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华夏君主历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骄傲: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华夏政权是所谓“天朝”,华夏之外,则视之为夷狄、藩国;藩国(或夷狄)在文化上无法与“天朝”分庭抗礼,它们应该做的只能是温顺地臣服,并按期进贡,从而获得“天朝”的册封与赏赐。这种“天朝意识”不仅被记录在各代史籍中,也常常被形象地展示在绘画作品中,比如相传为南朝梁元帝萧绎所绘的《职贡图》。
《职贡图》卷,北宋摹本,纵25厘米、横厘米,原作相传为南朝·梁萧绎
上面这幅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职贡图》,为北宋熙宁十年(公元年)的摹本,原画共描绘了25国使臣朝贡的形象,现仅存12人,每人身后题写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和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国名自右至左为:滑国、波斯国、百济国、龟兹国、倭国、狼牙修国、邓至国、周古柯国、呵拨檀国、胡密丹国、白题国、末国。《职贡图》卷十二国使滑国
波斯国
百济国
龟兹国
倭国
狼牙修国
邓至国
周古柯国
呵拨檀国
胡密丹国
白题国
末国
《职贡图》卷流转历史关于《职贡图卷》创作时代与作者,金维诺认为,《职贡图》原图“可能成于梁武帝时(大通二年以后)”,“原作是画于梁朝”。作者是梁元帝萧绎。《艺文类聚》卷五十五有萧绎《职贡图序》云:“臣以不佞,排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遥集,款开蹶角,沿溯荆门,瞻其容貌,讯其风俗,如有来朝京辇,不涉汉南,别加访采,以广闻见。名为职贡图云尔。”此图是萧绎第一次任荆州刺史(-年)时绘制。现存的残卷是北宋时代的摹本。
据清吴升《大观录》、《石渠宝笈初编》记载,原《职贡图》绘二十五国国使。倭国于末国之间尚有“高句丽、于阗、新罗、宕昌”;末国后应有“天竺、渴盘陀、武兴番、高昌国、天门蛮、建平蛮、临江蛮”;并有苏颂题记,康里□、王余庆题跋,图后原有赞词一则;今俱残佚。康里□、王余庆误为唐人阎立本所绘,因此,《大观录》、((石渠宝笈初编》及明清以来,都沿此说,实误。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此图卷虽线条简略朴拙,但人物神态生动。国使身后简述的小楷,端严凝重,颇具唐人法度。
本卷清初为书画收藏家梁清标所藏,后入清宫。年,被溥仪盗运出宫,几经辗转,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本文内容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风俗画)》编辑而成)
(编辑/李秀娜)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回复“目录”,白癜风是什么哪家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