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鞠勤,又名南山子衿,甘肃张掖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张掖市第四中学。年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出版有散文集《岁月的声音》以及儿童经典悦读系列读物《幽默笑话》卷。甘肃省作协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近年来,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以散文为主,散见于《甘肃日报》《北方作家》《中国教师报》《未来导报》《张掖日报》等报刊杂志。
焉支国博话裴矩
南山子衿
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凡稍稍有些史学知识的人们,都知道隋朝对张掖的经略、“互市”是可圈可点的事儿。可更为人称道的事,则是隋炀帝在焉支山下举行了一次家喻户晓的盛会,这次盛会就是今天“世博会”的先河。但这次“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有一个人物不能不说,这个人就是裴矩。
裴矩(公元——年),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他虽幼年丧父,但却因为出身于世族之家,青年时代即勤勉好学,留心时事,稍长即进入仕途。他一生历事北齐、北周、隋、唐四朝,还参加过窦建德领导的农民政权。然而最有意义的事迹,则是隋炀帝时期,他在丝绸之路上的活动,主持张掖“互市”,以及他为炀帝焉支山盛会所做的一切。
众所周知,隋王朝统一南北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之一就是阻止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包括张掖在内的河西地区,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有汉、突厥、吐谷浑等民众集聚。在隋炀帝即位之初,裴矩便被派往张掖负责监管隋朝与西域诸国的互市。他曾经向隋炀帝系统阐述了自己经略西域的策略,他认为以隋朝的国力,组织军队来西域攻城夺地是易如反掌的。但西域各国仰慕隋朝的声望,则碍于突厥和吐谷浑的阻挠,只能通过来中国的商人秘密表达和好臣服的心愿。所以可以派遣使者,对这些国家进行安抚,然后利用他们与突厥、吐谷浑对抗,这样不用依靠武力便可以实现“混一戎夏”的目的。
正是由于隋炀帝采纳了裴矩的建议,裴矩便利用前来张掖交易的西域诸国和阿拉伯诸国的使者和商人,了解了西域诸国的“国俗、山川、险易”,并且撰写《西域图记》三卷呈送隋炀帝。这本涵盖44个相关国家的图书,被进献给隋炀帝,这也成为了隋代经略西域的指南。
为了获得最高统治者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他特别强调“胡中多珍宝”,利用隋炀帝对域外奢侈品的渴求,加快向西开拓的步伐,否则这些奇珍异宝便会被吐谷浑霸占。为此,隋炀帝又命令裴矩不惜重金与西域来使及商人交好,从多方面为隋炀帝收复西域做准备。
大业五年(年)三月,隋炀帝开始了西巡。这次西巡中有两件事情值得记述:一是隋炀帝亲率40万大军西征,包围“车我真山”(今祁连山八宝河上游),重拳出击盘踞在此的吐谷浑10余万人马,最终因双方力量悬殊,吐谷浑投降归顺隋朝,这样至大业末年吐谷浑不为边患。二是六月抵达焉支山,隋炀帝在山丹燕支山下会见西域诸国君长。此时,高昌、伊吾等西域二十七国的国君及随从,已经佩带着金玉,穿着用美丽毛织物做成的服装,摆上香案,奏起音乐,尽情歌舞,迎接隋朝皇帝的大驾。
通过这次西巡打败了吐谷浑,使得丝绸之路“道路无壅”,彻底解决了丝绸之路上的威胁,丝绸贸易得以保障并得到发展,为唐代丝路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设置了西海、鄯善、河源、且末四郡,郡下又设有显武、济远、肃宁等县,开拓了疆域,使中国西部疆域达到青海一带;命令刘权镇守于此,组织戍田,开发了西部地区的经济;会见少数民族首领,展示了中国的盛威,也加强了民族融合,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友好往来的愿望。隋朝与西域交往及丝路贸易达到高潮,“隋氏之盛,极于此矣”。这次西巡,裴矩全程陪同,并且作了大量组织准备工作,保证了西巡成功进行,特别在张掖会见西域诸国君长活动中,裴矩的组织相当成功。
为了这次盛会的成功举行,在隋炀帝出发之前,替隋朝经略西域的裴矩便已经安排使者前往这些国家,用重利来换取他们入朝。同时安排张掖和武威两地的边民盛装参会,观礼的队伍连绵数十里不断,以显示中国的强盛。这次会见,展示了中国之富足,伊吾君长还将西域数千里之地献给炀帝。整个会见展现了友好的气氛,是中外交往史上的重要篇章。
这次盛会以隋炀帝“大悦”而告终,裴矩也因为组织得力,且经略西域多年成绩斐然而升官。不过在日后的史官笔下,这次外交盛会却成了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罪状。可惜裴矩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被短命的隋王朝充分利用,反倒是后来的唐朝统治者,一方面痛骂着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一方面却继续着裴矩经略西域的策略。而他的《西域图记》,由于标注了西域地区的交通流线,自然成为唐王朝向西开放的指南,以及隋唐乃至后世商旅、使团西行攻略。
在搭建在焉支山下,为隋炀帝西巡专门修造的“可移动的宫殿”内,西域的国君们被中原的奇珍异宝、美味佳肴以及文艺演出所震慑。之后,在裴矩的建议下,西巡第二年(年)的正月,隋炀帝下旨在洛阳又举办了一场规模更大的外交盛会,裴矩主持了在洛阳召开的西域诸蕃朝贡会。征集国内的奇技异艺,在洛阳的大街上进行巡演。同时沿街的商铺摆满酒食,邀请来朝的外国君臣吃喝,以至于“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相对于劳师远征,通过“展会外交”所展现的软实力来达到安抚四夷,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无疑更加划算。所以到了大业年中,“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显然裴矩是花小钱把事办大了。
史载“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招待宾客。在这次会见中诸蕃要求在丰都市进行交易,得到炀帝许可。这样洛阳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大都市,并影响带动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的发展,从而促进商业经济兴起。张掖、洛阳两次国际交易大会展示了中国繁荣昌盛,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及中国的对外影响,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个创举。
裴矩经营西域具有重大的影响,扩大了隋朝的疆域,展现了隋的国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恢复并发展了丝绸贸易,扩大了东西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总之,作为隋代经营西域事务的主管者、实践者,裴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裴矩在经营西域事务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如“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等展现了他的聪明智慧。他所经营的事务,不仅对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唐朝经营西域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使古代民族融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只不过在当时,主流观点并不认可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行为。《隋书》把裴矩列入了“好事”之臣的行列,认为他经略西域就是为了给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拍马屁。其中的《西域传》顺带还把隋朝经略西域与“秦戍武岭”、“汉事三边”一道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行为有违“哲王之制”,是“以四夷劳中国以无用害有用”的行为。
这种观点也一直持续到清代晚期,在“塞防与海防”的争论中,如果不是左宗棠的远见卓识和据理力争,广阔的西北地区或许早就已经不是中国的领土了。所以在今天,裴矩包括隋炀帝的一些做法,逐渐得到了学界的认可。甚至在许多历史研究者看来,如果不是因为隋代二世而亡,裴矩在开疆拓土方面的功绩是不会低于张骞、班超的。是他让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动荡的中国,重新确立了在西域地区的控制权,让中西文明交流的道路重新被打通。
裴矩作为隋、唐之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由于史书的错误定性,而为世人所忽视、看轻。隋朝经营西域这一重要事件因而也缺少研究,使人难免产生“清史之篇,亦蒙诟尘。千载以下,读史黯然”之感。作为一名历史人物,裴矩有他自身的局限性,但是裴矩在历史所做出的贡献不容抹杀。尤其是为当今“国博会”的雏形焉支盛会的成功举办,功不可没。作为我国古代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裴矩真可谓“交通中西,功比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