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清秋佳日,故宫里的枣儿、柿子熟了;午门前,层叠的银杏叶泛起点点金黄。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个庄严而特别的日子。
自年10月10日至今,故宫博物院走过了91年不平凡的道路。而这一切,对于当今故宫博物院的“掌门人”——院长单霁翔来说,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说,紫禁城里到处都是故事,充满了历史文化的信息,值得每一位前来的观众认真品读和体会。
怀着崇敬与好奇之心,记者走进故宫博物院,听单霁翔院长讲述神秘的紫禁城的故事,感受故宫人和故宫文化的魅力。
故宫人永恒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故宫博物院建院91周年之际,请您对这91年的春秋历程作一个整体评价。
单霁翔:年10月10日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博物馆。从最开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到初创博物馆,经历文物清点,古物南迁、回迁,到新时期全面开始博物馆建设的局面,可以说在这不到百年的光阴中,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血汗,才呈现给观众一个宏伟的紫禁城、一个数目清晰的藏品目录、一个能够在巨大观众流量压力下保证安全与服务的故宫博物院。
这段光阴充满了大量生动的故事、感人的事迹和精彩的瞬间。前任院长郑欣淼先生曾将故宫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即“故宫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典守珍护、敬业奉献、弘扬服务、开放创新、奋发和谐,其核心是“以国宝为生命”。建院到现在,悠久的历史留下的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沉淀的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和精神锤炼了一支久经考验的管理体系、管理手段和管理队伍。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担任院长,实在是我的荣幸。我深刻地认识到,延续故宫的事业,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公众文化需求而不断做出新的改变,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公众喜爱的博物馆,是故宫人永恒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描述过您的“故宫梦”,是“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年”。到年,即紫禁城建成周年之际,使故宫博物院跻身世界一流博物馆之列,成为毫不逊色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
单霁翔:我自年初到故宫博物院任院长,成为一名真正的故宫人,可以说,每一天的感受都是新鲜的、紧迫的、深刻的。故宫对于我来说其实并不完全陌生。记得我在清华大学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时候,当时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还带着我考察过故宫博物院的不少地方。在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工作时,很多工作与故宫的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有较密切的联系。但是一旦走进故宫,成为故宫人,仍然感到故宫的文化底蕴深不可测、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正像专家们所说,故宫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年紫禁城就要迎来岁的生日。届时,故宫博物院两项史无前例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保护”工程和“平安故宫”工程都将在这一年完成。同时,故宫博物院将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年”,确实是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每一个故宫人的梦想。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个愿景太美了!能否向读者介绍一下两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单霁翔:“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保护”工程被称为“百年大修”,举世瞩目,意义非凡。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向古建筑更为密集的区域推进。近年来,慈宁宫花园修缮工程、东华门修缮工程、午门雁翅楼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宝蕴楼修缮工程等多项工程竣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不仅保护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为扩大开放面积、提高展藏比例奠定了基础。大修工程之外,古建筑日常保养工作也实现常态化。近年我们不断推动屋顶除草、残破墙面保养、地砖修补及御花园石子路面修复等工作,这些工作同古建筑整体修缮保护工程一道,让紫禁城逐渐恢复昔日皇宫庄严、肃穆、辉煌的风貌。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得您曾说过,竣工后的午门雁翅楼,与午门展厅形成一个平方米的大型展区,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展厅了。
单霁翔:是啊,这个梦想现在已经实现了。每当朝霞满天,或是夕阳西下的时候,站在午门城楼下,望着修复好的雁翅楼,那种无言之美和独特的韵味真是让人看不够。可以说,我们故宫人有一种静静守护故宫的幸福。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么,“平安故宫”工程的进展情况呢?
单霁翔:“平安故宫”工程比“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保护”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谈到安全问题,可以说每年的“十一”黄金周,对故宫都是一个考验。去年故宫将开放面积提升至65%,到年,其开放范围将扩大至80%。您之前也曾谈到,故宫红墙内的办公区在近年将全部搬出。如此大规模地扩大开放范围,故宫能否承受得了?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发展中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矛盾。一方面是发展,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是综合实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捍卫。只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平衡点,才能实现共同促进,协调发展。作为每年接待上千万观众的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与安全工作同样重要,需要同步推进,不断完善各类服务。
居高不下的观众流量是故宫博物院管理难题之一,年以来,故宫博物院采取实行限流分流、提升御花园景观环境、倡导理性出行等软硬件相结合的手段,尝试引导和调控观众流量。比如,改善御花园观众拥挤、蹲坐用餐、攀爬假山等状况,采取更换石栏、增设路椅,铺设防护透水板,园内商店进行统一规划、重新布局,不再售卖各种饮食,彻底清理澄瑞亭水池内漂浮物,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整治措施,不仅疏通道路、缓解拥挤,而且让御花园回归了古典园林之美。
在改善观众服务方面,故宫博物院从细节着手,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改善售票和安检环境,增加售票窗口,大大缩短观众排队的时间;引入社会化安检机制,增加检票和安检通道,避免检票入口的拥堵;在院内不断增加与环境相配的座椅,让观众“有尊严地休息”,使端门广场、御花园等区域的休息环境大大改善;设置观众服务中心,为观众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项目等。
此外,故宫博物院限流分流试行方案包括年票、主题免费开放日、单日内分流等三项。单日内分流方案起到了方便观众参观、培养网上购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观众压力等作用。
谁说故宫“有宫无物”《中国社会科学报》:“两个故宫”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两岸故宫的收藏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但由于多种原因,不少人对北京故宫的文物藏品状况并不是很清楚,有人认为好东西都到了台湾,甚至说北京故宫是“有宫无物”,“台北故宫”是“有物无宫”。对此您是怎么评价的?
单霁翔:这个说法是极为片面的。首先,建筑是故宫博物院最为珍贵的文物资源之一。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我国第一批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其次,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大、品类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年底的文物普查统计数据显示,7558件(套)藏品中,珍贵文物达件(套),占藏品总数的93.2%,也是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馆藏珍贵文物的41.98%。故宫博物院以珍贵文物为绝对主体的“倒金字塔”藏品结构,在世界博物馆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故宫博物院藏品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清宫旧藏,这也就奠定了其在明清文物上的优势,以书画为例,其所藏明清绘画在总量和精品数量上都拥有极大的优势。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大量吴门画派书画,包括沈周绘画件,书法53件;文征明绘画件,书法46件;唐寅绘画85件,书法40件;仇英绘画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宫廷绘画也独具优势,包括外国传教士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人,内廷供奉画师如冷枚、金廷标、丁观鹏等人的作品都收入在内。
不仅在明清藏品上,更有藏品体系的优势。从品类来说,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可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玉石器等25大类,品类完整。从历史脉络来看,其藏品的重要类别都是历史序列整齐,例如馆藏陶瓷可以举办中国陶瓷发展史;玉器收藏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末没有断档的时代,这一点,世界上没有哪个博物馆可以与之媲美。
年9月,台湾著名学者李敖参观故宫后由衷地感叹:“过去我说大陆故宫‘有宫无宝’,台湾故宫‘有宝无宫’。我错了,要为此而忏悔。”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您能否向读者作进一步的说明,比如哪些藏品当年被运到了台湾?
单霁翔:历史上,故宫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经历过南迁,其中一些南迁文物藏品运往台湾的历程已为世人所熟知,但是不少人以为当年故宫所有文物都实施了南迁,这也是个误解。当时,故宫各库藏品数以百万计,大部分仍保存于原处未动,甚至有的整座库房的文物藏品均未南迁。此外,各个陈列室须维持正常开放与参观,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展品。根据民国时期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多次清点,留存北平的文物藏品多达.9万余件,更有数以百万计的明清档案,为南迁文物的20余倍。
年成立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座集历史与文化艺术史的博物院,藏品包括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69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14类。目前,台北故宫共收藏有来自北京故宫的文物件,其中器物类件、书画类件、图书文献类件。此外,还收藏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原古物陈列所的65件文物。
两岸故宫藏品均主要来自清宫旧藏,是历史原因致使分隔海峡两岸,其源流清晰、数据明确,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可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加强两岸故宫的交往,能够切实促进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和归属感,并对两岸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效用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么,近年来两岸故宫互动交流情况如何?
单霁翔:自年两岸故宫院长首次实现互访,并达成建立合作、展览交流、人员互访、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八项共识”以来,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高层来访和沟通,共同制定未来合作方向,两岸故宫交流的新局面从此打开。年,两岸故宫院长再次进行了互访,就进一步的合作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目前,双方的交流已发展到机制化和常态化的新阶段,合作也越来越具体,除了共同办展,如康熙与路易十四展、雍正大展、富春山居图合展等,年双方提出的二十几个合作意向,已经落实的就有以同等条件共享影像资料、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互访学者、出版物交流等。我们以“八项共识”为框架,将合作的领域由展览和人员交流发展至科学研究、图书出版、文创产品研发、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在年建院9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两岸故宫也合作举办了多个活动。以庆祝这个共同的节日。
国际化的“学术故宫”《中国社会科学报》:年,英国《艺术报》公布的当年最火艺术博物馆排行榜中,卢浮宫博物馆以全年吸引万观众位列第一,而观众更多的故宫却榜上无名。为此,您提出了“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的道路设计,并提出在年使故宫跻身于世界一流博物馆之列的目标。那么,在您看来,故宫目前在世界博物馆领域的地位如何?
单霁翔:每一种评定都有它的标准。故宫博物院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每年接待的人次达余万,是当之无愧的“观众来访最多的博物馆”,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中外观众初次来京的必选之地,其中外国观众所占比例很大。故宫博物院充分发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紫禁城,以及数量丰富、内涵深厚的文物藏品资源的独特优势,不断扩大国际文化交流。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加,与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国际著名博物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领域不仅限于文物展览,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也在开展日益广泛的合作,通过这些合作也确立了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文化地位。
我认为,评价一座博物馆的优劣,应以博物馆的绩效为标准,以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而不应该简单以参观人数、藏品数量来界定。一座博物馆尽管拥有一流的馆舍造型、一流的展厅条件、一流的文物藏品,甚至拥有一流的员工素质,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社会职能,不能很好地为观众服务,也不是真正一流的博物馆。
实现“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的目标,是故宫人一直以来的梦想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作为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并非因某个评选结果突然提出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因其馆藏丰富,被称为世界四大艺术殿堂。那么您认为,与这四大博物馆相比,故宫博物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大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它包罗万象,融括文化遗产及珍贵文物,也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与上述四大博物馆相比,前面我已经谈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紫禁城建筑群,以及以珍贵文物为绝对主体(占93.2%)的“倒金字塔”结构的藏品资源,是故宫博物院的独特优势。文物藏品与古建筑群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拥有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是世界博物馆当中研究人员数量最多的机构。近年来,故宫科研也屡屡取得不俗成绩。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努力建设“学术故宫”,让展览和学术研究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好专家学者资源,加强中青年人才队伍培养。近年来,以故宫研究院和故宫学院为代表的“学术故宫”建设成效显著。
故宫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个研究室、16个研究所的机构规模,初步完成故宫学术研究布局,坚持既走向国际前沿又面向公众服务的学术研究发展理念。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出土墓志”(二期工程)、“故宫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已有成果出版。以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为主的紫禁城明清建筑基址入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考古发掘与公众参观融为一体,开创边发掘边展示的人文考古新模式。作为第34届世界艺术大会协办单位,故宫博物院携手柏林国家博物馆于今年9月19日至20日在故宫举办中德博物馆论坛。我与柏林国家博物馆艾森豪威尔总馆长各携学术团队,就当前博物馆界、博物馆学界关心的理论前沿和实践总结,进行了一对一的学术对话。此外,《故宫博物院院刊》获“年度中文报刊海外发行最受海外机构欢迎TOP50”,赢得学术界及海外读者的普遍欢迎。
融入现代生活的故宫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曾说过,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据介绍,去年底北京故宫文创产品达到多种,营业额超过10亿元。故宫文创产品因其文化内涵深厚、风格各异,积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中汲取营养而深受游客及普通民众的喜爱。人们注意到,以前肃穆、厚重的故宫正在逐渐“活起来”……
单霁翔:可能在大多数公众心目中,故宫博物院的形象是古典和严肃的,其实故宫馆藏中的许多文物,在历史上都是那个时代非常时尚的物品。故宫博物院一直在思考故宫文化如何与今天的人们顺畅对话的问题,希望能够用我们的文化创意,将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让故宫博物院更加“接地气”。
在故宫博物院研发的余种文化创意产品中,既有针对部分观众的特殊需求研发的品质优良、做工精细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采用故宫藏龙袍纹饰设计的“海水江崖”系列桌旗、餐垫、纸巾盒、电脑包、钱包、护照夹等;也有针对更多普通观众制作的大量便于携带、赠送,物美价廉的故宫文化纪念品,例如手机壳、钥匙扣、趣味办公用品、行李牌、书签等创意独特的时尚生活用品。此外,配合不断推出的陈列展览,研发具有故宫文化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例如配合“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石渠宝笈特展”和雕塑馆,研发与展出文物相关的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开设文化创意产品随展专卖店等。总之,“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是故宫研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发点,而真正让大众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学习文化、通过文化引发思考、通过思考获取精神升华,才是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落脚点。
故宫博物院是国内唯一拥有出版社的博物馆,故宫出版社不断通过出版书籍、杂志、明信片等文化产品,让故宫文化“跃然纸上”。例如:走在文化与时尚前沿的《紫禁城》杂志,因推出的“穿越照”在网上引发热潮。“穿越照”中的清宫老照片,来自故宫出版社出版的《西洋镜里的皇朝晚景》系列明信片,在对地点时间严格考证的基础上,拍摄的效果才有了强烈的穿越感。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成为年轻人热议的焦点。还有刷爆 单霁翔:文化创意产品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新媒体和数字化建设,这是文化信息市场对于文化产业的新要求,也是社会民众的必然需求。故宫博物院自主研发并上线的八款App,强调应用的个性化选题和定制化技术研发的路线,既有寓教于乐的游戏类应用,也有雅俗共赏的应用,还有以3D渲染为亮点的清宫服饰欣赏类应用,更有基于书画作品的富媒体交互类应用,以及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轻量化工具类应用,形成了具有鲜明故宫文化特色的App应用精品系列和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报》:“故宫出品,必属精品”,所以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追”故宫App。“互联网+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故宫成了新一代“网红”。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也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在 在融入现代生活的征途上,故宫博物院逐层递进,从个别“脑洞大开”文化创意产品的试水,到成规模、成系列、能满足各层次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的集体亮相,从静态、单一的文化创意产品,到动态、立体、打开人们文化感官的创新实践,从让人们把故宫文化创意带回家,到让人们真正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从曾经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组队攻关”,从“互联网+文化”的阶段性成功到启动文化与旅游的跨界融合。这是故宫博物院倾听并满足大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引导现代文化消费方式、引领当下生活时尚的应势之举和创新尝试。
未来,故宫博物院还将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来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让观众不论在紫禁城内,还是紫禁城外,都能感受到故宫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元与博大精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龙原张梦颖
报网导读《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
年10月10学术资讯,重点文章推荐
?赓续艰苦奋斗红色基因长征精神永存
?第二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召开
?什么是“科学”?“正位论”思考人文科学的地位与划分
?用“传世之心”创作经世之文
?埃及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法老物件被仿制成纪念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