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29412.html
年4月26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积极参与北京市教委“四个一”中小学生校外实践课程,通过实地学习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普遍掌握国家国宝、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等多学科结合的知识,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学习多学科结合应用。
走进博物馆,就像展开一部历史长卷,用文物的形式,呈现在你的面前。我们分为四个组,每个组去参观不同的主题文物,跟随博物馆的老师进行了不同的专题学习与探究。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我们组学习的是营造技艺,中国古建筑。老师用形象的比喻和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建筑知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到了展厅,讲解老师首先让我们观察了一组类似于北京四合院格局的建筑,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半地穴式房屋。然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东汉时期的绿釉陶楼和其中巧夺天工的技术,例如榫卯结构与斗拱、瓦当等。最后,我们观看了宫殿式建筑过程的视频,直观地了解到了古代建筑制作的奥秘。
下面是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后的感受与想法:
王紫琪之前在少年行时选择的营造学社主题让我对建筑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本次我们在国博参观营造技艺展馆,把电视中常常看到的宫殿式建筑摆在我们眼前,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尚沅宜我们参观了刚刚归来从意大利归来的文物艺术品,它们历经12年回归之路,终于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一转,我们来到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的古代中国展,我们参观了夏朝时期的房屋遗址,房屋因地制宜,有半地穴式的还有杆栏式的。西周时期就已等级之分,房屋也随之变化......
周子云我们参观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了解了从实物货币,贝币,圆形方孔钱到通宝,纸钞的演变过程。古代钱币不仅仅代表价值,还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这次活动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可谓见钱眼开了。
吴冰今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青铜器展馆,这里陈列的是新中国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中赠送的国礼,当然,随着我们国家的复兴和强大,很多属于我们国家的文物也将回归。镀金的佩刀,象牙的狮子雕塑,乌木的老人胸像,如此豪华、精美,每一件都过目难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母戊方鼎,原器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厘米,重达.84公斤,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郭可心我们来到了青铜展厅,看着那些古老的青铜器,我仿佛看到它们饱经沧桑的那段历史,而如今它们一片安详的躺在我们的国家博物馆中,我想一定是“家”带给它们的安全感。虽然它们被玻璃笼罩着,但我还是能闻到那种青铜器的清香向我拂面而来,那精美的花纹,那可真是巧夺天工,他们的杰作流传至今都会让后人有一种自豪感。直到回来后我还在回味青铜器带给我独特的感受,甚至想要更深一步去了解它。这次的活动真是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高佳慧我们组主要参观的是瓷器展厅,共分为颜色釉瓷、釉下彩、釉上彩三个主题部分,而我们主要参观与学习的,就是文明中外的青花瓷。在不同的朝代,瓷器的颜色,纹样和外形也都是不一样的。在明代,朱元璋时期,刚刚建朝,与产有上好钴料的东南亚地区外交关系并不良好,所以只得用我国本土的钴料。因为品质欠佳,所含杂质较多,颜色较深,如明代的青花折枝牡丹纹花口盘,盘呈莲花瓣式。通体青花装饰,盘心绘折枝牡丹纹,内、外壁绘折枝莲花纹,口沿内、外均绘水波纹。明朝洪武年间的瓷器展品虽只展出了这一个,但已经充分表现了明早起的制瓷特点。
赵禹豪看到这些青花瓷我觉得很壮观,这为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往作出贡献,看到这些古代的瓷器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感觉到了古人的智慧,使我受益匪浅。
牛俊杰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古代瓷器艺术展,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原始青瓷的制作,公元2世纪的东汉,已及元明清时期的昌盛。古代人民讲勤劳智慧结在一起,让我感受到古代文化,艺术,科技在制作青瓷器中所取得辉煌成就,我们也应当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通过在国家博物馆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过往尘封的历史,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学习到了新知,也知道了我们为了使这些文化继续流传下去,供后人鉴赏,也应当传承并保护他们,为文化以及历史的延续出一份力。此外,我们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巧妙的技术赞叹,同时我也深深地为我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主编:门子璇
编辑:王紫琪、尚沅宜、周子云、吴冰、郭可心、高佳慧、赵禹豪、牛俊杰
指导教师:刘东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