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国家博物馆馆藏玉器篇

“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贤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兴。”(康有为语)中国玉器制作的历史非常悠久。至迟在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玉这种美丽的石头。从此,他们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创造了独特的玉器艺术。

玉的硬度远高于一般岩石,加工费力耗时,只有拥有权威的人才能够支配大量人力为他们制作数量众多、精美贵重的玉器,因此,玉器也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标志。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名称:凤鸟佩

年代:商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尺寸:长13.8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

说明:装饰品

黄褐色,镂空雕刻。形状为侧首回身状,头似公鸡,头顶有齿脊状冠。圆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与尾连成弧线形。短翅长尾,尾翎分开两叉。爪卧胸下,背中间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圆孔,可佩带。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

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玉石器雕刻中,也使用阳线表现主题,其中一种做法是将纹样周围的地面剔除,通过减地使其成为浅浮雕,此玉凤翅上雕琢的羽翎纹即是采用这一技法。而对于冠、翅、尾翎部位的虚实处理则反映出商代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镂空、钻孔技术。整器雕琢精细,光泽闪烁,显示了出色的抛光技术。此外,这件玉凤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中玉凤的造型、雕琢工艺极为相似。

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

名称:鸟形佩

年代:商

尺寸:长7.8厘米、宽3厘米、厚0.2厘米

说明:此器为扁平片雕,呈伏卧状,头部有冠状饰,长角向上勾卷,喙部镂空,宽尾下垂。《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句,传说,商人的始祖母简狄吞食玄鸟之卵而生下商的祖先契,所以商人崇拜鸟,鸟形佩在商代玉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号墓出土

名称:玉鱼佩

年代:商

尺寸:长4.7厘米、宽2厘米、0.3厘米

说明:玉为青绿色,半透明。玉鱼呈扁平体,身弯曲呈弧形,两面纹饰相同。眼为圆形,口微张,鱼身背部、腹部分别用细密斜线刻出脊鳍和腹鳍,尾分为两叉,头部眼下方钻一圆孔,尾部钻有两透孔。

商代玉鱼多为直身鱼,弯身鱼少,体形有长有短,眼部多为圆形大眼。尾有的分叉,有的作成刻刀形。口部钻孔,可佩系。玉鱼在殷商出土的动物形玉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器玉质光润,刻工精细,造型优美,好似在水中游弋,形象生动,是商代晚期玉鱼中的代表作。

妇好是商第23王武丁的配偶,拥有较高军权,主持祭祀活动。其墓出土随葬器物近件,其中玉器达件。这些玉器除祭祀、仪仗用器外,主要是供玩赏的小型动物玉雕和装饰品,多为和田玉,也有少许岫岩玉和独山玉。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名称:弦纹琮

年代:商

尺寸:高9.3厘米、射径4.7厘米、内孔径4.3厘米

说明:此器方形柱体,中心呈圆筒状,方柱四角两侧面均阴刻粗细不同的纵向弦纹,圆筒上下两端阴刻多道平行弦纹。商周时期的琮,基本保留新石器以来内圆外方的传统形制,但数量较少,并多为单节琮,器表多光素无纹,装饰简化,与同时期图案繁缛、造型复杂的玉器种类形成鲜明的反差,表明此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和加工重点正在朝着新的趋势转变。墓主妇好是商第23王武丁的配偶,拥有较高军权,主持祭祀活动。其墓出土遗物余件,其中玉器达件。这些玉器除祭祀、仪仗用器外,主要是供玩赏的小型动物玉雕和装饰品,多为和田玉,也有少许岫岩玉和独山玉。玉雕显示了当时对玉料的选择、开料和琢磨技术已具相当水平,并进一步掌握了钻孔、细磨和抛光等工艺,是商代玉雕的代表。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名称:龙形玦

年代:商武丁时期

尺寸:直径5.9厘米、孔径2.3厘米、厚0.4厘米

说明:此器圆环形,中部为大圆孔,一侧有窄缺口,顶部有小圆孔用于穿缀。龙首尾相望,顶有角,张口露齿,臣字形眼,尾尖向外翻卷。身阴刻双线重环纹及云纹等图案,背部雕成齿脊状。妇好墓出土玉玦数件,基本属于蜷体玉龙的形式,承袭了新石器红山文化等早期玉龙的造型传统,但器身不如早期丰满,扁片状,纹饰多为线条勾勒的重环纹、雷纹和云纹等,龙角都贴伏在头部,一般不刻龙足,代表商代晚期玉龙的基本特征。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名称:玉鹅

年代:商武丁时期

尺寸:长8.5厘米、宽4.3厘米、厚0.6厘米

说明:玉为浅绿色,器表有光泽。鹅作站立状,圆形眼,嘴巴又长又扁。颈部向后弯曲呈弧形,胸部向前突出,头弯于胸前。短翅肥身,腿较粗,双足并拢,足上有一圆孔,足下部有榫,可作插嵌之用。颈部雕刻羽毛纹,身与翅膀饰勾云纹及翎纹。两面纹饰基本相同。

玉鹅为家禽类玉雕中精品,造型优美,纹饰精细,雕刻技法娴熟,形象生动,像是刚从水中出来伫立的一瞬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妇好墓出土三件玉鹅,均华美精致。妇好墓中还出土了一对玉鹤,形状与此玉鹅基本相同,只是长颈更加下弯,像刚从水中出来,正用嘴舔身上的羽毛,短翅微展,十分精美,是动物玉雕中的珍品。

商代动物玉雕开创了玉器雕刻的崭新篇章,赋予动物玉雕新的风貌,为后来动物玉雕起到了规范作用,成为玉雕中的一个传统种类。商代动物玉雕造型多样,形象生动,风格质朴豪放,善于捕捉动物的典型特征,如玉鹅的弯颈及扁嘴被突出和夸张,使动物形象的神态特征立刻被表现出来,这是商代动物玉雕最为成功的一面,极具艺术魅力。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名称:玉熊

年代:商武丁时期

尺寸:高3.4厘米、长2厘米、宽1.7厘米

说明:此器为圆雕,为熊抱膝蹲坐状。昂头,吻前伸,鼻微隆,双耳直立。以粗阴线雕琢出臀部和前后肢,并刻出足趾等。熊颈背部有两个上下对穿的小孔,臀下部也有圆孔,内有朱砂痕。动物形玉雕是商代装饰玉器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玉器的传统品类之一。玉雕通过展现动物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深刻的文化内涵。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名称:高冠凤鸟佩

年代:商武丁时期

尺寸:长9.9厘米、宽2.7厘米、厚0.3厘米

说明:此器两件,形式基本相同,双面雕,纹饰一致。凤站立状,头顶高冠,冠刻勾云纹,边缘出脊齿。凤尾分双叉,粗腿带爪。形式古拙,体型粗壮,尤其是尾羽与粗足的配合,与同墓出土的玉鴞造型十分相近,不过凤首的长羽冠又与普通的玉鸟不同,显然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凤为商人崇拜的神鸟,玉凤佩应是商王室贵族佩带之物,用以祈求神灵的护佑。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名称:高冠凤鸟佩

年代:商武丁时期

尺寸:长7、宽1.6、厚0.3厘米

说明:此器弧形,扁圆梭状,鱼身刻两排大块鳞纹至尾部,鳍以阴刻斜线表示。尾分双叉,尾端平齐,略向外撇。鱼形佩饰在商周时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玉器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有鱼化龙,龙变鱼等龙鱼互变的传说。周代大墓里存在以数十条玉鱼分布在棺椁之间及附近的摆放方式,表明人们对于此类佩饰的重视。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名称:人头像

年代:商武丁时期

尺寸:高5.8厘米(大像),高2.5厘米(小像)

说明:两头像均为圆雕,颈部有深圆孔,可插嵌固定。大像长颈,脑后扁平,头顶由半圈阴刻线纹表示头发,凸眉,高鼻,眼窝深陷,口微闭,圆饼形耳。小像方脸平顶,顶正中有深孔,阴刻一圈盖发。阔鼻,眉骨凸起,粗眉大眼,口微张。除人头像外,妇好墓还出土多个玉人形象,但为站立或跪坐造型,说明与这种用于插嵌的人头像用法存在差别。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名称:凤冠人像

年代:商武丁时期

尺寸:高12厘米、宽4.4厘米

说明:此器双面雕刻侧面人像,蹲踞状,昂首,头顶高耸边缘有脊齿的凤形羽冠。臣字大眼,长方形大耳,阔鼻,张口,颌略向前凸。手臂弯曲,握拳于胸前。足下有榫,有圆孔。周身饰勾云纹。《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玉人冠部形式与同墓出土的玉凤的装饰与造型完全相同,说明其已不是一般的玉人形象,应是人鸟合体的崇拜物。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名称:兽面纹刀

年代:商武丁时期

尺寸:长9.3厘米、宽4.4厘米

说明:此器刃部平直,双面磨制,背部有两孔。两面纹饰完全相同,以双阴线刻兽面纹,大鼻、臣字眼、双卷云耳,吻部位于刀背处,角抵于刃部。纹饰精美,刀身不见使用痕迹,显然属仪仗用器。除这种双孔刀外,同墓也见带柄玉刀,有的刀身上还带有类似钺、璋的脊齿,刻有龙形纹饰等。

周代从神治走向德治,玉器亦成为礼制和最高伦理的载体。璧、圭、琮、璜、璋谓之“五瑞”;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作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玉的纹理、色泽、声音、硬度、质感所表现出的莹泽、舒扬,坚而韧、温而润的自然属性还被象征君子应该具备的仁、义、智、勇、洁等美德,所以讲究人格修养使君子“于玉比德”、“无故玉不去身”,追求“佩玉之度”、“佩环之声”的和谐举止和华美声貌。佩玉纳入生前死后礼的行为规范。

名称:玉鸟

年代:西周

尺寸:长6.2、宽4厘米

说明:鸟首有冠状突起,沿颈部向后舒展,末端向上翻卷。尾分两支,长尾向后伸展末端翘起,短尾向前弯卷直抵下腹。圆眼、钩喙、宽尖翅、粗短足,形态古拙,立体感强。在喙、冠末和短尾羽三个弯卷处钻三个透孔,胸部转角处也有一个穿孔,这四个孔可以将鸟形饰加以固定。鸟身纹饰线条基本为比较单一的直线或曲线,但胸部则雕刻比较特殊的卷云纹。玉鸟形象简化,图案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具有一定共性,与殷墟出土的商晚期玉鸟形态也很接近,但图案更加生动流畅。

名称:琮

年代:西周

尺寸:宽5.3、高8.2厘米

说明:此器内圆外方,形状不甚规整,射孔内壁略呈拱形,外壁磨制不圆正,部分孔壁与方形外壁相重合,器表无装饰纹。良渚文化的琮上多有构图复杂的神人兽面形象,一节至多节不等。商代玉琮较为简练,妇好墓出土有弦纹和蝉纹琮。周代玉琮多为一节式,节较长,多光素无纹,少量饰有凤纹、兽面纹等雕刻纹样,但图案均较简化,显示出一种退化的装饰作风。

年章立凡先生捐捐赠

名称:云纹玉环

年代:西周

尺寸:径9.7、厚0.8厘米

说明:玉呈青白,微有红褐身沁斑。一面阴刻有云纹,另面边侧有阴刻云纹。尚有未刻完之处。此环从技法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琢玉及磨制过程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号墓出土

名称:龙形玉饰

年代:西周

尺寸:高4.2厘米宽3.7厘米厚0.3-0.2厘米

说明:玉为浅绿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泽。体扁平,呈“C”字形状。龙首雕刻宽大,头上饰一长角,头顶起尖脊,椭圆形眼,口部大张,上唇向上勾卷,长舌呈长条形向颈下勾卷。龙躯体卷成弯勾形,尾端平齐。龙的边缘随器形雕琢单阴线轮廓线,身躯中部刻双线勾云纹。

此器造型优美别致,特别是龙嘴部形状特殊。玉质光润亮泽,纹饰流畅。年山西省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一对西周玉龙形饰,与这两件玉龙形饰基本相似。西周玉龙形饰龙体首尾相对,只有一小缺口,接近于商代玉龙的卷曲形状。为椭圆形眼,上唇向上勾卷,长舌呈长方条形,向内侧勾卷。这种龙形饰是作为玉玦组佩中的饰件之一,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名称:龙纹玉牌饰

年代:春秋

尺寸:长4.1厘米宽3.1厘米厚0.15厘米

说明:青玉,薄片体。大至呈长方形,一面双勾阴线雕刻龙首纹,上、下两端刻齿脊,左、右两侧各钻有上、下对称的小透孔,用以缀饰。一面纹饰,一面光素。

此器为传世品,年由文物局拨交我馆。此器与年河南省淅川下寺墓中出土的玉牌相类。玉饰片很薄,一面还刻有纹饰,工艺精湛,这对开料等工艺有很高的要求,反映出春秋时期制玉工艺的高水平。此器与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出土的春秋玉牌饰的纹饰基本相同,尺寸大小也基本相同。

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名称:龙纹璜

年代:春秋

尺寸:长7.3厘米、宽2.3厘米、厚0.3厘米

说明:此器单面雕阴线刻双龙合体纹。双龙首分别位于器端,左上而右下,呈斜向对称、回首相向状。龙长吻、向后翘卷,大口长舌,舌下垂至器缘。方形眼,长眉。龙角有所不同,各钻一圆孔。龙身盘卷成S形,中部向左右各有一个凸起。

-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号墓出土

名称:龙纹璜

年代:春秋

尺寸:长2.5厘米宽2.2厘米厚0.2厘米

说明:玉为青黄色,体扁平,兽面上宽下窄,似倒梯形。顶端左右琢出齿脊,兽面上部雕刻双勾云纹,下端雕刻兽面纹,双眉很粗,一直通到鼻部,眉里阴刻细密的竖线短纹,双圆眼紧贴眉下和鼻旁。双阴线刻如意形鼻和胡须。兽面两侧中间各钻一细孔,用以缀饰。

兽面雕刻繁复精美,线条流畅,玉质光润,纹饰精美。玉兽面与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玉兽面造型及纹饰基本相同,而该器纹饰更为繁复,青灰色玉质,作倒梯形,头顶有双鸟纹角,左右两边有脊齿,兽面上部雕刻虺纹,下半部刻兽面纹,双眉较粗与鼻相连,刻阴线纹,椭圆形眼紧挨眉、鼻部,下有双框,如意形鼻,脸部刻有虺纹,头两侧及下部有透孔,可系缀。

西周时期,动物头面玉饰有牛面及兽面,均刻角、双眼和鼻,多为佩饰或嵌件,如宝鸡茹家庄1号墓出土有牛头面饰及兽面纹饰。

名称:齿边形龙纹饰

年代:春秋

尺寸:长9.4、宽2.8厘米

说明:此器双面雕,纹饰相同,用隐起方法雕琢四条变形虬龙,身体蜷曲,互相缠绕。沿龙身走向阴刻双道平行线,内填短斜线。玉饰的上、下两条长边均琢出齿脊,沿器身纵向穿一透孔,可以穿线佩带。齿边形器是春秋时期特有的一种装饰品,其齿脊特征不但在齿边形器上有所表现,在玉璜、玉璧等上都有应用,尤其在璜上表现最为普遍。

年河南省陕县上村岭出土

名称:玉龙纹玦

年代:春秋

尺寸:直径3.6厘米孔径1.1厘米厚0.3厘米

说明:青玉,体扁平。圆形,中间有圆孔,器有一缺口,缺口两侧各雕琢一龙首,纹饰为双首共身龙。龙首眼部为圆圈形,吻上卷,嘴微张,角后伏。龙身饰龙首纹等。

其中一件玉玦,背面有其它纹饰,似是从一块旧玉改制而成。可能原是其它形状的玉器,坏了,不忍丢弃,而改作它用。这说明春秋时期对玉十分珍视,损坏了的玉器不轻意丢弃。改制玉器在春秋时期极为普遍。

年河南省陕县上村岭出土

名称:玉勺

年代:春秋

尺寸:长5.3厘米勺径2.5厘米柄长3厘米

说明:玉为青绿色,有光泽。勺作圆形,内凹。勺壁上部较薄,勺壁下部较厚。勺外壁呈弧形,底部平齐。柄略有弯折,勺柄端有方形榫,榫两侧有对穿孔。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和安徽省含山凌家滩墓葬出土的玉勺,是目前所发现出土最早的玉勺。凌家滩出土玉勺,长16.5厘米,玉沁成灰白色,勺为椭圆形,长把,勺尾端有一圆孔,形制与今天的汤勺大致相同。

年河南省陕县上村岭出土

名称:菱格纹玉管

年代:春秋

尺寸:高4.8厘米上端管径2厘米下端管径1.6厘米

说明:器为鸡骨白色,不透明。此器上粗下细,器呈柱状体,中间收腰,微向内凹入。从上端到下端钻一通透到底的圆孔,上孔径为1厘米,下孔径为0.3厘米。器表用单阴线刻四组弦纹和长菱格纹。器型别致,纹饰整齐清晰。

玉管是串饰或组玉佩的饰件之一,玉饰件包括璜、环、玦、冲牙、珠、坠及管等。串饰出现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组玉佩出现在西周时期,象征身份地位,是礼仪用具兼佩饰。身份地位越高,佩饰越长,越复杂,玉璜上的纹饰越精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玉礼器的组玉佩发生了变化,朝装饰性和佩饰性的方向发展,在组玉佩的组合、造型和纹饰技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名称:双龙形佩

年代:战国

尺寸:长7.7、宽3.3、厚0.4厘米

说明:此器双面透雕,扁平璜形,由联体双龙和兽首纹组成。两端为龙首,回首相望,拱身联体。吻部与角分别向前后伸展,口部形成圆形镂空。兽首位于龙身拱起的空裆处,仰置,口抵龙腰,双角和頾须与龙身相连。此器作用相当于珩。

名称:双龙首珩

年代:战国

尺寸:长9.4、宽2.5厘米

说明:此器璜形,双面透雕。两端为龙头,口镂空,似卷云状,上颌有獠牙,下颚露成排牙齿,唇上各有一孔。龙身满布乳丁纹,排列规整,每三个乳丁由一条阴刻线相连,象征成片的鳞甲。璜下部镂雕花蕾纹,枝蔓向两边伸展至龙头下。珩顶正中有一孔。珩为组佩上部横向的玉,是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钻孔与镂空处应为悬挂功能而设。拱式造型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二或三孔利于保持组佩的均衡与对称,各部件密切相联构成完整的佩饰组合。

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名称:夔龙形佩

年代:战国

尺寸:高3.5、长10.9、厚0.6厘米

说明:龙作回首屈身状,双面雕刻,遍体以隐起手法雕饰勾云纹,立体感极强。龙身中部偏上钻一个透孔,颈部钻两透孔,可以穿缀,应为组佩的饰件之一。龙身以单卷或双卷云纹装饰,吻、颚、耳等器官及鳞甲等也依卷云形进行刻画,形式简约,颇具动感。

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名称:勾连云纹瑷

年代:战国

尺寸:直径6.5、内孔径4.2厘米

说明:此器扁薄圆环形,两面纹饰相同,局部残留朱砂痕迹。瑗的内外边缘分别有阴刻同心圆,两圆之间雕琢勾连云纹。云纹均匀细密,在瑗面上分三层排列。为组佩重要饰件之一。

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名称:谷纹环

年代:战国

尺寸:直径6.5厘米、孔径2.5厘米、厚0.5厘米

说明:环内外缘各有一周阴刻线,形成内外边廓。两线内雕琢谷纹,排列成行,错位相对。谷纹是谷物发芽的样子,也称蝌蚪纹、涡纹、卧蚕纹等,象征万物复苏和对丰收的盼望。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周礼?典瑞》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子”和“男”都是当时的爵位名称,表明贵族在一些重要礼仪场合经常手持谷纹玉器作为信物。

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名称:圭

年代:战国

尺寸:高14.8厘米、宽5.4厘米、厚0.4厘米

说明:此器呈尖首长方形,表面光润无纹饰。圭为重要的礼器,多为尖首状,也有平首或凸首造型,它不仅用于礼天地四方,也象征着身份等级,多用于祭祀和丧葬等活动。

年河南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

名称:骑兽人形佩

年代:战国

尺寸:高2.6、长1.8、宽0.9厘米;高2.6、长1.8、宽0.9厘米

说明:器圆雕,兽均作虎形。一件虎四足前伸,背部雕刻一童子,仰首,头顶梳偏髻发式,双手紧握兽耳,曲膝骑伏于兽背上。兽身中部有纵向圆透孔。另一件虎呈低眉伏首状,童子双腿屈膝,双手前伸执兽双角。从人头顶至兽腹底部纵贯一圆孔。远古文化中不乏人兽合体形象,应与当时的神话或宗教相关。良渚文化神徽形式的神人兽面纹,图案上方为戴羽冠人像,下方为兽面,有圆眼和獠牙大口,底部有爪等,象征着神人骑兽纵横穿梭的情形。骑兽人玉佩取材和构图原则与神人兽面纹相同,表现驭虎乘风的神异气氛。两佩同出土于墓道内接近墓室一端的乱土中,似乎成对设置作为墓道内的特殊陪葬器。

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名称:玉夔龙佩

年代:战国

尺寸:长2.8厘米宽1.2厘米厚0.5厘米

说明:玉为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双面雕刻,纹饰基本相同。夔龙为“S”形,下有足,行进状。低首,有耳,圆眼,上吻较长并向上翘起,嘴张成圆形。龙身向上拱起,长尾,尾部为叉形尾,一尾向上勾卷,另一尾向内部勾卷。身下有一足,向内弯卷。夔龙身和尾部琢刻阴线纹、斜方格纹和勾云纹等。此龙头顶到下颔处有一垂直透孔,单面钻成,可系佩。

在古代,人们认为玉是宝贵之物,以玉为祥瑞之器,故礼器、佩饰、信物等多以玉来制作。此器造型小巧,新颖别致,玉质光润,线条流畅。器型虽小,但是做工精细,纹饰极精。

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名称:玉镂雕龙纹佩

年代:战国

尺寸:长10.4厘米宽5.5厘米厚0.6厘米

说明:玉为碧绿色,体扁平。龙的躯体作卷曲状,龙首与尾向上勾卷,身躯向上弯拱。独角,扁圆眼,嘴微张,龙身中部较宽,近尾处分为二叉,一尾向龙背部弯曲,另一尾向下,在龙下腹部弯曲。龙首下颚、龙足、龙尾与龙身相连处,都雕刻成镂空状。通体雕刻单阴线卧蚕纹,龙身中腰处钻一孔,可供系佩。

龙形佩在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出现,到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造型也极为丰富,且形态不一。战国早期龙形佩多为回首曲身状,躯体呈“S”形,尾有细小阴刻线,圆头,圆眼,圆嘴。到战国中期以后,躯体大多呈双“S”形,眼为长梢眼,张口,上下齿似咬紧,下颔象斧形,躯体弯转曲折也非常自然,身多饰涡纹、谷纹或卧蚕纹。

往期精彩回顾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创大师:中国古玉设计镶嵌第一品牌

古玉镶嵌、文创设计、数字文物、非遗传承

文创大师客服:(全国热线)

古玉界公众平台汇集了全国古玉界精英和玩家,以传播古玉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己任。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和古玉镶嵌设计,可以长按下面的指纹部位,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啊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jbjj/5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