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资讯到国博了解中国历史,除了古代

?点这儿加入好玩·好看的艺术圈

?年11月20日,“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小编有幸去参观了这个内涵与颜值并重的展览,还遇见了几位上过我们“速问速答”的老熟人。他们都是谁呢?

▍南1—南4,北1—北4展厅全是展览区域

?单就中国当代顶尖艺术家表达中国历史故事这一件事,应该就能写好几本书了吧~艺术家们如何表达那些历史风云与文明进步呢?相信谁都会好奇……毕竟各类文献资料中充满的“画面”,在艺术家手中被具象化后又会是什么样?还是赶紧上楼找找“老熟人”们,看看他们是怎样呈现的吧。

高云vs赵建成

——“老熟人”的新作品——

高云——《永乐大典》

GaoYun——《YongLeDaDian》

?小编在一幅幅设色精美的史诗画作间游走,好像还真把还给历史老师的知识补回来一点~正在感叹艺术家们对色彩卓越的把控力时,下面这幅作品一下把小编给“定”住了,嗯?“永乐大典”这四个字怎么这么像管峻老师的字?敢用大量白描人物来突出中间设色人物,这位作者的创作构思蛮大胆的啊?凑近细看,白描技法炉火纯青,作者莫非是一位老熟人?高云老师(高云篇:天高云淡,涤尽杂芜)?

上前查看展签,小编没猜错,也没猜对。因为这是一幅由高云老师与安玉民、李强、詹勇、管峻5位艺术家通力合作的作品……

▍《永乐大典》.5cmx.8cm中国画

?本着一贯的刨根(ba)问底(gua)精神,小编本能的觉得好像遗漏了什么,翻看万能的某圈、某博,然后又询问了一些“当事人”,果然有所发现~

▍《永乐大典》最初送审的草稿

?最初是谁提出要高云来画这幅作品的?是冯远老师。评委会在上海审稿子时,很多评委都担心永乐大典这个主题太庞大也太复杂,怎样才能表现出这个主题的内涵呢?冯远却安慰道:“你们无需担心,这张画高云一定能画的出来,也只有他能画。”

当冯远告诉高云希望由他来绘制永乐大典时,高老师想到了明朝永乐时期强盛的国家景象,打算用辉煌的宏大场面来表现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但等真的拿到选题资料才了解到,原来选题要求的表现主体,是指《永乐大典》那部书,这可为难了他。围绕一部图书来创作,应该如何着手呢?《永乐大典》这部巨作保存不易,到今天已经没有一部完整的版本留存了,但当年举全国之力修撰此书却是一定不能遗忘的史实,怎样才能表现出这部举世闻名的皇家著作的传世价值?

▍从草稿到作品的飞跃是怎样完成的?

?从墙上大小不一的草图到桌上半卷着的作品,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要想画好这幅作品,首先要确定它的几个特点:明朝时期/纯手工制作/人物众多/皇家工程/举国之力。因此,艺术家巧妙的将画面布局分成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皇帝朱棣正在群臣的拥簇下,翻阅刚刚制成的《永乐大典》,另一个层次是用白描的方式展现了整部书的生产制作“流水线”,画面上人物众多,分工细腻。在白描中,艺术家们还特别吸取了明代木版画的艺术语言,地上打了很多格子,用这种明代木版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一下子把观众带进了明代的氛围当中。

▍《永乐大典》画面粗拟稿

▍高云、詹勇、安玉民、李强四人通力合作

▍于是就有了后来精描线稿版的《永乐大典》

?通过艺术家绘制的众多人员参与的宏大场面,观众能感受到,这部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永乐大典》,着实成书之不易,彰显出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重大的贡献。在诸多不知名的、默默工作的工匠和文生的共同努力下,《永乐大典》终于诞生了,官员们拿着这部新鲜出炉的巨作向皇帝邀功,皇帝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艺术家在刻画人物表情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悬念。仔细观察朱棣的表情,会发现他似笑非笑,保持着皇帝的威严又似乎有些欣喜。到底他对这部大典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呢?围绕在他身边的官员,面部表情也很是有趣,有紧张的,有惶恐的,也有置身事外等看笑话的。。。。。。

▍主体人物设色处理中

?毫无疑问,画面中间的设色区域是吸引观众目光的聚焦点,但烘托陪衬他们的,恰恰是白描处理的工匠与文生。高云、詹勇、安玉民、李强四位艺术家,用工笔重彩的方式展现皇帝和官员,寓意出彩的、被历史铭记的往往都是这些皇帝与官员,而那些付出了大量心血的工匠和文生们,却总是黯然无色的被遗忘了,这中蕴含的历史规律十分值得深思。画家这样构建画面,也是为了提醒大家,任何一个辉煌的工程,都是由众多的默默无闻的人共同建立起来的。

在构图上为了节奏感也是为了统一,艺术家们特别注意了平行线的运用,画面中的横线都是平行的,不管远近都是一样的。同时利用了中国画特有的45度透视角度来陈述,把中间人物和旁边的白描人物,处理成像是在一个环境,又不是一个环境的氛围,有一种穿透和穿越的感觉。这种形式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以前鲜少有人运用,画作呈现在展厅里,也显得颇有新意。

▍画面局部——明成祖朱棣

▍画面局部——面色凝重的大臣

▍画面局部——面露喜色的大臣

?说到这,似乎我们都快忘了这幅作品的作者其实是5个人。为达到书画伴生的艺术效果,高老师在完成画面创作后,邀请“老熟人”管峻老师(守望传统,记录时代)为本幅作品题序。由于尺幅与构图限制,留给管老师发挥的余地并不多,但我们还是从作品中看到了精湛的白描与精致的楷书,一白一黑,相映成趣的和谐景象,用天作之合来形容,小编是信了。

▍一列仅三字的容量对管峻老师来说也是一次考验

赵建成——《七溪会阅图》

ZhaoJiancheng——《QIXiHuiYueTu》

▍诶?这个画风有点熟悉

?当年明月换清风,千古帝王总成说。

帝王的伟业总能成为传说,但是“成说”最早可不是这意思,而是指跟人约定、盟约……就随着人潮挤到了一幅反映清朝历史的巨作跟前,定神一看,这是我们另一位“老熟人”——赵建成老师的作品。小编想起来,赵老师在(剑胆琴心赵建成)那期栏目中,提到正在创作一副的有关“多伦会盟”的历史题材作品。但是万万没想到,这幅《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竟然有这么大!有这么高的人气!纸上得来不容易,背后故事更动人。据赵老师介绍,这幅作品从构思、案头准备,到最后创作完成,用了近5年时间,不仅要一边查阅资料,一边构思草图、反复琢磨,更是多次实地走访内蒙、承德,感受风土人情,体悟蒙古民族特有的情操,正如赵老师自己所说:“这也是一个当代的艺术家对国家、对文化、对艺术创作负责任的必需”。

▍赵建成老师讲画中

▍何家英老师一行前来交流

▍赵建成向孙家正,冯远介绍康熙形象创作初衷

?《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生动再现了康熙盛世下的民族融合和大清帝国的雄厚实力,表现了距今多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在美丽的多伦诺尔草原发生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公元年,一代英主康熙亲率文武大臣跋涉十多天,行程里,召集内蒙、外蒙各部在多伦举行盛大会盟,在成功调解了蒙古部族内部纠纷的同时,恩威并施一举将外蒙纳入中国版图,从而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之久的北方游猎边患。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再次奏响了时代最强音……那么赵建成老师是怎样还原这段光辉历史的呢,别着急,花絮马上来!

▍《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cmxcm中国画

《七溪会阅图》专题片

Videofor《QIXiHuiYueTu》

?在被问到为何选取这一历史题材进行创作时,赵老师这样说到:“多伦会盟又称七溪会盟、多伦诺尔会盟、康熙会盟,是康熙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发起的。多伦会盟的政治意义、历史影响、社会价值是各民族会盟中最具影响的大事件。基于我对绘画的局限性和历史画功能性的理解,认为历史画创作必须附着于最能体现主题意义的最具力度的历史事件来表达,否则历史画的创作则不可能成立的。多伦会盟是清史亦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

▍爬上爬下多少回才能找到最佳的落笔之处?

▍蹲下来也许会有更独特的视角

▍写意的背景,不苟的精神

▍《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局部

▍《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局部

?由于当天开幕式设在下午3点,小编的参观时间确实有限,还有很多“老熟人”没有办法一一为大家介绍,暂且奉上本次展览部分作品图与作品清单,后续报道更精彩,还请大家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jq/9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