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佳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89789.html
摘要
?????20世纪初,教育史学科的“双重起源”,在中国是同时出现的。清末知识界重教育及重新史学的氛围,使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出现有必然性。诸多新史学的倡导者皆有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设想,陈黻宸本着“有物即有史”的原则,曾计划写作《禹域教育史》;邓实的《教育史叙》在其“民史”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教育学史序》是“藉西学证明中学”的典范;本着“欲定教育制度,当先研究教育史”的原则,黄绍箕草拟《中国教育史》。20世纪初于中学有根柢,对西学有涉猎的这代学人,在中西关系上,皆有以西学存中学的倾向。他们对中国教育史的理解,与文明史有一定交叉,“中国”及“教育史”皆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黄绍箕著《中国教育史》封面据现在学界的研究结论,教育史学科具有双重起源,一重起源是作为师范院校的课程,另一重起源则是作为人类理智探索的一个新领域。从发生的过程看,教育史最初是作为人类理智探索的一个新领域而出现的,然后才成为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教学科目。[1]教育史学科的双重起源,在西方有着时间上的先后,但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两者是同时进行的。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教育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来自日本的以“教育史”命名的成型的教育史,如《内外教育小史》()、《十九世纪教育史》()、《支那教学史略》()、《教育新论教育新史合刻》()、《东西洋教育史》()、《教育史教科书》()等[2];一种是中国特定的群体受各种因素影响试图构建的中国的教育史。前者与兴学堂、造教师的历史需要密切相关,而后者则与清末的学术转型、学人心态相勾连。学界多注目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