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入传统承袭工匠精神——安徽博物院文

学院介入传统承袭工匠精神——安徽博物院文

文物修复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不仅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学术基础,同时也需要耐心、专注、敬业、严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正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呈现流失或者濒危的状态,亟需得到保护和传承。

安徽博物院文物传统修复技术发展现状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在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中指出,目前铜器、瓷器、书画等需要修复的文物达多万件,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才有人左右,大量亟待保护、修复的珍贵文物只能“无奈地等待”。由此可见,我国需要保护和修复的文物数量之巨大,文物修复人员之匮乏。

文物修复人员匮乏原因大致有:培养周期长、学艺艰苦、收入水平低、职业病危害等。上述种种因素,使得不少年轻人不愿从事该行业,更别说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修复行业。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善修复人才短缺的局面,更好地保护文物,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

青铜器修复、古书画修复、陶瓷器修复、古籍修复是安徽博物院的传统强项,有数名在国内享有盛誉的修复专家。但是,这些老专家有的已经退休,有的也即将退休,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传统修复技术,改善博物馆人才结构失衡现状,是博物院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汉连弧纹铜镜修复前后

安徽博物院文物传统修复技术的传承

在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师承制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师承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中比重不大。如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师承制,安徽博物院做了一些深入探索和尝试,针对每门修复技艺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需要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和制度保障。

6至年,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陆续招录了十多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年轻人,专业包括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化学、生物、艺术、计算机等学科。新进员工首先被分配到文物科研室工作,学习现代分析测试技术、馆藏环境监控等方面的知识,使其对现代文物保护技术有充分的认识和实践,然后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研究专长和研究兴趣,进行双向选择。师傅选择自己心仪的徒弟,徒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员工因个人兴趣问题和职业规划问题,中途转岗,减少培训损失。

年5月,安徽博物院举行了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拜师仪式,5位国内知名的文物修复大师接过徒弟的拜师茶,正式接收7位徒弟学习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其中,古籍修复大师金春刚收了两位徒弟张进进和单其琴,青铜器修复专家靳鹏和曹心阳收了两位徒弟李瑞亮和李立新,陶瓷器修复专家刘洁收朱善银为徒,书画装裱大师洪夫龙收了两名徒弟熊志杰和王时运。三年来,师傅们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毫不保留地将所学技艺传授于弟子,弟子们也用心领悟,认真学习,基本掌握了所学门类的文物修复技术。

1.青铜器修复技术

青铜器修复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古已有之,经过历代发展已成为集焊接、整形、补配、作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北京派(北派)和苏州派(南派)为代表的两大技术派别。北派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为中心,南派以安徽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为中心。南北两派在修复技法上既有共通之处,也兼有各自特色,涌现出金云松、金润生、金满生、张泰恩等一批青铜器修复大师。

如今,苏州派青铜器修复技艺在安徽博物院已有第5代传人,修复青铜文物数千件,其中不乏楚大鼎、龙虎纹鼓座等国之重器。金润生之子金学刚子承父业,退休前任职于安徽省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收徒两名:靳鹏、曹心阳。第四代传人靳鹏和曹心阳在继承传统修复技艺基础上,不断探索,改进传统工艺,创新性地引入了现代科技保护手段和方法,使传统和科技相融合,更适应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作为第五代传人的李瑞亮和李立新,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大学科技考古专业,都是硕士研究生,熟悉现代文物分析测试技术和保护方法。在师傅们的精心辅导下,李瑞亮和李立新基本掌握了去锈、整形、焊接、补配、錾刻、做旧等青铜器传统修复的各项技能,已达出师水平。

2.书画修复技术

安徽博物院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古书画装裱修复,洪秋声先生响应国家号召,赴安徽支援内地的文博事业,在安徽工作期间修复揭裱名画数百件。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洪秋声与其子洪德兴曾先后为国家文物局和安徽省文物局举办了一期全国和三期全省的古书画装裱技术培训班,培养的学员遍布全国。从洪授清起,洪家世代相传装裱工艺,洪秋声的儿子洪德兴和女儿吕成英也在安徽博物院从事古书画装裱修复工作。洪德兴的两个儿子洪夫龙、洪富根均擅长装裱,洪富根现是非遗传人,洪夫龙则继续在安徽博物院从事古书画装裱工作。

熊志杰和王时运在吕成英、洪夫龙两位师傅的指导下,熟练掌握了拆卸裁切、清洗去污、拼接画心、润揭画心、补画心、托画心、贴折条、全色等书画修复技术的各项技能,已经达到出师水平。

清许乃普《七言联》修复前后

3.陶瓷器修复技术

安徽博物院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古陶瓷修复代表人物刘洁师从安徽省文物总店的宋家桂和上海博物馆的蒋道银,年调入安徽博物院之前,在安徽省文物总店已经从事古陶瓷修复工作近20年,修复陶瓷类文物千余件。徒弟朱善银毕业于韩国国立公州大学文物保护系,是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研究工作。自拜师以来,朱善银在师傅精心辅导下,已熟练掌握拆解与清洗、脱盐、黏结、制范和补配、作色、仿釉、做旧等古陶瓷修复技术,并且将韩国古陶瓷修复技术与中国古陶瓷修复技术结合,对很多传统陶瓷器保护修复步骤进行了改善,可独当一面。

4.古籍修复技术

安徽博物院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古籍保护修复工作,代表人物金春刚大师在古籍、拓片、囊匣制作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是著名青铜器修复大师金润生次子,早年跟随名师陈石補、王传昌学艺,年退休后被安徽博物院返聘至今,并为安徽博物院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近几年来金春刚修复古籍约71部册。

自拜师以来,徒弟张进进和单其琴在金春刚大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掌握了清洗、拆分、喷平、折页、齐栏、纸捻钉、装订等古籍修复技术,了解修补过的每本古籍的纸张成分,并能独立修复古籍成册。

这批学徒自拜师以来,基本掌握了青铜器、书画、古陶瓷、古籍传统修复技术,完全可以胜任文物修复工作,远非科班教育和短期培训可以比拟。由上可见,师承制所具有的优势已凸显出来。

探索和尝试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凝聚着无数前辈智慧和实践的结晶,蕴含着很多科学内涵,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亟待改进和提高。因此,我们的文物修复工作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使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的修复工艺密切结合,以提高我国文物修复工作的科学性。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真正的结合,安徽博物院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尝试,也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引进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材料、化学等文物修复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才。经过高校的系统培养,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背景,入职后先到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科研室工作两到三年,系统学习文物科技保护相关知识和技能,然后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研究专长和研究兴趣,依据文物修复师的择徒标准,进行双向选择,采用传统的师承制方式进行培养,实现传统修复技术和现代科技结合的第一步。

二是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传承人。比如青铜器修复技艺于年成功入选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金学刚与第四代传承人靳鹏和曹心阳于年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是建立有效的绩效奖励措施和考核制度。安徽博物院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奖励措施,根据不同文物修复技术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年度考核标准,确保学徒的学习质量和进度。

四是扩大传承范围。安徽博物院分别在安庆博物馆、马鞍山博物馆和淮北博物馆设立了书画修复、陶瓷器修复和青铜器修复工作站,为各个工作站培养技术人员。此外,安徽博物院文物修复师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辅导教师,为该专业研究生传授文物修复技术。下一步计划举办全省文物修复技术培训班,扩大文物修复技术的传承内涵,使其发扬光大。

(来源:中国文物报年7月22日7版)









































白癜风可以治好么
治白癜风呼和浩特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jq/8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