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半年时间,让4岁的娃爱上了博物馆

OK妈说:

一直觉得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精粹的收藏地,不管对大人还是对孩子都是一个很好的认识世界、开阔眼界的窗口。但有句话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我们爸妈来说,确实知道博物馆好,不过怎么“带孩子逛博物馆”、“去了博物馆看什么”,多少还是迷茫的。

我也一度比较困扰,比如我觉得特别值得一看的博物馆或者展览,兴致勃勃带着OK去,结果他一点不带感。所以如何让孩子爱上博物馆,并且从中收获些有用的东西呢?

我的好朋友北大才女、4岁女孩的妈妈史诗带女儿已经走过全球N个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里,她的女儿可以在某一处宝藏前观展一个多小时,各种琢磨,依然意犹未尽,小小年纪的她会提出要求第二天继续逛博物馆……

所以我请来她和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如何用半年的时间让孩子爱上博物馆,文章很全面,也给到了爸爸妈妈们非常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文/史诗

去意大利旅行时,我曾在梵蒂冈博物馆里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位妈妈正专注地给墙上的《雅典学院》拍照,而看起来约莫3岁的儿子因为展厅里的拥挤和闷热烦躁不堪,已经开始掀妈妈的衣服了。虽然肚子时不时暴露在外,但经典的作品就在眼前,这位妈妈似乎早已将脸面置之度外。

这当然不是观展的理想状态,却是很多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我们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我们应该怎么看?

我并不是相关专业的科班出身,但是博物馆和美术馆一直是我在旅行中的热爱之一。行前做好充分的功课,了解重要馆藏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带着知识和思考,才能在参观中有所收获,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旅行原则。

而这样的原则能否被女儿接受,我用半年时间找到了答案。

3岁8个月:从绘本与影像开始

绘本是一把打开博物馆和美术馆大门的钥匙。

今年4月,我和女儿去了日本的长野县。在安排行程时,两座与绘本有关的美术馆——安昙野千弘美术馆和森林之家绘本美术馆,很快进入了我的视线。

绘本,一直是女儿生活中的好伙伴,从她8、9个月的时候开始,就成了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女儿属于活泼好动的孩子,但读起绘本来却能坐得住,短的时候二三十分钟,长的时候两个小时,读绘本对她来说就像玩玩具一样自然。

因为国内对日本绘本的大量引进,女儿也读了很多日本的绘本。读过这些作品,再去拜访相关的美术馆,其实就是属于孩子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今年4月的旅行中,我突然发现,绘本其实就是一把打开博物馆和美术馆大门的钥匙。

安昙野千弘美术馆是日本著名插画家岩崎千弘的主题美术馆,在东京和长野县安昙野各有一座。后者就建在开阔的山野间,被环境优美的大自然环绕。我和女儿在这里玩耍了整整一天,不只是参观,还有阅读和游戏。当时恰逢纪念岩崎千弘诞辰周年的绘画工作坊活动,我提前一个月就给女儿报了名,在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学习了岩崎千弘的独特画法。

▲供孩子们玩耍的空间印满了岩崎千弘的插画,钻进里面还能找到绘本。

▲美术馆旁边的公园内复原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电车教室。

▲参观之后的工作坊实践,类似的活动其实在不少博物馆、美术馆都能找到。

白天在千弘美术馆还没过足瘾,晚上赶紧住到森林之家绘本美术馆来。这座矗立在森林之中的小型美术馆拥有一排可供住宿的小木屋,所有住宿的客人都可以从美术馆的图书室里免费借阅绘本,本数不限,还能带回房间里读。

▲无论坐在这里读,还是拿回住宿的小木屋中,都是极好的体验。

对绘本的习惯与喜爱,让女儿在参观这两座美术馆时没有丝毫的无聊。旅行结束后,她甚至表示想做回头客。那时,我瞬间有了种水到渠成的惊喜感:当几年来的阅读积累足够多,女儿对展览的兴趣之门,就推开了一条缝。

然而这次旅行的惊喜不止这些。当我们在诹访湖畔参观原田泰治美术馆时,馆内循环播放纪录片的电视吸引了我的注意——不,应该说是吸引了女儿的注意。当时播放的是原田泰治的采访,女儿就让我一句句翻译给她听。大人看着都可能会觉得无聊,更何况语言不通,女儿却在座位上稳如泰山。

▲原田泰治美术馆是女儿看纪录片的开始。

从这天起,我又掌握到了一件新的武器:影像。长度适当的影像对孩子理解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展览很有帮助。无论是在展前、展中和展后,父母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为孩子解释其中尚显深奥的内容。这样的方式更加生动,也更加直观。

3岁10个月:从经典博物馆入门

两座博物馆关联起了两段旅行和两个国家

有了日本的几家美术馆做基础,今年6月前往伦敦时,我的信心增强了不少。当然,止步于信心是绝对不行的。为了经典的大英博物馆,我开始摸索和女儿一起做功课的办法。

如今市面上有不少关于世界文化地理的绘本和儿童读物,帮助女儿整体认识伦敦是足够用的。但如果具体到大英博物馆,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到底该怎样为女儿介绍大英博物馆里值得一看的展品?我决定用自己读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来试一试。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的前任馆长尼尔·麦格雷戈撰写,通过馆内的件文物讲述了世界历史,非常适合在参观前阅读。书里的长篇大论自然无法原封不动地读给还不到4岁的女儿,但是一幅幅插图却可以拿给女儿看。

于是在行前的两个星期,翻开这些插图讲故事就成了每天睡前必备的“亲子活动”。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葛饰北斋都画些什么?复活节岛的雕像为什么会存在?每一个问题都是我先阅读,然后在转换成女儿能够理解的语言,结合照片讲给她听。女儿非常感兴趣,甚至不时给出一些让我惊讶的反馈。

▲原书比较厚重,去伦敦旅行观展时可以购买电子版。

比如讲到日本的铜镜时,女儿突然问:“这是不是咱们在日本看到的,大家在水里排队走的那个?”我反应了好几秒钟,才想到我们4月在日本一家展馆里看了当地传统祭祀的纪录片,铜镜确实出现在了那个场景中。一面铜镜就这样在女儿心里关联起了两座博物馆,关联起了两段旅行与两个国家。

带着这样的底气,在到达伦敦的第二天,我们就去了大英博物馆。最初,我的计划是两个小时,女儿如果能够投入地把主要展品看完,就已经非常理想。然而出乎意料,女儿在第一个展厅——埃及展厅就挪不动步子了,从木乃伊开始,到各种形态的墓葬、遗骨,我被逼问得掏出了自己所有关于埃及历史文化和人体骨骼的知识储备,女儿仍然不愿离去,默默地看了又看。光是这一组展厅,就花去了一个多小时。

▲这是大英博物馆中最让女儿执着的展柜,前后两天都来细看。

▲博物馆的书店里,满满一架子可以帮孩子做功课的书。

▲精巧的博物馆纪念品既是旅行礼物,也是观展后的小结。

从中午进馆到傍晚关门,按照女儿的节奏慢慢看,结果只完成了计划的一半。我问女儿要不要再来一次,女儿立刻同意。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到大英博物馆打卡,前往还没有涉足的展厅,又到埃及展厅和女儿念念不忘的藏品再次相见。

说句实话,在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和女儿一起做功课时,我根本没有想到原本两个小时的计划竟然扩充成了将近两天,况且还是在日本展厅整体关闭维修、中国展厅也只有部分开放的情况下。在期待已久的中日展厅前吃了闭门羹,女儿很是失望,我们都决心明年一定还来以弥补遗憾。

4岁:从系统看展收获习惯

参观博物馆看似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却可以有意想不到的延展

伦敦归来,很快就进入了暑假。国内各地虽然天气炎热,但博物馆里自有清凉。我和女儿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再向南。通过大英博物馆入门后,博物馆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行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了之前做功课的经验,这次准备起来驾轻就熟,陕西历史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等都看得依依不舍。然而新的发现仍在继续——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我从女儿身上学习到了怎样才是求知的完整过程。

在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一起看了半个多小时关于金沙的纪录片,了解金沙与三星堆之间的可能存在的传承关系,通过挖掘现场当年的影像一探那些文物刚刚出土时的模样。这都属于行前的“常规操作”。

▲和女儿一起坐在旅馆床上,认真学习金沙的历史。

结果到了第二天,当我们把整座金沙遗址博物馆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准备结束参观时,女儿突然问我:“妈妈,还有一个面具呢?”

前一天晚上看的纪录片中介绍了金沙遗址出土的两张不同的金面具,女儿似乎记得清清楚楚。但是在这天的博物馆里,她只看到了一张。于是我告诉她,另一张面具被借到北京展出了,就在国家博物馆马上要举行的“古蜀华章”特展里。

女儿立刻说:“妈妈,那我们回北京去看吧。”

这样的热情当然不能辜负。旅行结束后一回到北京,我们立刻就去了国博,看到了另一张面具,也为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参观画上了迟到的句号。

从行前的背景知识学习,到行中的充分观展,再到行后的补充收尾,女儿用她的行动告诉我:参观某座博物馆看起来是一项独立的行为,其实前前后后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延展。一次完整的观展体验,绝不仅仅是站在展品面前那么简单。

▲一点点走过大片的挖掘遗迹。

▲博物馆里的地图和还原遗迹风貌的动画,每一项都不能落下。

孩子心中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一定要让它保持长时间的开放。在十一黄金周各个景点人潮汹涌的北京,我们去了先农坛里清静典雅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在10月中旬的日本中部地区旅行中,我们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泡在富山市的几座博物馆、美术馆里,却只恨时间太少。

当各种行前的预热、行中的投入与行后的回顾开始成为我和女儿之间共同的享受时,博物馆和美术馆,也就真正扎根在了女儿的心间。

最后,把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几点“技术上的提示”分享给大家,供参考:

1、爸妈做功课,这是一定要有的基础

想让孩子爱上博物馆、美术馆,形成观展的习惯,家长最好“身体力行”。市面上有许多书籍和影像资料供我们选择,形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要经历“痛苦的学习”不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查阅,同样可以做好功课。

▲北京大学丁宁教授的《西方美术史十五讲》是整体了解西方美术史的极佳读物。

▲每集5分钟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了解国内珍贵文物的轻松之选。

2、一定要从孩子的视角、从Ta能理解的语言出发

激发孩子对展览的兴趣,只需做到一句话: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家长可以把相关书籍中的介绍转化成孩子易懂的语言讲出来,参观时也要从“主观”切入引导孩子,比如先讲展品外观上的有趣之处,才可能让孩子逐渐对展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产生兴趣。

▲为孩子准备一台小相机,让ta把自己眼中的展览拍下来。

3、预留充分的时间是必备条件,观展中太迁就别人,无法获得最好的体验。

为孩子准备充裕的观展时间,“让孩子看个够”,不催不赶,是让孩子全心投入展览的必备条件。尤其是经典的大型博物馆,要做好多次连续参观的准备。此外,还要控制一起观展的同伴人数。如果几个家庭一起观展,孩子们难免凑在一起说笑打闹。而且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都不一样,若观展时还需要迁就别人,就不可能获得最好的体验。

▲女儿在富山县美术馆的屋顶体验区自由奔跑,用自己的方式享受展览。

从第一次带女儿旅行,我就在想:女儿要到多大,才能和我一起看博物馆、美术馆?

当时女儿才1岁多,虽然问题提出来了,但我总感觉至少要等上四五年,才能得到答案。然而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年多,我就成了那个在博物馆、美术馆里需要耐心的人——因为女儿摇身一变,成了比我更加耐心的参观者。

有些家长因为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或是不愿付出时间进行准备,就把孩子直接扔给相关机构。

这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也可以听到专业人士的讲解。但是我始终认为,陪伴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这也是我在带着女儿旅行、观展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因此我总是感谢女儿,感谢她让我的旅行有了更深、更新的维度。

与孩子一起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是共同探索,更是共同收获。

作者:史诗,日语译者,旅行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旅行指南《自游日本》,译有《魔王》、《鸭川食堂》《日本名所解剖书》等多部作品。家有4岁小闺蜜一枚,是妈妈旅行中的好搭档、好伙伴。

OK妈说:

那天看完史诗的分享,我是有点心潮澎湃的,因为这对母女让我感受到了人对知识渴求与探索的强大力量。这样的娃是每个爸妈都羡慕的,同样的,这样的妈,也是每个娃都期待的。

看似只是半年对各大博物馆的探访,但殊不知之前4年有关绘本阅读的铺垫;看似同样目的地的旅行,但所做的功课和思考却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你可能会说,时间精力财力都做不到史诗那样,对,我赞同。但我们更应该去看到的是,背后不遗余力的努力和对孩子用心的指引,其实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也应该努力去做的,与大家共勉!

如果大家坚持看到了这里,还有一个事情要分享,那就是我听取了妈妈们的建议,也琢磨了很久,开设了一个大龄号“OK妈研习社”,那里会更专注于娃4-6岁阶段的教育内容和资讯,也会有更多实操性的内容。但是因为精力有限,所以在那里我一周只推送一次(会是服务号,在







































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jq/7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