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年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祀坑出土
长9.6、宽2.1、厚0.4厘米
此器双面对称雕刻。两端为龙首,龙头有楔形角,扁圆形眼。吻前突并向上卷曲,下颌低垂,舌内卷。龙首及玉璜周边以阴线纹刻出轮廓线,器身雕刻密集的谷纹。顶部正中钻一小孔,可供系佩。
战国
直径7.5、孔径5.8、厚0.8厘米
此器圆环形,断面呈椭圆形。两面纹饰相同,均以斜阴线琢刻相互不交叉的粗线绞丝纹。绞丝纹又称绳纹、扭丝纹等,因其纹线阴阳相间,形如扭曲的束丝而得名。最早的绞丝纹玉器实物见于良渚文化玉镯,镯内侧光直无纹,外围呈半圆,雕琢绳纹,属于半绞丝纹的形式。春秋战国时期是绳纹玉的鼎盛时期,均为贵族使用,绳纹较细密,呈度斜向绞圈,是真正的绞丝纹玉器。
西周
长6.2、宽4厘米
鸟首有冠状突起,沿颈部向后舒展,末端向上翻卷。尾分两支,长尾向后伸展末端翘起,短尾向前弯卷直抵下腹。圆眼、钩喙、宽尖翅、粗短足,形态古拙,立体感强。在喙、冠末和短尾羽三个弯卷处钻三个透孔,胸部转角处也有一个穿孔,这四个孔可以将鸟形饰加以固定。鸟身纹饰线条基本为比较单一的直线或曲线,但胸部则雕刻比较特殊的卷云纹。玉鸟形象简化,图案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具有一定共性,与殷墟出土的商晚期玉鸟形态也很接近,但图案更加生动流畅。
春秋
长9.4、宽2.8厘米
此器双面雕,纹饰相同,用隐起方法雕琢四条变形虬龙,身体蜷曲,互相缠绕。沿龙身走向阴刻双道平行线,内填短斜线。玉饰的上、下两条长边均琢出齿脊,沿器身纵向穿一透孔,可以穿线佩带。齿边形器是春秋时期特有的一种装饰品,其齿脊特征不但在齿边形器上有所表现,在玉璜、玉璧等上都有应用,尤其在璜上表现最为普遍。
宋
长5.8、宽2.7厘米
唐代飞天一般身体扭转,胸以上部位做正面造型。宋代以后飞天多俯身,面向前飞行。这件飞天是典型的宋代风格,身体平展而略有起伏,通过宽窄不同的阴刻线刻划的衣纹及镂空飘带将云中飞行的动感表现地自然流畅。
宋
长6.9、宽5厘米
器双面雕。龙身粗壮,向上高高翻卷与前爪形成环形,间以寥寥数刀刻云纹连接。通体鳞纹,爪部雕刻有细密的锯齿纹,张口吐舌,上唇上卷,眼为长菱形,角及长鬣向后飞扬。
战国中期(前-前年)
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二号墓出土
长7.6厘米、宽3.4厘米、厚0.4厘米
器呈白色,上有黑色沁斑,尾端稍有残缺。体扁平,两面透雕成凤鸟形状,身成“S”形。俯首,张口,尖喙较长,并向内勾卷。圆圈形目,头顶有冠,身体较长,胸前部伸出一爪,较锋利,呈抓握状。背部雕有翅羽纹,分成两叉,一长一短,均向上呈卷曲状。尾部下垂。器身阴刻云纹、曲线纹等。
商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7厘米
玉人呈黄褐色,圆雕。跪坐,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同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头像共10余件。通过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饰,一种为交领,窄口长袖,衣下缘至踝,腰束宽带,衣上有云纹。另一种为后领较高,长袖窄口,衣下缘至臀部,衣上有云纹。蔽厀多为长条形,有的中腰较窄,有的上窄下宽,都系于腹上,下缘垂至于膝。冠有圆箍状、圆箍前加一卷状饰,以及高冠或稍低的冠等多种形式。从中可以了解殷人的衣、冠和殷代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商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3.8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
黄褐色,镂空雕刻。形状为侧首回身状,头似公鸡,头顶有齿脊状冠。圆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与尾连成弧线形。短翅长尾,尾翎分开两叉。爪卧胸下,背中间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圆孔,可佩带。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
战国
长6.2、宽3.8、厚0.4厘米
器片状,镂雕,两面纹饰相同,器表残存朱砂痕迹。中部雕刻一只蟠成圆环形的螭,背脊正中有宽带纹,内填饰阴线纹。螭拦腰咬住一裸人,并一爪抓臂,一爪抓腿,似乎正在将人吞噬。在螭的左右,分别镂雕一个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有类似的虎食人形象,被食之人与本器相同,神态安祥,毫无惊惧和挣扎之状,应该与当时的宗教神话有关。
本文文字与图片素材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更多美玉精彩分享请您扫白癜风那家医院治疗好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