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三坪遗址
天安门前国庆节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故宫的门票早早就售罄了。国家博物馆门前等待参观的队伍也如同一连串巨大的回形针摊晒在那里。
在这个时间选择参观国博真不太妥当,但我来北京的机会毕竟难得,何况要去看的“彩陶王”就在眼前这座国家“宝库”里,如此轻率地与之擦肩而过实在可惜。
排队吧,庆幸的是免费开放的国博还能领到票。
“彩陶王”是一件马家窑彩陶器,因为其体积硕大、保存完整、器形及器身纹饰精美,被誉为“中华彩陶王”。年,它被发现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小山村,关于发现过程,颇有故事趣味,在许多文章和电视节目上都作过详细的介绍。
好像经历了同它被发现一样漫长的时光,两个多小时后,我终于随等待参观的长龙一起缓缓移入博物馆内。
一进博物馆我直奔主题,“彩陶王”就在地下一层的“古代中国”展厅。展厅展品按照时间顺序陈列,“彩陶王”自然就在开始的部分。与它一起展出的还有很多次出现在书本里那些国宝级新石器时代陶器——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陶鹰鼎……
国博为“彩陶王”做简介的标签上这么写:“涡纹双耳四系彩陶罐;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年—前年);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
这可能是这次“彩陶之路”采访最东的一个驻足点。
何况这里对于刚刚挤出熙熙攘攘人堆、浑身汗腻的我来讲,真像到了一个清净凉爽的山谷。
我尽可能地在它旁边多待了一些时间,还想找到有一样甘肃口音的家乡人谈谈同样来自家乡的它,可是总算没有等见。
只好在心里向它道别,胸怀悻悻。
离开北京,一路带着它默默传递出的那种孤独,我想,既然自己要回去的地方和它出生的地方在同一块黄土地上,索性不如去看上一看。
黄河边寻找“彩陶王”发现地的过程,不是太顺利。首先,三坪村现在的行政区划已变更为临夏州积石山县安集乡,而且手机导航基本失效。
刚开始,不知道,按导航走,第一次走错,第二次折回,折腾到第三次,终于老实地放下手机,变换为“人工服务”,边走边打听,总算到达。
多走了40公里,还是山路,两个小时浪费了。
那时候还不知道今年流行《冈仁波齐》影评里的那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否则心里可能会宽慰许多。
还好,天黑之前到了三坪,航拍还能勉强进行。
一切刚刚好。
一切辛苦都值得。
走进三坪,村门口的水泥大门上一副对联写出了村民作为“彩陶王”家乡人的自豪。对联这样写:“山有灵气精美彩陶称国宝,村图巨变兴农富农建和谐”。
遇到的村民也都能说上几句与“彩陶王”相关的话,个别村民还能指出当年发现“彩陶王”的具体地址。
只是,我在他们所指的地埂上并没有发现陶片,山脚下的黄河因为有水库的阻隔而变得沉默,不然我想它也一定能对我说上一段与“彩陶王”相关的故事。
不停地在地埂间行走,不知不觉,天色渐暗。想想远隔千里的北京街头已经华灯初上,“彩陶王”所在的国博地下一层肯定人去楼空。就在“彩陶王”家乡县城的巨大广场上,另一个水泥雕塑成的巨大“彩陶王”伫立在同一块夜空之下,广场舞音乐响起,人间烟火绵延相续,彩陶王的故事还在演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