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策展人接受采访,谈罗马尼亚珍宝展
黏土雕像“思想者”与“坐着的女人”(摄影柳叶氘)
年1月29日至5月8日,由罗马尼亚文化部、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罗马尼亚珍宝”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中方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青年策展人王志强博士(以下简称“王”)接受采访,深入谈及策展背后的故事,请看采访!
受访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青年策展人王志强博士(以下简称“王”)采访者:实习生张妤娇(以下简称“张”)
时间:年4月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罗马尼亚珍宝”展展厅
张:王老师您好,这次罗马尼亚与中国联合展览的契机是什么?促成这次展览的因素有哪些?
王:中、罗双方博物馆间的友好交流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年,为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与文化交流,受当时罗马尼亚政府的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罗马尼亚展出。这是两国博物馆的首次合作。而此次展览的主要的契机是年4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国内数家博物馆联合在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推出“华夏瑰宝展”文物大展,古拙华美的商周青铜器、闻名遐迩的秦兵马俑以及精美绝伦的明清宫廷珍宝,引起了巨大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盛况空前。展览期间,时任罗马尼亚文化部部长等官员参观了展览,对展览给予极高的评价,并提出要在北京推出一个全面展示罗马尼亚历史与文明展的愿望。自年10月起,两国文博机构开始积极筹划这一展览。经过两年多的前期筹备,展览终于在年1月28日开幕。习近平主席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罗马尼亚珍宝”展以件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建构起自史前时期至近代早期罗马尼亚历史演进与文明发展的宏大图景,让中国观众全面了解与认识罗马尼亚文明。
中罗博物馆双方在罗马尼亚商谈展览合作事宜
张:在与罗马尼亚方面商谈时有没有产生什么样的火花或者是令您记忆深刻的事情?
王:罗马尼亚官方特别重视这个展览,所以由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欧内斯特?奥博兰得?德尔诺维扬努先生亲自担纲总策划,先期的展览主题厘定与文物挑选皆由他亲自制定,负责本展览的罗方策展人卡蒂娅博士协助策划。按照欧内斯特馆长最初的设想,这次展览的参展文物数量多达余件。我们非常惊讶,因为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国际交流展所从未遇到过的情况。后来综合考虑到展厅空间、运输安全等问题,我们还是建议罗方大规模缩减展品数量。我们第二次拿到展品清单时,还是有多件,这对于我们来讲仍旧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当然,作为策展人,我深刻理解欧内斯特馆长想要通过本展览充分、全面展现罗马尼亚历史与文明的热切愿望。在布加勒斯特面商时,欧内斯特馆长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展品清单迟迟不能删减的原因。他说:“每一件展品都像自己亲生的孩子,舍不得从清单上删去,我真的是下不去手,只能靠双方策展人去动刀了。”欧内斯特馆长虽然以调侃的方式说出了这句话,但这让我的内心当时深受感动。按照国博以往的办展经验,在一个展厅陈列展品一般不超过余件,但是这与罗方的预期差距实在太大。再者,大规模删减展品将会严重削弱,甚至是隔断展览的内在思路,影响展览主题的呈现。于是我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考虑,觉得展品大约定在件左右比较合适,可以较好地呈现主题展览,并且一个展厅内也能够容纳。当然,这就需要改变国博以往“疏朗”的陈列方式,采用密集型的展示。这也算是一个尝试吧,年轻人总是需要创新精神的。(笑)
“罗马尼亚珍宝”展展柜一景
张:那么最终我们看到的件展品的方案是什么时候确定的呢?
王:双方在展品数量上一直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这将导致展览不能按照原定计划推进。这是很要命的问题。为了尽快厘定展品清单,罗方邀请我们前去现场挑选展品,所以在年4月份中方组成了一个代表团访问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首都)。会谈中我们再次提出展品数量不能超过件,欧内斯特馆长再次诚挚地表达了他们对此次展览的重视,出于对罗方热情的尊重,经过慎重的研究,我们认为展品数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浮动。在罗方的协助下,当时我们在现场查看了多件展品,那个时候数百件展品已经从各家博物馆集中过来,保存在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仓库里了。
在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挑选展品
张:这也体现出他们对这个展览的重视程度。
王:对,我们参观过这件展品之后觉得这些展品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欧内斯特馆长不舍得删减,所以最后是由我和罗方策展人卡蒂娅综合各种因素,最终将展品删减到件套。虽然数量还是很多,由于展厅空间不能变更,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在厘定展品清单的整个过程中,我也对这些精美的展品产生了感情,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的确要有如此数量的文物才能更好地展现一个宏大的主题。这也是历史类文物展的一个特点吧。
张: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什么?是以什么样的脉络串联起来的?
王:欧内斯特馆长原先的想法是通过这件展品,组成一个大型历史文物展,涵盖罗马尼亚史前时期一直到近代早期。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主要还是大规模删减展品,所选的展品不可能支持呈现这样长时间的历史与文明面貌。所以经由我和罗方策展人商定,我们将这件套展品围绕三个主题串联起来:罗马尼亚文明的诞生、罗马尼亚民族诞生的序曲和东西方交汇处的罗马尼亚文明。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文明发展脉络,避免了出现文物缺漏的尴尬。当然,我们明白,再多数量的文物在试图要建构历史面貌方面的努力都会显得比较苍白。此次件套文物,也仅仅是勾勒出罗马尼亚历史演进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某几个侧面而已。
“罗马尼亚珍宝”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厅入口处
张:这次展览的设计有什么特点?与以往策划的交流展有什么不同之处?
王:以往博物馆的国际交流展一般情况下主题由展品出借方制定,大纲也由出借方撰写,借展方主要负责陈列设计和施工制作,在展览内容方面能做的工作通常不是很多。这次展览的不同之处就是对方比较尊重中方策展人和设计师的想法,我们在对一些关于罗马尼亚历史的描述、展览的侧重点甚至核心点做出修改时,他们也会仔细考虑并能够欣然接受,这比很多以往接触到的合作方要相对开放一些。
张:或许之前的合作方是从保护自己的展品为出发点来思考?
王:可以这样理解。由于缺乏交流、互信,以及文化差异,之前在一些国际交流展实施的过程中,外方往往会对中方的策划、理念以及展览思路抱有怀疑,但是通过交流的深入,这种怀疑会渐渐消失。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一个原则:文化对等。也就是争取我们的话语权。当然,并不是说无限制地强势地要求对方如何,而是希望让展览能够有一个更好地符合中国语境的呈现。
“罗马尼亚珍宝”展布展工作照,右二为中方策展人王志强
张:从观众的角度来讲,这次展览想给观众呈现一个怎样的状态?
王:欧内斯特馆长原来策划这个大型历史文物展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将0多年里生活在罗马尼亚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所创造出的绚烂多彩的文化遗产介绍给中国乃至东亚观众,呈现出罗马尼亚历史发展的宏大图景,让中国观众能够通过这个窗口了解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增进两国人民间的情感交流。虽然我们经常讲,中、罗两国是传统的友好型国家,是老朋友。但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罗马尼亚是个陌生的国度,对他们的文物遗产就更加知之甚少。我想,当中国观众步入展厅,这些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将会给他们带来一次罗马尼亚区域历史文明的精神洗礼。
张:在展览宣传时,展品之一——黏土雕像“思想者”曾多次出现,这件展品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王:首先,这件展品是被公认的闻名世界的史前艺术品,尤其是在世界雕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意义,甚至有学者给予它“人类雕塑艺术开创者”的高度评价。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有一句话“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这件公元前五千多年的作品与这句话非常契合。再者,研究者认为,在罗马尼亚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雕塑家布朗库西的作品出现以前,这件作品被认为是罗马尼亚雕塑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欧内斯特馆长认为,它与旁边展示的“情侣”陶碗一起突出了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思想与爱”。另外,“思想者”也是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标志,足见罗马尼亚人对这件艺术品的喜爱。
展品点交时的忙里偷闲,人人都是“思想者”
张: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智慧,除此之外,作为策展人,您觉得这次展览最值得推荐欣赏的内容是什么?
王:对我而言,我觉得这次展览的文物都很精彩,应该在展厅里认真地看完每一件。当然,一定要推荐的话,我觉得有三个推荐的点:第一,新石器时代的罗马尼亚彩陶,无论是器形,抑或是装饰图案,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有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的背后暗含着怎样的逻辑与被时间所遮蔽掉的历史?这还需要更多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进一步探究。第二,在达契亚王国时期,罗马尼亚受到了希腊文化、塞西亚文化、凯尔特文化、东方游牧民族文化以及地中海文明的影响,文化遗产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近些年的考古发掘来看,达契亚人在当时金银器的加工技艺已经非常纯熟,达到了欧洲领先的水平。所以罗马尼亚金银器值得推荐。第三,公元年,罗马帝国最终征服达契亚王国。在罗马统治时期,罗马文化移植到罗马尼亚,大型的大理石神像、人像雕刻、墓碑等都是典型的罗马风格。值得一看,观众也可以与之前见到过的罗马大理石雕刻品做一比较。另外,中世纪至近代早期罗马尼亚宫廷的珍宝和贵族、神职人员的服饰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其时罗马尼亚境内服饰的制作水平与技艺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情侣”陶碗
张:您的介绍基本上囊括了一大部分的展品啊。
王:是啊,我说已经对他们有感情了嘛(大笑)。
张:展品中有一件精致的角杯,有的观众就联想到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的那件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两件文物的形制非常相似,它们是否有什么联系呢?
王:对,其实它们是同类东西,中国人根据希腊语音译为“来通”,但对于这类展品,其最早应该是由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创造的,后来传播到波斯世界、希腊世界,是一种祭祀时所使用的礼器。但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它是一件饮酒(水)器。前段时间文物出版社总葛承雍先生来参观展览时对展厅中的几件不同材质的来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他是研究中西交流史的大学者,所以我乘机还向他请教了他对来通的认识。作为饮酒(水)器时,如何使用?葛承雍先生有很大胆的推测与想象。我想,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可以从一件器物的器型演变、传播路径、不同的发现地的使用等来予以考量,将会揭示“物”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与意义。说到这,还得说一件展品:青通鍑。这是在罗马尼亚境内出土的一件器物,但考古学家认为其祖型是中国西北地区鍑(釜),后随北匈奴的西迁,经新疆北疆、里海、黑海北岸,传至欧洲腹地,并成为中国北方草原至欧洲多瑙河流域各族群日常生活和祭祀用器。20世纪以来,在中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出土了的大量十分相似的青铜鍑。可以这样讲,青铜鍑是古代一种“世界性”的器物,是亚欧大陆游牧民族文化同质性的重要代表,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复原游牧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探讨族群迁徙与文化传播诸问题。
古希腊式鎏金银角状杯
唐·镶金兽首玛瑙杯,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张:这次展览选择了三个时期作为切入点,是不是意味着今后双方的合作展览会以这样的方式延续?
王:不一定,罗马尼亚方面这次展览的核心思路是想将罗马尼亚的历史文明介绍给全世界,希望将本展览打造成一个展览品牌来宣传,并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这个展览是推向世界的第一步,接下来中国境内还会去四川博物院进行巡展。之后他们会推向欧洲各国博物馆。而我馆与罗马尼亚的合作应该也将延续,在本展览期间,罗马尼亚私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邀请,即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一个赴罗马尼亚的展览。国博可能会根据展览计划在适当的时候作出回应。从我个人角度来讲,还是希望能够早日能够促成这样一件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大事件”。
张:感谢王老师接受采访,对于这个展览又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期待未来会有更加精彩的展览。
王:不客气,也谢谢你牺牲午休时间认真听我闲聊。(笑)
看完了策展人王志强博士的介绍,不知道你有没有动力再去参观一次展览呢?
本展览已经免费开放,展至5月8日(最后一个参观日)。如果有什么问题想问策展人,也欢迎在留言中提出,说不定就能得到策展人的答复哦~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罗马尼亚珍宝
展期:/1/28-/5/8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7展厅
免费对公众展出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展览介绍。
(:李秀娜)
回复“目录”,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