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国家博物馆的稀世国宝

医院是什么地位八大专科你都懂吗 http://www.zxxinw.com/zzmx/4662.html

作为一个北京人,小时候无论是父母带着还是学校的春游、秋游,国博不知道去了多少次。可自从长大之后反而有快二十年没遛过。这几年来,我对青铜器和金文越来越感兴趣,借着出差的机会也把陕西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都去了一个遍,去年10月份的时候没事干,带着孩子去了一趟,因为即要带孩子还要看展品,而且还人山人海的,即没看够也没看爽。这回借着疫情缓解、国博刚刚开始公共开放,特意从网上预约一张票,自己一个人,好好的看看。这次预约的是5月7号的开门票,全天才限入人,而且早票准入才人,又赶上平日,我这个不上班的可以独自慢慢欣赏。拿上我的小数码相机,也给大家拍一拍国博的珍宝。因为对中国古代历史感兴趣,而且最主要是对先秦的金石比较痴迷,所以这次介绍的国宝主要集中在唐宋之前,重点是先秦的青铜器。惜的是这次国博应该是换展品了,著名的“利簋”和“天亡簋”没找到,反复询问现场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东西,所以问了也白问。后来出古代馆出来询问服务处的工作人员,回答就是:如果没展出,那就是换展品了,让展品休息一下。先来张出门之后在正门拍的大门照:

我定的是早上9点一开门就进去的票,所以赶早不赶晚,我8点40就到了国博的北门。先得扫码确定14天之内咱没有出过北京市,之后排队扫身份证进门。

今天天气挺阴的,所以国博里边光线也不是太好。但毕竟是国家级的博物馆,又是天安门边上的脸面,所以气势和“登次”一定是顶呱呱的

地下一层就是这次我主要去参观的展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馆

这里从中国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晚期,将中国各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文物一一展出。因为是国家级的博物馆,所以国博也是中国顶级文物收藏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应该不用加上“之一”吧?)。而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馆中更是重中之重。

说到国博古代馆就不得不提及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后又在年6月26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第二批次的文物主要是书画类,所以故宫最为集中,国博基本上没有)。随后,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等四类。

古代中国馆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进行的展馆陈列。从最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晚期,每个时代都选取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文件进行展出,而这些文物则又是根据那个时代具有不同文化领域、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或社会、人文等领域再进行不同集中区域的展示。进馆之后首先就是远古时期展馆,这个展馆的文物时间基本上在万年前至公元前0年左右(也就是在中国的夏朝左右)。远古展馆又根据时代划分为,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在每一个不同的展馆之中,文物摆放的原则基本上是以大件的或重要的、立体的展品在中间单独展示,小件的、片状的、需要详细图文解释的文物在两侧的展柜或壁龛内。

远古展厅主要是以各类远古的原始人及粗制打造的石器、骨器,以及他们生活过程中的一些工具、所食肉食动物遗骸等进行展示。其中应该有一件最重要的文物--“北京人头盖骨”,可惜的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直至现代也没能再次找到原物。经过旧石器时代小展厅之后就进入新石器时代展厅。

记得当年上学时,课本里画的什么鱼纹陶盆、舞蹈陶盆,一个个看上去都是个小学生绘画水平;而考试还要记什么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之类的,当时头大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也为了让大家对新石器时代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不再像我当年那样只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我特别画了一个时间表,在这个时间表里我将新石器时代中各个阶段、各个文化时代时间进行了标注,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进入新石器时代展厅,一进门口的中心位置就是一个约为3X3米的独立大展柜。仰韶文化-蚌塑“龙虎”墓这是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一座古墓。

此墓中部为一壮年男性,头向南方,东西两侧分别用天然蚌壳堆塑出似龙、虎的动物形象。类似的蚌塑图形在遗址内共发现三组,对于探讨仰韶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神话史和原始蚌塑艺术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于东方龙、西边虎与北斗组成的天象,早在《公羊传?昭公十七年》中就有记载:“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文献中涉及三个星宿名称:大火、伐、北辰。其实,稍有些许天文知识的人都知道,大火是指东方苍龙星座中的心宿。心宿有三颗星组成,天文上称之为心宿一、心宿二和心宿三,大火星即是心宿二,即龙星座中最明亮的一颗,古人称为“龙心大火”。古人曾把中国的农历称为龙历,也叫做火历,就渊源于此,著名学者庞朴曾著《火历初探》、《火历钩沉》等,也是基于此因。伐,是西方白虎星座中的参伐,即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横排着的三颗星之下纵列的三颗星,名叫参伐。北辰即是指中央天区的北极星和围绕北极旋转的北斗星座。

看西水坡45号墓,墓主人乘北斗帝车居于正中,东方有龙,西方有虎,北斗的斗柄直指龙头,斗魁引提虎首。早在多年前,仰韶时期先民已对天体星座有了清晰的认识。《史记》中所述,是说春分日之夜,从黄昏到黎明通宵观测天体,星空正好绕天半周,星辰的东西位置对调。“用昏建者杓”,黄昏时斗柄指向东方,牵引苍龙出海升空,开始巡天。“夜半建者衡”,半夜时分斗柄南指,斗柄也称衡;而此时与北斗斗柄相平行的南斗六星也从东方升起,这就是“衡殷南斗”之意。到了黎明,斗魁提携白虎出于东方,斗柄指向西方,斗魁正指东方。这就是“平旦建者魁”,“杓自华以西南”,“魁海岱以东北也”。

在春分那天半夜,斗柄和斗魁之间的“玉衡”星,正值“中州河济之间”。陆思贤和李迪特别注意司马迁说的“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这句话,说:“翻开历史地图,濮阳西水坡正在古时河济之间,这就知道,《史记?天官书》所记载的是从远古以来一直流传下来的天象知识,而濮阳西水坡在距今多年前的仰韶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天文观测基地。”无独有偶,有的学者就曾提出45号墓主是多年前登台观测天象的大智者,蚌图就是在当时没有文字的情况下,用蚌塑的形式对观测天象的实况记录,其数据非常准确,形象非常逼真,并推测,西水坡遗址在多年前应当有一座高高的观星台,只是由于几千年来的黄河冲刷淤积而湮没了。

接下来要扒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陶鹰鼎了仰韶文化-鹰形陶鼎这个家伙之前被央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扒过,结果萌萌的样子被网友推成了神。这个新石器时代陶鹰鼎还有人称它为陶鹗尊、陶鹰尊。动物是原始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已发现的许多陶器上绘有各种动物纹饰,已属屡见不鲜,但以鸟类塑造陶器的形状,却不多见。

此鼎由泥质黑陶制成,造型生动逼真。从鼎的正面欣赏,恰似一只活灵话现的猫头鹰,位于头部正前方的两眼圆睁,炯炯有神。嘴部弯曲成锐利的钩状,其神态似在等待时机捕捉食物。鹰体呈圆形,肌肉丰满,健壮有力。它收起双翼站立着,双足与尾部着地,造型简洁有力,充满了浑厚的体积感,整个鹰的身体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内在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感到慑人的威猛气势。鹰鼎最大腹径为32厘米,容积较大,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鹰的两腿足近似袋状。另有一近似长方形的支撑点,以表示鹰的尾部,两足和一尾巧妙的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使器体稳定。因此,这种陶鹰鼎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艺术品,而且是一件实用器物,可谓独具匠心。新石器时代陶鹰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陶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动物形象的创作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陶鹰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观念。

陶鹰鼎的发现年的一天,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村东犁地,猛然一震,犁铧碰上硬物,他以为是地里的石头,就准备将石头挖出来,谁知挖开犁松的虚土,却是一件鸟一样形状的陶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陶鹰鼎。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国宝,随手带回家,做了鸡食盆。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华县发现了著名的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进行发掘的同时,还在附近作调查工作。太平庄是泉护村的西邻,两个村庄村连村,地连畔,殷思义见到考古队热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动向来村里调查宣传的考古队员讲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并将陶鹰鼎送交给考古队,这才使这件珍贵文物见于世人,最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华县农民殷思义发现的这件国宝,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国家博物馆的刘钧评价说:“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精致,注重造型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陶鹰鼎作为首批禁止出国参展的64件国宝之一,最后一次出国,是在年瑞士洛桑,为了帮助中国申办0年奥运会而举办的一次展览,回国之后,一直再没有出过国。目前,中国共有国家一级文物五万余件,陶鹰鼎可谓是国宝中的国宝。

开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鹰鼎是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它当初是做什么用的?——是盛水?储粮?还是祭祀?又为什么要把它做成是鸟的样子?正因为它的唯一性,缺乏参考,所以这些问题还在吸引着研究者去探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陶鹰鼎显示着六千年前,中国人的生活器具中,实用性与造型性已经可以达到非常美妙的融合。鼎作为一种炊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出现,尤其是到了进入青铜时代,礼制的出现使得人们赋予了鼎更多的意义,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周天子祭天时应该为九鼎八簋制,诸侯王一般为七鼎六簋制,此时的鼎已经由实用器演化成为了一种礼器,到了秦汉时代,我们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这样的成语里面我们也知道了鼎象征着国家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力,在东汉之后,鼎的形象渐渐推出了历史的舞台。我们听说过,也亲眼见到过司母戊鼎,也见过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鼎等等,青铜时代鼎的形制大多规则固定。而今天我们看到的陶鹰鼎却不一样,是用一只前扑的鹰的形象来构造的。

陶鹰鼎又称陶鹰尊,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前年)的陶塑艺术精品,高35.8厘米,整体造型为一只敛翼伫立的苍鹰,鹰的形状与器物造型浑然一体,鼎腹塑为鹰强壮敦实的躯干,器口开在鹰的背部,器身上部前段加塑鹰首,其尖喙、勾啄和炯炯有神的一双巨目增添了威猛之感,双翅后收构成鼎之中后部,充满浑厚的体积感。尤为奇特的是,鹰尾下垂落地,与粗大的双腿做成陶鼎的三个支足,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不仅增加了器物的容量,还进一步加强了整体器形的稳定性,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其造型构思之奇巧,令人赞叹。陶鹰鼎整体造型简洁,古拙质朴,周身素面未加纹饰,虽体量不大,却仿佛蕴含着一种充盈的内在力量,令人感到桀骜猛厉的气势,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气质。陶鹰鼎的主要优点并不在于通常所谓的"写实"和"逼真",而在于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后获得的夸张和变形,既保持并强化了它们各自所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从而成为原始时代雕刻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为其后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鸟兽形器奠定了很高的起点。

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陶鹰鼎的问世表明那个时候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陶鹰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鹰形陶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当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精致,注重造型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也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既然说到了“鼎”,那就再看一件时间晚于陶鹰鼎的另一件陶鼎良渚文化-扁足陶鼎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发展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陶器时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良渚文化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学者们称之为“原始文字”。

这件夹砂灰陶鼎有三个鱼鳍形扁足,足表面还刻有象征鳍骨的线纹。这种鱼鳍形足造型的陶鼎是良渚文化特有的器型之一。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顺着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玉琮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琮的地位最为突出。玉琮作四方柱形,中间有圆孔,外周有饰纹。《周礼》中记载玉琮是祭地之器。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故玉琮被列入中国传统的玉礼器“六器”之一。良渚文化玉琮出现最晚,但数量最多,器型最大,形式多样,几乎每件都有纹饰,制作极为精美,为迄今所知新石器时代玉琮中形式最全、工艺最精湛的作品。此外玉串饰组合也很丰富,造型新颖别致。一般由玉管串成,玉璜为坠,上饰神徽图案,显然是高等级的装饰品,其主人应是氏族的首领或贵族,还有一种奇特的玉冠状器,形似神人纹头上的羽冠,下端有榫和穿孔,有的饰神人纹,也应属于图腾或宗教意义的礼器。

未完,点击天涯热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zn/8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