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益孔夫子,国博孔子文化展里的这些看点莫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展厅一角

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去年底推出“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这是国博第一次举办以孔子文化为内容的展览。国博不仅拿出馆藏“压箱宝”,还商借了孔子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的文物及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力图还原孔子“生平”的方方面面。余件(套),共余件珍贵文物、古籍及艺术品,刻画孔子思想形成、发展及传承的历史,讲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脉络与深远影响力。

观展亮点

贾湖骨笛

带你看孔子现身之前的中华文明

(温馨提示:贾湖骨笛于日前调往另一大展中进行布展,敬请期待。目前白陶鬶在“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中带大家看孔子现身之前的中华文明,敬请周知。)

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

长20.4厘米,年河南舞阳贾湖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摄影

房蓉)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展厅中的第一件展品,年代远远比孔子所在的时代要古老。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贾湖骨笛,源自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也就是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0年。孔子研究院院长、该展览外聘策展人杨朝明介绍,在孔子诞生以前,距今七八千年前,骨笛已经具有完整的七声音阶,而且笛孔的精度让人惊叹。“将这件文物放在展厅里,是为了反映当时文明已经达到何种程度、孔子之前的文明已达到怎样的水平。”

“在孔子之前,中华文明已经有深厚广阔的背景,孔子是在历史的过往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孔子之前的文明程度,奠定了孔子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希望观众通过孔子之前年代的文物,理解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这背后是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杨朝明说。

《仪礼》简

最古老的完整手写本经书

《仪礼》简(局部),甘肃省博物馆藏(图/源自《北京晚报》)

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的《仪礼》简是此次展览的重点展品。专家介绍,这批竹简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包含9篇《仪礼》的手写本经书。它不是散乱的残简令札,而是完整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在我国所有出土的简牍中,保存最完整,大多数墨迹如初,虽稍有残损,但每一篇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编题、尾题、页码和顺序,对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具有重要价值。

《熹平石经》残石,东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展柜中,一块《熹平石经》残石源自东汉,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开创的儒学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正统和主流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指定教材。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年)令蔡邕等人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把儒家七部经典(《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

《孔子圣迹图》

看图走近孔夫子的一生行迹

明代·《孔子圣迹图》之“问礼老聃”

孔子博物馆藏

早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讲学,暮年时孔子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成为伟大的思想和教育家。后人将孔子一生的行迹编为《圣迹图》,广为流传。展览中的明代《孔子圣迹图》是孔子各类《圣迹图》中最早的版本,再现了孔子一生行迹,其中就有著名的“问礼老聃”“韦编三绝”“泰山问政”等故事。

观展解码

“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

与孔夫子“一起”观欹器

清光绪·鎏金铜欹器,故宫博物院藏

潺潺水声吸引观众在一个铜制欹器模型前驻足。模型旁是一件鎏金铜欹(qī)器,这是清光绪年间造办处制作进呈给光绪帝的。专家介绍,欹器又名“宥卮(zhī)”,作为劝诫之器,在周代曾被供奉于庙堂之上,汉代后逐渐失传。

视频剪辑

庞道琼

孔子曾于鲁桓公之庙见过欹器,由其“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告诫弟子“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国博商借故宫博物院藏“光绪鎏金铜欹器”及孔子博物馆藏《孔子观欹器图轴》,并按照图轴1比1复原欹器演示模型,打造了文物、书画、互动实物相结合的展示场景。

明·孔子观欹器图轴

绢本设色,纵99.5厘米,横59厘米

孔子博物馆藏

戴VR眼镜看孔子“言志”

年展厅资料图

多种版本的《圣迹图》、“仁”字演变互动、四子侍坐VR(虚拟现实)展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展示,让文物“活”了起来。

苍松翠柏,庭院深深,一位长者与弟子们对坐其间,畅言己志……戴上VR眼镜,古琴声萦绕耳畔,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言志”的场景映入眼帘,孔子的教育之道映入脑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者乐水,行者乐山”……一条长廊是展览“打卡点”。廊道两侧垂下条条红色“标签”,上面都是论语经典语句,组成一道“论语镜墙”,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儒学文化,走近“孔子”。

“论语镜墙”局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夫子

孔子像画屏视频/国博(北京)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展览展出了历代后人画的孔子像。不同作者笔下的孔子形象虽略有偏颇,但都是一位浓眉长髯的老者形象。真正的孔子是什么样子?杨朝明介绍,孔子像在历史中的形象差异很大,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资料了解到孔子的基本形象。据记载,孔子是一位超过1.9米的大高个儿,而且与大家以往认知中那个有着长长胡须的形象偏差较大的是,孔子没有胡须。”

杨朝明认为,孔子像的不同,恰恰说明孔子在历代都受到无数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zn/8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