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及生活
旧石器时代早期是指大约万年前—20多万年前这一历史阶段。生活在这一阶段的人类被称为直立人。中国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有丰富的古人类化石遗存。距今约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直立人,稍晚的直立人有蓝田人、北京人、郧县人、和县人、汤山人等。直立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狩猎活动,已经学会控制用火,逐渐改变了自然和人类本身。
第一组直立人
直立人已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具备了人的一些特征,但脑量较小,头部保留了较原始的特征。
元谋人上门齿(复制品)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万年)
原物19年云南元谋上那蚌出土
长2.1厘米,宽1.14厘米;长2厘米,宽1.13厘米
北京人头盖骨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8-23万年
原物、和19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颅长21.3厘米
第二组古老的石器工具
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以秦岭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南方以大型块状毛坯或砾石制成的石器为主,在不同地区还存在多样性的特点。
砍砸器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4万年
年贵州黔西观音洞出土
长12厘米,宽10厘米;长13厘米,宽8厘米
石锤、石砧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42万年
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石锤长12厘米,宽厘米;石砧长10厘米,宽8.厘米;石砧长13厘米,宽.8厘米
石锤和石砧是用来加工石器的工具。石砧是垫在石核下面的石块。石锤是直接用来加工石器的工具。人们往往选择圆而厚的砾石作为石砧,选择长圆的、便于手握的砾石作为石锤。
第三组用火用火是人类适应自然与改善生存环境关键的一步。北京人已学会使用自然火,并能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促进了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发展,提高了适应和改变自然的能力。
烧骨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30万年
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长厘米,宽4.厘米;长17厘米,宽9厘米
这些烧骨是北京人用火的证据之一,上面的烟熏痕迹可能是烧烤兽肉时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兽骨带有油脂,有时被北京人当作燃料造成的。年,在北京人遗址中首先发现了火烧的鹿角,以后陆续发现了大量的烧土、烧石、灰烬和烧过的各种动物骨骼等用火遗迹。
第四组 采集和狩猎在北京人遗址中,除发现采集食用的朴树籽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遗骸,其中肿骨鹿化石有0多个个体,斑鹿化石有多个个体,说明肿骨鹿和斑鹿是北京人狩猎的主要对象。根据两种鹿角不同的保存状况推测,北京人在夏末秋初时狩猎斑鹿,在秋末冬初时狩猎肿骨鹿。
剑齿虎头骨、上犬齿化石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0万年
19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剑齿虎属古老的第三纪残余种,它的存在可帮助学者推断北京人遗址的年代,并证明北京人遗址周围当时有茂密的森林。作为一种凶猛的肉食类动物,剑齿虎曾威胁着北京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存。
肿骨鹿下颌骨化石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0万年
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长24.厘米,宽14厘米
第二单元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及文化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是指大约20万年前—1万年前这一历史阶段。生活在这一阶段的人类被称智人。在中国境内已发现金牛山人、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柳江人、许昌人、山顶洞人、左镇人等智人化石。这一阶段,石器技术不断进步,石球更多地被用于狩猎。旧石器时代晚期,标枪、鱼镖、弓箭等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渔猎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还产生了原始信仰与原始艺术的萌芽。
第一组智人智人意为“智慧的人”,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万年前—万年前,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其身体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石器加工技术有所进步。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万年前—1万年前,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身体特征已接近现代人,石器加工技术更加进步,已学会人工取火。
金牛山人头骨化石(复制品)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8万年
原物4年辽宁营口大石桥金牛山出土
颅长20.厘米,颅宽14厘米,颅高14厘米
山顶洞人头骨(复制品)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万年
原物3年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
长21厘米,宽1厘米,高17厘米
第二组石器技术的改进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石器形态更加规整,精品不断增加。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有更大的突破,开始出现一种用特殊的技术工艺制作的细石器。
大三棱尖状器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万年
挖掘工具
年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出土
长1厘米,宽4厘米;长18厘米,宽7.厘米
大三棱尖状器比较粗大,是用巨大的角页岩厚石片制成,横断面呈三角形。由于其形状和制作技术都非常独特,被学者们视为丁村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器物,可能是用以挖掘根茎类植物的工具。这两件器物出自丁村遗址,是典型的大三棱尖状器。
石球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2万年
狩猎工具
年-7年山西阳高许家窑出土
长7.厘米,宽7.厘米;长9.厘米,宽9.厘米
考古工作者在许家窑遗址发现了大量马的化石材料,仅上下颊齿就有多枚,大约代表了匹野马的个体。同时在这个遗址还发现了余件的石球。这些石球根据重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型的重—克,中型的为01—克,小型的只有0—00克。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石球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些遗址,如北京人遗址等。这一阶段的石球还不太成熟,加工十分粗糙,一件石球往往有一小半保留了砾石面,因此这些石球通常被学者称为“球形石”,它们是后来石球的雏形,可能主要用于砸击坚果。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石球大量出现,制作也比较规整、精致,在形态上由大变小,在功能上可能更主要是用于狩猎。许家窑遗址大量石球和野马化石的集中发现,使考古学家们坚信许家窑人是用石球捕获野马的。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复合工具、磨制和穿孔技术。标枪、弓箭和鱼镖等复合生产工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狩猎和捕鱼的效率。用骨、角制作的骨锥、骨针和骨铲等生活用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第三组 弓箭、鱼镖的发明与骨、角器的使用
骨针(复制品)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万年
缝纫工具原物
3年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
残长8.2厘米,孔径0.31-0.33厘米
这枚骨针的针身稍稍弯曲,针孔部分有残缺。骨针作为一种古老的缝纫工具,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除山顶洞遗址出土的骨针外,3年在我国辽宁海城的小孤山遗址又发现了3枚保存完好的骨针,这3枚骨针的针孔圆滑,针身较直,通体保留了纵向的刮削痕迹。这些骨针集割、刮、磨和钻孔等技术一身,较好地反映出这一时期骨角器制作的水平。
骨锥、骨针、骨网坠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卡若文化
8年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卡若村出土
卡若文化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澜沧江上游一带,年代约为公元前3~前2年,是中国已发现的海拔最高、最靠西的新石器文化。卡若遗址中发现房屋遗迹20余座,有大量打制石器、细石器和磨制石器,还有磨制精细的骨针、骨锥、骨饰、骨网坠等都很有特色。已发现的炭化粟和猪、牛等家畜骨骼和一定数量的陶器,反映出当时这一带的居民已有粟作农业,渔猎也占相当的比例。
第四组 原始信仰与原始艺术的萌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懂得把死者按照一定的葬俗进行埋葬。山顶洞人在死者周围撒上赤铁矿粉末,用石器和装饰品随葬,表明了原始信仰的萌芽。众多遗址发现的装饰品,则标志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出现及原始艺术的萌芽。
穿孔兽牙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万年
装饰品
原物3-年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
长2-3.3厘米,宽0.-0.7厘米
饰珠和赤铁矿
旧石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万年
2—4年省阳原县虎头梁出土
饰珠长0.厘米,宽0.厘米;赤铁矿长1-3.厘米,宽1-2.厘米
在这两枚饰珠中,一枚是用鸵鸟蛋皮制成,另一枚是用鸟的腿骨骨管制成,它们可能都是作为穿绳佩戴的饰物。两块赤铁矿除反映了埋葬习俗外,也是作为装饰品染色的一种天然原料,传达出古人对色彩和形态的审美情趣。
第三单元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生产与生活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历史进入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聚落,过定居生活。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逐渐从攫取型经济转变为生产型经济。
第一组 农业的发生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区之一。距今1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开始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已开始种植粟,并逐渐形成了南方稻作农业和北方粟作农业两大传统。这一时期,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农业工具的加工与制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含炭化稻谷陶片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前期距今年左右
8年湖南省澧县彭头山出土
原始人在制作陶质炊具时,往往在陶泥中加进羼和料,以使陶胎内有细孔,这样炊煮时接触的空气能从细孔中逸出,陶器不至破裂,同时还能增加陶器的耐火和冷热变化的承受能力。彭头山陶片中的羼和料是炭化稻谷,由此可知距今年前的彭头山氏族已种植水稻。彭头山遗址出土的水稻,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石斧
商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农具
年河南省安阳市四盘磨出土
长1厘米
早在新石器时代,石斧就是重要的砍伐工具或武器,一般都安柄使用。早期的石斧较厚重,晚期较规整。到了夏商时期,石斧仍在生产中占有主要地位。石斧一般为扁圆柱体双刃,在安阳等地出土过很多石斧。商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还是石器和木器,再加上少量蚌器和骨器。显然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青铜生产工具,但其数量是很少的。
第二组家畜饲养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家畜。家畜种类主要有猪、狗、黄牛、绵羊、山羊等。
陶猪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前期河姆渡文化
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长.7厘米,高4.2厘米
此陶猪肥胖特征突出,腹部下垂,鬃毛突起。头肥大,长嘴伸向前方,四足交替似作奔走状。整件作品造型生动传神、憨态可掬,为一件难得的原始艺术佳作。
此陶猪的体型虽然与野猪仍有些近似,但猪头已经明显变短,应是人工饲养驯化的结果。除了陶塑猪以外,在河姆渡遗址内破碎的猪骨和牙齿随处可见,有些陶器上也绘有猪纹等,显示出当时人工饲养的猪数量较多,猪已成为人们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中国北方的大汶口文化,猪同样已经成为主要家畜。当地流行以猪随葬的习俗,墓中随葬数量不等的猪以象征墓主人生前拥有财富的差别。此外,在东北地区的赵宝沟文化“鸟兽图”尊形器上也有作奔跑状的猪的形象等。这些情况表明,猪在新石器时代各地人们的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事稻作生产的河姆渡氏族,其家畜饲养业也有一定规模,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和水牛,猪的数量最多,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在遗址中到处可见。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一件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陶鸟、陶鸡和陶狗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屈家岭文化
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邓家湾出土
屈家岭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起大别山南麓,西至三峡,北到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北岸。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屈家岭文化时期约为公元前0~前年左右。当时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兼营渔猎和采集,已饲养了猪、狗、鸡等动物。这样的陶鸟、陶鸡和陶狗在屈家岭文化地域出土极多。
第三组制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简单的手工捏塑、模制、泥片贴塑,再到泥条盘筑、慢轮修整,最终产生出了快轮制陶技术。中国各地区的陶器在器形、质地、纹饰及器类组合等方面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
双格石研磨盘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
绘画用具
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长17.厘米,宽14.4厘米,厚4.2厘米
石研磨盘分两格,可以同时研磨两种颜料。北首岭遗址同时出土有紫、红两种颜色的颜料,颜料做成彩锭。石研磨盘应当是研磨彩锭的用具。研磨好的颜料,主要用于绘出彩陶图案。
此研磨盘是加工彩绘颜料的工具。盘身由白色石料雕琢而成,平面近椭圆状。盘面分为大小两个并列的格槽,可以同时研磨和盛放两种不同的颜料。
彩陶是原始的绘画艺术,其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就是调色。彩陶颜料系选用不同色泽的天然矿石,将矿石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加水调成合适的色彩。在彩陶制作过程中,研磨盘的功能正是将这些颜料块捣碎并进行仔细研磨和充分调配。双格石研磨盘不但能够有效研磨颜料,而且在绘制多色图案时非常实用。北首岭遗址内同时出土有紫、红两种颜料块,可以作为这种研磨盘使用方法的旁证。
彩陶工艺在仰韶文化时期非常普及,因此与研磨盘相关的发现也较多,如临潼姜寨遗址也出土了包括研磨盘在内的一整套彩绘工具。它们位于一座多人合葬墓内,集中摆放于其中一个人的脚边。一般认为此人的身份应是当时从事陶器彩绘的氏族成员,表明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彩陶设计和制作的画师。
彩陶盆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
水器
年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
高22.厘米,口径38.2厘米
此彩陶盆呈红色。敞口鼓腹,下腹内收成平底。外壁下半部素面,上半部饰黑彩的涡纹、圆点纹与弧线三角纹等图案,构成组合变化十分复杂的纹饰带。图案强调深黑彩与浅色地之间的明暗对比,运用柔美的曲线进行绘画,以多样化的图形元素进行排列组合,打破等分与对称布局手法,实现图案旋转与流动的韵律和节奏。
彩陶盆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标志型器物。庙底沟类型以精美的彩陶花纹著称,除了少量蛙纹和鸟纹外,大量是以黑色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有的还带有红、白底色,有行云流水、无穷无尽的意境。庙底沟类型彩陶艺术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黑彩纹样之间的空白区域也是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空白与圆点、线条等配合又构成了一支支争相绽放的绚丽花朵形图案。无论黑彩形式怎样变化多端,总能在浓墨重彩之间找寻到花朵或枝叶的痕迹。研究表明这些主要的花卉纹应是由鸟纹发展而来。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写实风格的鸟纹逐渐演变成抽象的几何形,这些几何形纹饰又构成了复杂的花卉图案等。晚期彩陶盆上的纹饰更是摆脱了早期的对称格式,成为活泼自如的动态图案。这些花朵形象一般被认为是当时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
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中,陶器的90%为红陶,以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斜沿罐、釜、灶等为代表,纹饰包括绳纹和彩纹。彩纹大部分以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图案富于变化。这是一件有代表性的彩陶。
第四组 编织与纺织
编织工艺的进步促成了纺织技术的发明,人们开始用纺织物来改善自身的穿着。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广泛出现纺轮、锥、针等工具,部分陶器上还印有布纹痕迹。葛、麻等植物是人们主要使用的纺织原料。
布纹陶钵底部印痕
新石器仰韶文化
19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口径14.7厘米
这件陶钵的底部有布纹印痕,是制陶时把未干陶坯放在麻布上衬垫所致。布纹纹理粗细不均,粗线直径约0.4厘米,细线直径约0.0厘米,反映出当时纺线、织布的水平低下。半坡遗址出土有许多纺线工具——陶纺轮,用陶纺轮纺好一定量的线以后即可织布。当时人们织布使用的工具只是水平式踞织机,又称“原始腰机”。
陶纺轮
新石器
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直径3.厘米、高2.1厘米
第四单元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化进程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文字的萌芽、礼器的出现、大型礼仪建筑与城堡的兴建,社会分化加剧,许多地区出现了有如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社会形态也由简单的平等社会发展到了复杂的分层社会,文明之光,灿若繁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演变格局和发展趋势。最终,中原地区在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最先步入文明。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剧烈的社会变革相对应,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有关炎帝、黄帝直至尧、舜、禹的古史传说。
第一组原始信仰与原始艺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人类往往以神灵观念解释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以神灵崇拜为特征的原始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加深,原始信仰逐步规范化、礼仪化,并随之出现了祭坛、神庙等高等级宗教场所。认识领域的拓展,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日益丰富多彩,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反映了先民朴素的审美意识。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葬具19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厘米、口径39.8厘米此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
水器
19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口径28厘米
此盆的外壁画有比较写实的鱼纹。在以半坡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鱼纹是母题花纹,由这种母题花纹又演化出一系列的子题花纹,演变过程是由完整向局部演化,由写实向抽象演化。
第二组 文字的萌芽与铜器的产生
新石器时代遗物上常见有一些刻划符号,它们可能是文字萌芽阶段的产物。新石器时代晚期,冶铜技术出现,人们已能够制造小件铜器,质地多为青铜和红铜,部分遗址中还发现了铜炼渣等遗迹。
第三组 礼仪制度与权贵阶层
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分化加剧,具有特定含义的礼仪制度已经产生。一些遗址中出现了具有礼仪功能的大型公共建筑。公共墓地中贫富分化严重,还出现了专门的贵族墓地。这些贵族墓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身份的玉器,标志着凌驾于公共群体之上的权贵阶层已经形成。
玉铲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
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
长19.1厘米,刃宽10.3厘米
此玉铲呈梯形。方柄直刃,刃略宽于柄,柄部正中有一个对钻的圆孔。铲身通体细致抛光,刃口双面磨制。玉铲器身扁薄,形制规整,表面经过抛光,十分光滑。穿孔整齐,可能是用木棒、竹管加沙蘸水钻成。这种精美的玉铲不可能真正作为生产工具来使用,可能是为了代表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甚至还有宗教上的意义。
玉铲出土于大汶口文化的一座贵族墓中,是所发现的最精美的玉器实物之一。它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且无使用痕迹,当为墓主生前珍爱之物或为了随葬而专门制作的高等级陪葬品。
大汶口文化的玉器种类多为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既不像晚期的良渚文化充斥大量以琮、璧等为代表的玉礼器,微雕纹饰繁缛细致,也不像大体同时期的红山文化多动物形玉器、勾云形玉佩等变化多端的特殊器形。该文化把贵重的玉器材料制成了工具等,以别具一格的形式彰显玉器理念。铲作为工具由来已久,从新石器早期以来就陆续出现并不断发展演变。在石器里,铲是纯粹的工具。大汶口人将稀有的玉质材料加工成本为普通工具的铲并用于人们死后陪葬,表明当时全社会对于生产劳动的重视程度之高。玉铲不同于其他普通材质的器类,能够陪葬如此高规格玉器的人也只是少数,显示出墓主身份非同一般。从精致程度和用途综合推断,此玉铲实际充当了礼器的功能。
彩陶背壶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
盛水器
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第10号墓出土
高1.9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厘米
此彩陶背壶呈红色,高领、圆腹、平底。壶的腹部很有特色,一面鼓腹,另一面扁平,两侧各有一个对称的环状耳,鼓腹中部与扁平面相对的部位还有一个带横向穿孔的鼻形小钮。壶面施彩,图案绚丽。先以黑彩描绘出基本的图案花纹,再用白彩在黑彩上勾勒轮廓或以圆点纹饰等进行点缀。图案由上至下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形成不同的纹饰带。最顶部位于口沿外侧,绘三个等距离的黑白彩同心圆。肩部由两条平行线构成一个图框,内填多个黑地白彩涡纹。腹部饰大块的三角纹,一正一反交错排列,构成连续的纹饰带。底部绘两道横向平行排列的联珠纹,均为在黑地上添加的白色亮点,对比非常鲜明。
背壶是大汶口文化特有的水器,可以盛水或用来汲水,固定在背上,行走时不用担心壶内的水溅出或倾覆。背壶腹部的一侧面加工成扁平造型,扩大了壶身与人体接触的面积,既增加了稳定性,又避免了鼓腹对人体的压迫,在实用性与舒适度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大汶口文化的背壶多为红陶,一般素面不加修饰。这件彩陶背壶被发现于墓中,体积小巧,外观华丽,显然非实用器,可能是一件专门制作的明器。
壶的腹壁一面扁平,两侧各有一环耳,另一面中部有一竖鼻与扁平腹部的一面相对,3个附耳系绳之后便于背在肩后携带。背壶为细泥红陶,近口沿处绘有3个等距离的黑白彩同心圆,肩部有黑地白彩涡纹,底部绘有白色圆点,具有大汶口文化彩陶图案的特点。
第四组 聚落、城堡与战争
新石器时代的聚落一般由居址、墓地、手工业作坊等不同功能的区域组成,有些聚落还有壕沟围护。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出现了大型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的分化,并最终在剧烈的社会冲突中涌现出了众多的城堡,社会形态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石镞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
兵器
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出土
长11.8~14厘米
弓箭是原始人的狩猎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在江苏省邳县大墩子遗址的一座墓中,发现死者的腿骨有被射入的一枚石镞,可见那时弓箭的力量还是相当大的。钱山漾出土的石镞,形制规整,磨制锋利,中脊起棱,有翼带挺,是所见史前制作最精良的石镞之一,原始人为增加箭的杀伤力,还往往在箭头上涂抹毒药。
石矛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
兵器
广东省博罗县角洞出土
长者长23.3厘米
石矛后部捆绑长木柄,使用者或持矛柄刺杀敌人,或举矛柄投刺敌人。弓箭和矛是原始人最重要的武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