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出绘本啦从山洞棚屋到四合院,带娃

?绘本君语?

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有家在,我们就能获取源源不绝的能量,在这个人世间闯荡。不过,你知道“家”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吗?你又知不知道,即使是我们的小家,也在创造着历史?

今天绘本君和大家一起跟着国家博物馆穿越回古代,看看家的历史。

转载自|笑脸童年(tongquchuban)

山洞里的家

坐标:远古时代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不会盖房子,为了遮风挡雨和躲避野兽,住在哪里好呢?

那时候,山洞就是人们的家,为了抵抗危险,家里很多人生活在一起。山洞里的家,真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这位老奶奶是一家之主。她对孩子说:“看,爸爸们要去打猎了。将来,你也会成为一个好猎人。”

不过,人们填饱肚子的食物主要还是靠妈妈采来的野果。为什么呢?因为野兽实在是太难打了,而且一些野兽还非常危险!大家需要集体出动,相互配合。即使这样,成功的几率也并不高。

看看爸爸们用的工具!太简陋了,靠这种工具真的能打到野兽吗?这些打磨好的石球,就是当时的“炮弹”。

搬出山洞,新生活!

坐标: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

几千年后,人们搬出了山洞,在适合耕种的地方搭建起简单的房屋,于是,有了新家。

河姆渡人在长江旁搭起了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能用来养小猪,很不错吧?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子叫干阑式建筑。几根木桩扎进泥泞的湿地里,把房子架了起来。

甲骨文“家”字,上面就是一个搭起来的小棚子,里边是一头小猪。这就是那时候人们认为的家。

爸爸妈妈也都有了新工作。妈妈不再采野果,而是在家做起了纺织。

爸爸呢,终于可以不用去和野兽搏斗了,他们力气大,种地就成了他们的工作。

黄河边的新家

坐标: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半坡

六千多年前,居住在北方的半坡人,也沿着黄河边,找到了一片又一片适合种粮食和捉鱼的地方,盖起了一座座房屋。他们的房子和河姆渡人的很不一样。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建造出来的房子是半地穴式的,一大半露出地面,一小半挖进地下,冬暖夏凉。盖房子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用木头搭起架子,把泥和草混在一起垒成墙。房子有的方,有的圆,屋顶铺一层干草,是真正的“茅草屋”。

搬进四合院!

坐标:三国时期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发明了瓦。瓦是泥土烧成的,防风防雨,让我们的家更坚固。于是,人们又住进了用瓦建造的房子里。汉代以后,瓦屋就很常见了。

这是三国时期一位将军的四合院。四合院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屋,中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庭院,像个“口”字。有时候,几个四合院连在一起,就像“日”或“目”字那样了。

四合院中,不同的房屋有着不同的功能。一些贵族的家里,还有门楼和角楼,有守卫看守,就更加安全了。

汉代以后,我们的家还在继续发展,直到今天,家的外貌也还在不停地变化着。然而,家,作为几千年来人类生活的地方,依旧不断上演着新生命的诞生、长大成人、离开家、组建新的家庭……那样相似又亲切。

古人们在自己的小家里过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生活,却不知道,自己正在悄悄地创造着了不起的历史,就像今天的我们。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今后的历史。

知道了这些的你,该怎样过今天的生活?

以上内容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家,我们从哪里来》

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编: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适读年龄:6岁+

这套书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央美院历时三年打造的原创中国历史绘本,从社会生活史入手,涵盖家庭、交通、饮食、大河、商贸等五大领域,以历史为纲领,以文物为实证,以朝代为线索,展现真实历史,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这套书从孩子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万件藏品中甄选70余件,将它们融入到画面中,让历史动起来;大量的手绘插图和互动活动,让历史不再枯燥沉闷,勾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有我们的历史,在文物里,在史料里,在博物馆里,也在这套书里……和孩子一起开启阅读,回顾过去,了解今天,展望明天。

-END-

推荐阅读

宝贝啊!生命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奇迹爱带着小平底锅很“奇怪”?请为另类孩子的天赋找一个妥帖的背包!孩子与猛犸象的10个“小约定”:看完忍俊不禁又受益良多

▼Usborne经典时间科普神书、最牛分级读物牛津树兰登……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让孩子在英语阅读中自然浸润吧!

侯力宁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好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jbjj/6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