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来国家博物馆(下简称“国博”),却往往对里面实在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的藏品望而生畏。国博的价值,实际上远远超过眼睛仅能看到的文物本身与那张白纸黑字的标注,里面那些有趣的故事与历史背景,或许比文物本身更吸引我们。逛国博本来就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乐事,不该落得审美厌倦,两腿瘫软的“走马观花”。怎样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接触到最精华的珍宝,是我举办“你不可不知道的30个古代中国故事”活动的初衷。我们今天就先介绍其中十件国宝级精品,通过文字领你去一场过目不忘的国博游!
1、“30块钱的破玩意儿”——玉龙(红山文化)
“玉龙”这件出国展览光保金就高达10亿的稀世珍宝,有谁会想到当年它只值30块钱呢?年,一位内蒙古农民在村后挖出了这块后来震惊全世界的宝藏,印证中华文明源头可向前推至史前的新石器时代。没想到交到旗文化馆时,值班人员一脸嫌弃说“这不值钱!”幸好当时这位农民遇到主管文物的副馆长,被他用30块钱买了下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这件“中华第一龙”。中华民族一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原始形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块雕工精美的玉器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有趣的答案,若你凑近细看,会发现龙的吻部前伸,略微上翘,颇有几分猪首的样子,或许古谚中的“猪乃龙象”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原来龙并不是原始先民凭空幻想的产物,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经观察后神化的“玉猪龙”,只是后来龙作为图腾被塑造得更加威凛霸气,成为权力的象征,与家猪愈发相距甚远罢了。
2、“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妇好”青铜三联甗(商)
有人说过,中国历史是一部男人的历史,只有他们才有机会名留青史。但如果你对“妇好”三联甗有所了解,你不用搬出武则天,就能马上机智地反驳:可不是呢,商朝时期的女人就巾帼不让须眉!妇好何许人也?她是商君武丁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在帮助商王开疆拓土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趣的是,从她的墓中,出土了这座绝无仅有的复合炊具——“妇好”三联甗,别看它其貌不扬,上部甑用以盛物,下部鬲用以盛水,中间有箅以通蒸汽,可同时蒸煮不同食物,没准现在家里一灶数眼的炊具,就是从妇好的三联甗中演变过来呢!
3、“世界上最漂亮的四头羊”——四羊青铜方尊(商)
有很多人是为了四羊方尊而慕名前来国博,它是如此精致独特,羊头和羊颈伸出器外,羊身和羊腿巧妙地附着于尊腹与圈足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难怪年国博首次遴选青铜器十大顶级国宝时,四羊方尊位列其中,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羊具有独特的文化寓意,有跪乳之礼,内柔外刚的品性,“羊大为美”,同时兼具吉祥之意,因此很多器物都带有羊的形象。这件造型雄奇的珍宝曾经历坎坷的命运。在抗日战争时期,运载文物的车辆不幸中弹,四羊方尊被炸成20多块,此后被丢弃在银行仓库的木箱里,十几年无人问津,后经修复,经过战火洗礼的四羊方尊才又得以重新面世。这“世界上最漂亮的四头羊”,“托”起的不仅是这座青铜方尊,更是整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4、“死亡的权利,灵魂的永恒”——金缕玉柙(西汉)
这具出自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的金缕玉柙,总能引得游人的驻足旁观。玉衣从头到脚没有外露的部分,是古代中国身份等级的象征。古人相信只要死后“穿上”金缕玉柙,就能尸骨不朽,灵魂不灭。端详着这座华美的玉衣,你会禁不住感叹:这具金缕玉柙,罹经盗墓和焚烧两劫却安然无恙,穿越多年时光岁月隔空出土,为我们诠释着古人的不朽之梦。“死”在中国文化中似乎是一个忌讳的话题,然而这具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将中国的“玉文化”与“亡魂”以如此特别的方式结合起来,实是不可思议。
5、“喝高了的犀牛”——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西汉)
在看到这座犀尊之前,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古代中国不仅产犀,而且数量很多,甚至在中原地区也有它们生活过的足迹!再联想到新石器时期的犀牛骨,春秋战国时期令武士艳羡的犀甲,或许就会对这座肥硕健壮,体态雄健的苏门犀有新的认识。由于过度捕杀,犀牛这种生殖率低的野生动物迅速减少,以至王莽辅政时,已经要用贵重的礼物换取南海的活犀牛。今天我们在国博看到这座精美华丽,虽为实用重器却又充满活力的犀尊,会激发我们某种“复古”情怀,对那些已在国土上灭绝的物种,持有一种缅怀式的悲伤。我们或许过上了更现代的生活,但人类犯下的错误,使我们再也不能与古人一样领略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美好事物。犀牛尊的价值,不仅在其漂亮的外表。
(待续)
作者简介:
李慧婷,北京大学历史学大四学生,擅长通过文物讲解带领大家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那些“过目不忘”妙趣横生的国博文物故事,欢迎参加我的国博游。每周六上午和周日下午我都在国博等你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