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云希
编辑|猛哥
图源|网络
人们从未像今天这般意识到代码的能量。技术的世界艰涩而遥远,那一连串陌生的符号似乎与生活毫无关联。直到一场灾难来袭和一张绿码的出现,物理世界和数字空间彻底交融。
9月8日的国家抗疫表彰大会上,健康码再次被提及。早前,健康码码引擎第一行代码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它的影响力已无须赘言,人们骄傲于中国的技术抗疫,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背后的工程师群体。
健康码只是冰山一角。深水之下,一群人20年如一日,让技术“下凡”,惠及芸芸众生。
他们是杭派工程师,既有技术人的聪慧与坚韧,亦有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1
“国家博物馆收藏健康码码引擎第一行代码”的消息被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后,李昊龙手机里的消息就没停过。
“真是你啊?”、“兄弟,干了件大事。”、“向你致敬!”......
面对褒奖,这个习惯在幕后的工程师有些不好意思。
李昊龙是健康码码引擎研发负责人。码引擎,宛如健康码的大脑,指挥红黄绿三码的判断和实时发放,通过支付宝和钉钉两个端口交互和核验。
疫情初抬头时,他就在老家湖南远程支持抗疫系统开发。情况急转直下,李昊龙在家也越发呆不住,“一定得去现场,才能多帮上忙”。大年初七,他就带着妻小赶回杭州。第二天老家就封村了。
2月13日,回到杭州的李昊龙立下军令状,48小时内浙江全省上线健康码。
局势瞬息万变,需求也千变万化,光是来提需求确认逻辑的团队就有五、六拨,而远程技术同学帮助有限。所以这个涉及全省多万老百姓的项目,最初码引擎开发工程师仅3人,除了李昊龙,还有留在杭州的姜国庆和张成廷。
时间太紧张,颜色逻辑如何计算、链条怎样走通、怎样保障性能......负责接口对接的张成廷直接在纸上直接画出了不同业务场景下的接口和demo。
晚上8点,码引擎的第一行代码才出炉,此时已过去13小时。
晚上10点,健康码被要求部署在浙江省大数据局,研发小队连夜赶往。四、五个十平米的办公室都坐满了人,人声鼎沸,无法开空调的室内有了些许温暖。
了解工程环境后,大家心又变得凉凉。大数据局政务云平台网络环境原本就复杂,加上省与市的协同管理制度,原本简单的资源开设变得曲折,幸好数据局与省领导当机立断,凌晨1点资源开设终于完成。
凌晨2点,码引擎一部分模块第一次运行时,像一个年迈老头走得磕磕碰碰。难道是自己写的代码有问题?姜国庆紧张得手心冒汗,抱着电脑一行行检查代码。两小时后,角落里传来一声大吼:“老子代码没问题!”
还是网络问题,没有捷径,只能老老实实改配置,测试验证。这期间码引擎的需求几乎按小时在迭代变化。以往算法拥有90%以上的准确率,便能为人称道,但浙江健康码事关全省多万居民,对每个人而言,误判红码导致无法出行或者封锁在高速都是巨大的不便,更严重的是,万一给感染者发了绿码,将会毁掉所有人的抗疫成果。
“真的就像刀口舔血”,李昊龙感慨,“没干好离职只是最轻的。”有一瞬间,他甚至认真地想过,如果健康码误判影响大局,自己是不是会被关起来。
李昊龙
但他没时间细想。除了核心算法和代码,健康码还是一个多方协同的浩大工程,涉及技术、产品、法务、客服……与阿里云数据智能团队并肩作战的还有浙江省政府诸多部门。作为码引擎研发负责人,他每天要接50多通电话,还有50多通打不进,连戴着的口罩都微微湿润。
2
时间不会停止,感染人数一直在递增,浙江政府和集团高层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