。按结构和对风的适应程度而言,风筝可分为硬翅类、软翅类、硬拍子类、软拍子类、串类、伞翼类和立体类七大类。

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博采众长,在风筝的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用料讲究、造型比例适中、交接严谨、美观大方、构图丰满、繁而不失整齐、简而不失丰富。制成的风筝色泽明快、稳重大方、色彩对比强烈,具备吃大风、起飞快、放飞后既高且稳等特点。

哈氏风筝是精美的艺术品

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也可为研究

民间手工艺和民间美术

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随着时代的演进

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改变

放风筝的习俗已逐渐淡化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

这项宝贵的民间手工艺

也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

目前,此技艺面临着

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问题

需要大力宣传

继续传承下去

今天的“非遗时光”

就到这里

下期再见

资料及图片来源:北晚文史版北京日报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视觉中国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gcjp/12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