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后,为更好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博物馆在针对青少年开展教育活动时提出了“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的整体思路,在博物馆三层东侧,专门设立了约平方米的观众体验区,年初增设了“博物馆学生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获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经过4年多的努力,国家博物馆已初步建立了“历史与艺术的体验”公共教育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达到90余项,课程内容涉及美术、音乐、戏剧、科学4大门类。针对不同受众,将课程分为4种类别:
一是面向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系列课程。分为“漫步古代中国”“解密国博”“创意美术”“音乐启蒙”“教育戏剧”“特别活动”“小小讲解员”等7大体验项目。重在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年3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访华期间,美国西德维尔友谊学校师生一行人来到国家博物馆参加了“漫步国博”的教育体验主题活动。体验过程中,讲解员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重点讲述了稻纹陶钵、人面鱼纹彩陶盆、刻画符号陶尊等文物,引导学生们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原始艺术的发展过程。展览参观结束后,师生们来到教育体验区,通过PPT展示、观看视频,学生们在骨片上篆刻及瓦片上书写甲骨文等环节,感受到了历史悠久的汉字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二是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开发了“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学校老师与博物馆教育人员共同探讨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为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除了开发出了适合班级集体参与的系列课程外,国家博物馆教育人员还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师授课”教学模式。即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博物馆老师完成展厅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寻找、发现、探索为主,帮助学生认知感悟;学校老师完成课堂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总结、归纳、体验为主,帮助学生梳理规则。两段教学内容相互呼应,互为基础,相得益彰。课程推出后,北京市多个中小学校学生前来体验,参与人数逐年递增。年参加教育体验活动的观众达到3万余人次、批次;年上半年则已经接待学生批次、1.8万余人次,授课课时。年体验教育课程学生达18万人次,授课小时。课程不仅受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热烈好评,也被文化部、教育部推荐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示范工程。
三是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观众,开发了“文化博览”系列课程。这是国家博物馆教育人员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自主开发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旨在培养观众的艺术审美情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深邃与博大。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博物馆教育人员根据“复兴之路”展览,设计了“光荣的徽章”特别活动。年9月,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到国家博物馆,通过聆听英雄事迹,感受如火如荼的救国运动;通过PPT演示,区分抗战时期徽章的衔级,并与现代徽章进行对比;通过游戏环节,模拟演练,根据抽取的身份,排兵布阵。模拟战场战况焦灼,双方实力相当,互为平手。此次活动,让大朋友们重温了抗战时期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他们在体验中感受,获益良多。
四是配合北京市中小学生“四个一活动”,设计了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即:观看3D教学片《国脉》、听取有关“博物馆资源的有效使用”的讲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主题教学、结合教学座谈讨论分析收获。课程内容以学生所熟悉的语文、历史、地理、天文、生物、科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劳技、品德等学科为基础,从认知自然入手,有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规律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历史与艺术”的体验方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和艺术审美情趣,加深学生们对个体与群体、民族与国家、历史与艺术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脉络,具备一定艺术鉴赏能力和培养良好人文情怀。
综合实践课日均接待中小学生近千名,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约14万人次。实践课自举办以来,受到各中小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广泛好评。北京育才学校副校长何戈对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发给学生的学习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学习单上的几个小问题对教学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展厅学习,有的放矢,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们也普遍表示实践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在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教育课程,让观众们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展览内涵,获得完美的参观体验,同时也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希望经过不懈地努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公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