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国家博物馆的那些镇馆之宝,件件都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04458.html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侧,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国博基本陈列以中国通史为主。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年国博参观人数达万人次,成为全世界人气最旺、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年国家文物局将64件文物定为首批禁止出国文物,而国博有7件珍贵文物入选这一目录,它们是:

一、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新石器时代)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年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阎村,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红陶砂质地,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二、陶鹰鼎(新石器时代)

陶鹰鼎

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一座新石器时代成年女性墓葬,年的一天,当地一农民在犁地时,偶然发现,并把它做了鸡食盆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队在华县考古时寻访到了这件文物。陶鹰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三、后母戊鼎(商)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于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厘米,重达.84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后母戊鼎为当地老百姓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四、利簋(西周)

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

五、大盂鼎(西周)

大盂鼎

大盂鼎为西周炊器。年出土于陕西眉县,出土后便被贩卖至文物市场。它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年藏于上海博物馆,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5千克。铭文字,记载了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六、虢季子白盘(西周)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被誉为西周三大青铜重器之首(其余两个是毛公鼎,散氏盘),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盘内底部有铭文八行字,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几经动荡,此盘被名将刘铭传觅得,成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刘氏后人将盘重埋地下,远避他乡。解放后,刘肃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自此,虢季子白盘才得以重放异彩

七、凤冠(明)

凤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年明神宗万历帝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四顶凤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装饰的龙凤数量不同。它们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饰有大量的珍珠宝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jq/12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