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红楼梦文化展观展感悟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早听说国博将举办《红楼梦文化特展》,作为一个喜爱传统文化的人,心里无疑是要痒一番的。原定17号开展,却延至20号,问了艺术研究院的友人,得知有些细节还在推敲,可见此展重要。本想写一篇常规看展记,观了大半天,素材也拍了不少,待写时,却久久不能下笔,为何?

梁启超:“隻立千古,余皆无足齿数。”

黄遵宪:“《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

王国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毛泽东:“中国过去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真是高山仰止。俗话说:“人贵有自知”,巨人的肩膀是不敢站了,他们留下的鞋印倒是可以踩上去,揣摩一番。没有深厚的功底,自然道不出名言隽语,不如写些亲历之事,当为此展贺。

记得还在郎骑竹马,两小无猜的年纪,便和爷爷奶奶每晚凑在黑白电视机(忘了叫飞跃还是熊猫牌了)前,等着87版红楼梦的上演。那时候,连十二金钗名字都叫不全的自己,却清晰地记得电视剧里人物那如铜铃般悦耳的说话声,也记得开什么宴会时桌子上全是好吃的,还有“这鸭头不是那丫头”那如猜谜一般的玩笑语。对红楼梦的最初印象就是那时候留下的。

后来,上小学了,有个从台湾来的叔叔,父亲的朋友,特意给我带了一套宝岛出品的《华一儿童通俗文学》,里面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啥的。我翻了翻目录,“咋没有《红楼梦》呢?”叔叔被我一问先是怔了一下,然后反问道:“哈,小小年纪还看《红楼梦》?我看他瞧不起人,也没客气:“怎么?年龄小就不能看了?不但能看,还能读呢!”说着就把床头的《红楼梦》连环画拿出来读了几篇。结果是,没过多久,书架上就多了一套绣像版的。

再后来,初三的时候,记得班上有个寡言少语,挺傲气的女同学,期中调座位到了我前面。碰巧那时我对《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特别感兴趣,没事儿就抄些判词啥的。有次刚写完晴雯那段,正在回味,不经意嘟囔了一句“霁月光风,彩云易散。”不料女同学登时接了句:“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于是,打那儿以后,每天传写诗词纸条是必须了,女同学也变得随和了,还邀请我去她家玩儿,她家就住在宋庆龄故居旁边的大铁门里面,门口还有警卫把守,后来才知道她是个开国将军的孙女,可惜当时年少轻狂不谙世事,没把握住机会,呵呵。

高中到大学,要学的东西太多,也没那么多时间细读红楼,只是有机会就看看电视剧,大概也有个二三十遍了。毕业后,到了“玉在椟中求善价”的时候,《红楼梦》才又开始走入生活。

自己是学历史师范的,毕业却没有应聘教师,觉得太死性了(其实是基础不牢)。直到有天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首都博物馆为奥运会将特招一批讲解员。这可是难得的机会,于是第一时间递交了简历,转过年来就参加了笔试,地点在首博对面的白云路小学,考中国古代史,这咱不怕,师范出身嘛。

紧接着是面试,每个人给二十分钟准备时间,背诵一篇最喜欢的诗词或文章,看你整体的仪容仪态和语言表达能力。男孩子背的都是《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啥的,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我来了一篇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注》,开始还怕考官会觉得自己太“老朽”,没想到国博来的专家听入了神,闭上眼睛在那儿转脑袋,结果,顺利过关。

此后,便是长达半年的培训学习加背稿,每个人都心无旁骛,紧盯着展厅内的件件艺术品,学着用规范且美丽的语言去描述它,用心去体味它,欣赏它,连吃饭时聊天的话题都离不开展品。那一刻,大家还没有感受到世俗的压力,没有被牵扯到尘世的纠葛,好似在大观园的诗社里驰骋着自己的志气,玩笑间展示着自己的文心与情思。

快乐总是短暂的,“生活”这个词的迫使园子里的诸芳渐次流散,千种不舍,万般留恋,终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人或是被迫,或是“成长”,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大观园的楼阁已渐渐远去,可那“梦”似乎久久萦绕,逝去不得。曹雪芹有他的红楼,有他的梦,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红楼和梦,楼阁因时而异,而梦,尤其是艰辛追逐梦的过程,当是千古传心的。

《红楼梦》就是这样,它的伟大不仅在于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或是竟成为一门学问,而在于它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人态度、信念和情感,以至于整个人生。

情到浓时难自禁,奉上几段诵读,第一次录音,不会后期,声音有点小,多加担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jq/7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