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四,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国宝

龙纹璜春秋

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长7.3厘米、宽2.3厘米、厚0.3厘米。此器单面雕阴线刻双龙合体纹。双龙首分别位于器端,左上而右下,呈斜向对称、回首相向状。龙长吻、向后翘卷,大口长舌,舌下垂至器缘。方形眼,长眉。龙角有所不同,各钻一圆孔。龙身盘卷成S形,中部向左右各有一个凸起。

龙纹玉玦春秋(前-前年)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直径3.7厘米、孔径1.2厘米、厚0.4厘米

组玉佩战国早期(前-前年)

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号墓出土。大玛瑙环直径5.5厘米、小玛瑙环直径3厘米、玉环直径3.6厘米、夔龙长7.1厘米。

双龙形佩战国

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长7.7、宽3.3、厚0.4厘米。此器双面透雕,扁平璜形,由联体双龙和兽首纹组成。两端为龙首,回首相望,拱身联体。吻部与角分别向前后伸展,口部形成圆形镂空。兽首位于龙身拱起的空裆处,仰置,口抵龙腰,双角和頾须与龙身相连。此器作用相当于珩。

双龙首珩战国

长9.4、宽2.5厘米。此器璜形,双面透雕。两端为龙头,口镂空,似卷云状,上颌有獠牙,下颚露成排牙齿,唇上各有一孔。龙身满布乳丁纹,排列规整,每三个乳丁由一条阴刻线相连,象征成片的鳞甲。璜下部镂雕花蕾纹,枝蔓向两边伸展至龙头下。珩顶正中有一孔。珩为组佩上部横向的玉,是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钻孔与镂空处应为悬挂功能而设。拱式造型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二或三孔利于保持组佩的均衡与对称,各部件密切相联构成完整的佩饰组合。

夔龙形佩战国

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高3.5、长10.9、厚0.6厘米。龙作回首屈身状,双面雕刻,遍体以隐起手法雕饰勾云纹,立体感极强。龙身中部偏上钻一个透孔,颈部钻两透孔,可以穿缀,应为组佩的饰件之一。龙身以单卷或双卷云纹装饰,吻、颚、耳等器官及鳞甲等也依卷云形进行刻画,形式简约,颇具动感。

玛瑙瑗战国

直径6厘米。此器环形,纹理鲜亮,加工规整,磨制光润。瑗面呈斜削状,边缘扁薄,近孔处较厚,环体内、外边缘部分均以倒棱方式进行磨制。

玛瑙瑗战国

直径9.5厘米。此器环形,纹理鲜亮,加工规整,磨制光润。瑗面呈斜削状,边缘扁薄,近孔处较厚,环体内、外边缘部分均以倒棱方式进行磨制。

绞丝纹瑗战国

直径7.5、孔径5.8、厚0.8厘米。此器圆环形,断面呈椭圆形。两面纹饰相同,均以斜阴线琢刻相互不交叉的粗线绞丝纹。绞丝纹又称绳纹、扭丝纹等,因其纹线阴阳相间,形如扭曲的束丝而得名。最早的绞丝纹玉器实物见于良渚文化玉镯,镯内侧光直无纹,外围呈半圆,雕琢绳纹,属于半绞丝纹的形式。春秋战国时期是绳纹玉的鼎盛时期,均为贵族使用,绳纹较细密,呈度斜向绞圈,是真正的绞丝纹玉器。

勾连云纹瑗战国

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直径6.5、内孔径4.2厘米。此器扁薄圆环形,两面纹饰相同,局部残留朱砂痕迹。瑗的内外边缘分别有阴刻同心圆,两圆之间雕琢勾连云纹。云纹均匀细密,在瑗面上分三层排列。为组佩重要饰件之一。

串饰战国

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长20厘米。此器由大小不同的玛瑙珠、琉璃珠、玉珠、绿松石管、玉管及蚕形和蝉形玉饰穿缀而成,为墓主佩带之物。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墓地内出土多件串饰,其特点是讲究不同组件之间的排列次序和不同材质之间的搭配与组合,突出色彩方面的对比,个体虽小巧,但与组玉佩一样都能达到彰显身份的目的。

龙首纹璜战国

年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祀坑出土。长9.6、宽2.1、厚0.4厘米。此器双面对称雕刻。两端为龙首,龙头有楔形角,扁圆形眼。吻前突并向上卷曲,下颌低垂,舌内卷。龙首及玉璜周边以阴线纹刻出轮廓线,器身雕刻密集的谷纹。顶部正中钻一小孔,可供系佩。

卧蚕纹璜战国

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长13,宽3.2厘米。此器呈扇面形,周边有对称的脊齿,一般于中部和两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钻一个小孔,供系佩。边缘刻阴线轮廓,内饰卧蚕纹。卧蚕纹因器形略有差异,有的是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也有用粗阴线勾勒反衬出蚕纹形象的。这些手法的应用,表明战国时期璜形器及其图案装饰的制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圭战国

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高14.8厘米、宽5.4厘米、厚0.4厘米。此器呈尖首长方形,表面光润无纹饰。圭为重要的礼器,多为尖首状,也有平首或凸首造型,它不仅用于礼天地四方,也象征着身份等级,多用于祭祀和丧葬等活动。

骑兽人形佩战国

年河南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高2.6、长1.8、宽0.9厘米;高2.6、长1.8、宽0.9厘米;器圆雕,兽均作虎形。一件虎四足前伸,背部雕刻一童子,仰首,头顶梳偏髻发式,双手紧握兽耳,曲膝骑伏于兽背上。兽身中部有纵向圆透孔。另一件虎呈低眉伏首状,童子双腿屈膝,双手前伸执兽双角。从人头顶至兽腹底部纵贯一圆孔。远古文化中不乏人兽合体形象,应与当时的神话或宗教相关。良渚文化神徽形式的神人兽面纹,图案上方为戴羽冠人像,下方为兽面,有圆眼和獠牙大口,底部有爪等,象征着神人骑兽纵横穿梭的情形。骑兽人玉佩取材和构图原则与神人兽面纹相同,表现驭虎乘风的神异气氛。两佩同出土于墓道内接近墓室一端的乱土中,似乎成对设置作为墓道内的特殊陪葬器。

螭食人纹佩。战国

长6.2、宽3.8、厚0.4厘米。器片状,镂雕,两面纹饰相同,器表残存朱砂痕迹。中部雕刻一只蟠成圆环形的螭,背脊正中有宽带纹,内填饰阴线纹。螭拦腰咬住一裸人,并一爪抓臂,一爪抓腿,似乎正在将人吞噬。在螭的左右,分别镂雕一个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有类似的虎食人形象,被食之人与本器相同,神态安祥,毫无惊惧和挣扎之状,应该与当时的宗教神话有关。

玉透雕双夔龙纹佩

战国中期(前-前年)。佩饰。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长8.9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玉质白色泛黄,有褐色沁斑,半透明。主体由双龙和牛首组成。龙体弯曲阴线雕刻网纹及卷云纹为鳞,呈回首状,头有尖角,上吻长于下吻并上卷,身下一足前伸握拳,肢体明显。两龙中央是一牛首。

玉夔龙战国

年河南洛阳出土。长2.8厘米。玉质白色,略带褐色斑点。龙体为扁形,头长独角,圆眼,张口,口朝下,长吻较长并上翘;兽身拱起,尾尖上扬微卷,足前伸,似前进状。

云纹龙形玉佩战国佩饰

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长10厘米,宽5.3厘米。碧玉,半透明。龙有独角,上吻长于下吻;身下两足,前肢似由鳍演化而来,足以浅雕线条分趾,后足似鳍较小,肢足不分;尾分叉。龙体饰勾连云纹代表鳞,呈回首弓身状,这种造型是战国中期玉龙的常见姿态。

龙形玉璜战国佩饰

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大墓出土。长9.4厘米,宽2.1厘米。玉质呈黄绿色,间有白斑。璜体扁平,呈弧形,饰有谷粒纹,两端雕琢成龙首。这种形制的龙又被称为并逢龙。

云兽纹青玉璜

战国魏(前-前年)。佩饰品。-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坑出土。长20.5厘米,宽4.8厘米。这件玉璜由七块和阗青白玉和两个鎏金青铜兽首衔接而成,中间五块玉以铜片穿连,青铜片从五块玉中穿出后,左右两端各装饰鎏金青铜兽首,两只兽首分别衔着透雕的椭圆形玉,青铜片与玉衔接吻合严密,至今毫无松动。这件玉璜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尤其用若干节玉片配合金属衔接,制作难度极大,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璜是一种圆弧形玉器,目前所知最早的璜出土于浙江余姚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除用作日常佩饰外,璜具有重要的礼仪功用。《周礼》就将玉璜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称为“礼天地四方”的礼器。春秋战国时期,玉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礼记·玉藻》云:“君子于玉比德焉。”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在考古发掘的墓葬中,玉璜多发现于人的胸腹部,往往是一组玉佩中的主要佩件。

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

战国魏(前-前年)。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长18.7厘米、宽4.9厘米。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匀嵌入三块白玉玦,玦面刻有卧蚕纹。前、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个琉璃珠。玉玦色呈青白色,刻纹较为精细。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年至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固围村一带进行过三次发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战国时代的大墓及其附属的车马坑,此件制作精美的带钩就出于固围村5号墓中。当时的发掘者认为此墓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墓葬,长期以来学术界也持此观点。近年有学者提出疑问,指出此处墓地很可能是赵国墓地。

卧蚕纹璜战国

米面年河南洛阳小屯村出土。长8.3、宽1.9、厚0.4厘米。此器呈扇面形,周边有对称的脊齿,一般于中部和两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钻一个小孔,供系佩。边缘刻阴线轮廓,内饰卧蚕纹。卧蚕纹因器形略有差异,有的是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也有用粗阴线勾勒反衬出蚕纹形象的。这些手法的应用,表明战国时期璜形器及其图案装饰的制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卧蚕纹璜战国

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长10.3-10.6、宽2.8-2.9、厚0.3-0.4厘米。此器呈扇面形,周边有对称的脊齿,一般于中部和两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钻一个小孔,供系佩。边缘刻阴线轮廓,内饰卧蚕纹。卧蚕纹因器形略有差异,有的是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也有用粗阴线勾勒反衬出蚕纹形象的。这些手法的应用,表明战国时期璜形器及其图案装饰的制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谷纹环战国

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直径6.5厘米、孔径2.5厘米、厚0.5厘米环内外缘各有一周阴刻线,形成内外边廓。两线内雕琢谷纹,排列成行,错位相对。谷纹是谷物发芽的样子,也称蝌蚪纹、涡纹、卧蚕纹等,象征万物复苏和对丰收的盼望。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周礼·典瑞》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子”和“男”都是当时的爵位名称,表明贵族在一些重要礼仪场合经常手持谷纹玉器作为信物。

青玉钩云纹环

战国径14厘米。年叶叔重先生捐赠局部有沁斑,环身阴刻勾连云纹,一面并有当时开料的痕迹。环在古代可能是一种佩带的饰物。

青玉柿蒂纹剑首

战国径5.5、厚0.2厘米。年章立凡先生捐赠。玉质苍润,有褐色沁斑,内心扁圆,正面外缘饰阴线弦纹一圈,中间有五瓣花纹。弦纹与花瓣纹之间满饰勾连云纹。背面呈弧凸,中有一孔以纳剑柄。周饰云纹,云纹间夹有斜方格纹。由此说明剑首自春秋晚期出现至南北朝一直沿用,其中战国至西汉尤为盛行。以后逐渐减少。玉剑首为玉具剑的一部分。

玉凤鸟佩

战国中期(前-前年)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二号墓出土长7.6厘米、宽3.4厘米、厚0.4厘米

玉璜战国曾佩饰品

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长10.3厘米、厚0.3厘米这两件玉璜为青白色,窄长微弧,中间和两端各有一个对钻小穿孔,两面刻谷纹。该墓除出土几多大型青铜器、竹木器外,还出土玉、石、水晶、玻璃、紫晶等饰物件,且多出于墓主内棺,说明大部分为墓主生前所用。古代传说以玉随葬能使人的尸体不朽,这是该墓出土很多玉器的原因之一。

“君之信玺”玉印

战国(前-前年)。高2.1厘米、边长2.5厘米、边宽2.5厘米,重20克。

“公孙榖印”玉印。秦(前-前年)

白玉钗汉头饰

长13厘米、宽1.8厘米。钗是一种妇女最常见的头饰,用以插定发髻,因其分作两股,形似叉,以金玉制成,故名钗。此钗钗首方折,钗股圆润,白玉素面,造型质朴无华。

珠饰汉西汉装饰品

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西丰县西岔沟墓葬出土的大量玛瑙、碧色玉石、绿色石、白色石、各色玻璃质的管状珠、圆形珠、瓜棱形珠、扁方、长方形或菱形的石佩,构成了当时所称东胡部族所特有的装饰风格。

金缕玉衣(金缕玉柙)

汉西汉。殓服。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长厘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一些贵族死后常穿上一种形似甲胄的王制殓服,这种玉衣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编缀玉衣的缕线质料的等级规定不明。已发现的西汉玉衣既有金缕、银缕或铜缕,还可以用丝缕。东汉玉衣使用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贵人及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曹魏黄初三年(公元年)玉衣被禁用。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片,金丝克,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盗掘中被火烧过,这件玉衣是受过焚烧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泽却更为缤纷。此玉柙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共用玉片片,金丝约克,系分片连缀而成。玉柙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玉柙,又称玉衣、玉匣,系全部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间用金丝、银丝、铜丝或丝缕编缀。由于编缀玉片的质料不同,所以将它们分别称为金缕玉柙、银缕玉柙、铜缕玉柙和丝缕玉柙,其中丝缕玉柙迄今仅出土于广东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中。西汉时期,玉柙初行,还没有根据死者生前地位的高低,确定严格的等级。东汉时期,玉柙明确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根据这项制度,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柙,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柙,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柙。

龙纹玉璧

汉西汉(前-8年)。直径26.3厘米。先秦时,壁、琮、璋、璜等物被称为祭玉和瑞玉,用于祭祖和朝觐等礼仪。到汉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渐趋衰落。不过璧在燎(烧柴祭天)和沉(沉壁祭川)这样的大祭祀中仍被使用,用于随葬的也不少,有的放在死者的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中间,还有的镶嵌在棺外作为装饰。这件碧玉谷纹壁,谷纹细若“粟文”,由排列有序的同形颗粒组成,外缘饰以一圈图案化的夔龙纹,质地坚硬,晶莹悦目,代表了汉代石器工艺的水平。

“淮阳王玺”玉印

汉(前-8年)高1.6厘米、边长2.2厘米、边宽2.2厘米,重20克。

文章、图片均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鐧介鐥呯棁鐘?
澶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jbjj/5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