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我国作为世界文物大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
在今年五一劳动节的小长假中,有不少文博爱好者就开始了各地的博物馆打卡,有细心地就发现了——文物也要出差。
这类文物通常拥有高颜值、富有故事性、名气大的特质,因此它们必须经常“出差”,走遍各大展览场馆,这种繁忙程度真的是不亚于一线明星。
如果是短期出差的也还好说,但是更多的文物是长期出差,有的甚至于是有去无回的状态。
01那些年被国博“棒打鸳鸯”的文物
这就不得不提咱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老大哥了
江湖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防火防盗防国博
因为国博的日常就是拆CP
明明是一对,却分隔两地
▼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藏)
妇好鸮尊,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妇好青铜鸮(xiao,音同枭)尊,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
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河南博物院藏)
杜岭方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杜岭方鼎,是中国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年由一位名叫袁海军的环卫工在挖土过程中一镐挖出,地点为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杜岭张砦南街。出土的方鼎共两件。
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钉纹,形体质朴庄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另一件较小,高0.87米,重64.25千克,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02那些年被国博借走的文物
很多网友常在微博上吐槽,自己省份的省级博物馆中,不少“镇馆之宝”都是仿制品或者是只有介绍图文,而在这些图文介绍中,无一例外的都写着——该文物被国家博物馆借调,尚未归还。
没错,国博除了热衷于拆CP以外,也非常喜欢问别家“拿”借东西。
▼
司母戊鼎
河南博物馆的司母戊鼎,是国家一级文物,现也藏在国博。
司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
司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初中历史书上就有这件器物。它也是河南博物馆的,被国博借走,现藏于国博古代中国厅。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其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
商四羊青铜方尊
还有这件著名的青铜礼器——商四羊青铜方尊,它本该属于湖南博物馆,但是!现为国博的镇馆之宝。
商四羊青铜方尊
商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商四羊青铜方尊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在这里让人不得不就好奇当年的“夺子之仇”,各大博物馆究竟是怎么消化、平息怒火的?
03国博为什么要“借调”文物
其实这是因为,年国家博物馆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做一个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中国通史陈列》。要完成这个任务,国家博物馆需要依赖于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北京本土并没有足够多的珍贵历史文物。
20世纪50年代,北京历史博物馆陈列室场景
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国家博物馆陆陆续续集齐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包括石器、青铜器、陶器、玉器、书画等多种类型。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还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中国通史陈列”展厅
因此,国博确实是集百家之长,所以如果大家有机会,还是非常值得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