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南方屈指可数的大型博物馆,创建于年,新馆建于年。
馆藏文物十二万余件,陈列面积平方米,其中藏有大量国宝级的精品。
下面总结一下其中最珍贵的十件镇馆之宝。
01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上海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是青铜转变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
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期所铸的青铜重器,高93.1厘米,重.5公斤,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大克鼎铭文共28行字,记载了周天子对贵族“克”的册命辞,字体圆润古拙,又不失劲健,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大克鼎原为收藏家潘祖荫收藏,年捐献给了国家,成为了上海博物馆中最重要的文物。02
西周《晋侯稣钟》
西周晋侯稣钟
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晋侯稣钟共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购回入藏,其余2件出土于晋侯墓地8号墓中。编钟分两组,每组8件,三种式样。钟非铸于同时,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16件钟上共刻有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晋侯稣因战功,多次受赏,因作此编钟。我院所藏两件编钟,一件有"年无疆,子子孙孙"7字,一件有"永宝兹钟"4字。铭文全部为錾刻,西周青铜器首见。所记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03
唐·孙位《高逸图》
《高逸图》局部唐朝末年画家孙位的《高逸图》描绘“竹林七贤”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这幅《高逸图》只是残卷,画面上只有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四位人物,而嵇康、向秀、阮咸三位人物的画面,在北宋时就已缺佚。
孙位,生卒年不详,一名遇,号会稽山人。晚唐画家。会稽(浙江绍兴)人。善画龙水、人物、松石、墨竹、龙水,兼长天王鬼神。唐广明元年()十二月初,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随僖宗入蜀,居成都,蜀中画山水人物,皆以孙位为师。名列蜀中画家第一,对四川地区绘画艺术影响颇大。现传世有《高逸图》卷。04
北宋·《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全名《淳化秘阁法帖》,是中国法书丛帖之祖。成书于北宋太宗淳化年间
所谓法帖,就是古代名书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三年(年),宋太宗拿出秘阁所藏晋唐历代名家法书,令翰林院侍书王著编成。上博收藏的《淳化阁帖》是数年前从美国人安思远手中用万美元低价购回的,其中第四、七、八卷号称为北宋祖刻本,是中国书贴中顶级的宝物。这件展品只展出过一次,而且似乎展的是仿制品。05
唐·怀素《苦笋贴》
唐代草书名家怀素的代表作,真迹。上书“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书法俊健,墨彩如新,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这件作品09年曾展出过。《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黄庭坚《山谷题跋》)。从《苦笋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
06
王献之《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行草代表作,
唐代摹写的善本,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
明末清初的书画鉴藏大家吴其贞称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这件作品09年曾展出过。
07
春秋·子仲姜盘
春秋子仲姜盘是春秋早期青铜器,出土于山西,秋子仲姜盘早年出土后就不幸流失国外。后被香港太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叶肇夫在澳门古玩店发现,于是叶肇夫以重金购得并收藏。年6月11日,叶肇夫将春秋子仲姜盘捐赠给国家。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春秋子仲姜盘高18厘米,口径45厘米,重12.4千克,盘内装饰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种水生生物,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每个圆雕动物均能原地作平面度的旋转。内壁铸有铭文六行三十二字。春秋子仲姜盘体现了春秋早期极高的制作工艺水平,是一件世所罕见的奇物。7年10月28日至8年4月30日,春秋子仲姜盘在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特别展览"来自上海博物馆的珍宝"中展出。08
唐·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上博收藏瓷器中的代表作。
此碗呈椭圆形,口部被压出了四个凹楞,形似海棠花,似乎是仿造波斯金银器所制,为海内孤品。碗内和底足上都有泥珠垫烧的痕迹,显然是采用大器套烧小器的叠烧法烧制而成的。
这是一件传世瓷器中造型独具一格的越窑青瓷碗。器形规整,丰满硕大,碗口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胎质细腻,釉色匀润,青中闪黄,润泽如玉。早在唐代,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烧造了许多专供帝王享用的贡瓷,此碗通体施青釉,釉色纯正,是唐代越窑青瓷巅峰之作。
09
唐·王羲之《上虞帖》
《上虞贴》是书圣王羲之的一通行草书手札,是唐代的摹本,
因为贴中有“今在上虞”四字得名,是王羲之中年以后的重要作品之一。
此贴自五代以来,历朝传承有序,文革期间险些被毁,年被人从垃圾中拣出,收入上博。
这件作品09年曾展出过。
10
清·雍正粉彩福寿橄榄瓶
粉彩是清朝康熙年间出现的一种釉上彩,在雍正时期到达顶峰。
在传世的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中,瓶类作品较为罕见。
瓶身上的蝠桃纹样,象征“寿”“福”,见于橄榄瓶就此一件,是传世孤品。
年,张永珍女士用万港元将其购回并捐献给上博,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第一高价。
更多精彩文章推荐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总书记这样说
?人民大会堂悬挂的56幅字画
?古画会唱歌《韩熙载夜宴图》
?乾隆皇帝的四件“金瓯永固”杯!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
?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是怎么来的?
?全国文物大battle,北京来了
?奢华至极故宫顶级国宝?不看不知道!
?纪录片《台北故宫》全12集
?他用李莲英豪宅加40套四合院,换来两件故宫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系列之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大馆藏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