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珍贵文物为核心,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陈列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部分。此系列主要为个人整理中国国家博物馆老师讲解过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展品,个别展品记忆可能不太准确,还望指正~老师指出上期青白瓷中铁的阐述不准确,现更正为:氧化铁中铁是三价,四氧化三铁中铁是两个三价和一个二价,氧化亚铁中铁为三价。1、彩绘贴金武官俑。这两件陶俑均出自郑仁泰墓,其历经一千三百余年,贴金和彩绘依旧光鲜艳丽,十分难能可贵。在昭陵中,共发现座陪葬陵,郑仁泰墓就是其中之一。太宗时期,给予功臣以陪葬昭陵的待遇,郑仁泰去世时仅官居四品,但仍得以陪葬昭陵,是因为其在玄武门之变是首先冲出去的九个人之一,中立有大功,因而得以陪葬昭陵。这两件俑虽然服饰不同,但都是武官俑。左侧为铠甲俑,右侧是武将上朝时的朝服俑。古时,历朝历代武将莫说不能带武器上朝,甚至铠甲都不能穿,否则直接拉出去杀掉。所以说很多很多很多古装电视剧里,不管哪个朝代,上朝一侧文官一侧穿着铠甲的武将的场景都是很扯淡的。2、乐伎俑。唐代乐队有两种,按照演奏姿势分为站部伎和坐部伎,这组陶俑乃坐部伎俑。前排俑从左到右手执乐器分别为排箫、琵琶、竖箜篌;后排俑手执乐器从左到右分别为排版、横笛、笙。这组乐器中既有本民族乐器又有外来乐器,一般来说,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的乐器认为是本民族乐器,两汉开通丝绸之路后引进的为外来乐器,那么如何区分呢?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反复强调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意”的特点,即古汉语中,大多数状况为一个元音表一个意,尤其两汉以前,多为单音节词,这在分辨本土和外来乐器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图中有些乐器虽然也是双字,但前字对后字起到的是限定和修饰作用,如排箫,主语为箫,排形容乐器形状特点。而琵琶、箜篌这类外来乐器没有相互限定或修饰关系。3、筹筒、筹。此筹和筹筒为复制品,出土于江苏武进,原件藏于南京博物院。此物原材质为鎏金银器,鎏金脱落,银氧化发黑。“觥筹交错”中的筹,就是下图这类物品,用作行酒令使用。图中六根筹上各有《论语》中的一句话,使用时将筹置于筹筒内,抽出一根,接出筹上《论语》内容下一句即可。(没读过书的喝到死……_(:зゝ∠)_)(只有第一次去用手机拍过,感觉雾蒙蒙的……可能当时镜头脏了)4、女子马球俑。马球,一般认为源自于波斯(伊朗)。唐代马球运动盛行,下图中女俑右手应有一根球杆,但球杆木质腐朽已佚。图中五名女子所骑之马均头小、体健、尾短,四肢健壮,为西域马,与我国原有马匹种类外观大不相同,下图一的马与下图二东汉时期彩绘石骑马人的马可见明显差异。我国主要有两种马,北方多为蒙古马,南方多为滇马,这两种马耐力与负重能力强,但爆发力弱,突起能力差,这在骑兵对阵时极为不利。汉武帝时期,两打大宛,目的就是获得大宛马,为改良中原马匹。唐代大量引进西域马,据文献记载,唐太宗时期御马厩养53万匹马,唐玄宗时期御马厩中超过40万匹马,均为西域马。5、黑釉三彩马。此马马鬃、四蹄与尾巴为白色,其余通体黑色,马背上有绿色马鞍,鞍下垫有黄色毡垫。这匹马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其通体黑釉。黑釉成色要求高,如此大体积纯黑的三彩马早期我国只发现了此一匹,近年,洛阳附近又出土了一件黑釉三彩马,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珍宝馆。黑釉成色剂是铁,但不同于上期所说青白瓷中富氧情况下产生三氧二化铁,窑内缺氧情况下,铁氧化产生四氧化三铁,继续缺氧,则产生氧化亚铁。在这三种氧化物中,只有三氧化二铁是绿色的,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均为黑色,所以黑釉需要在缺氧情况下才能烧制出来。富氧与缺氧的判别标准是空气中氧离子游离浓度,只有氧离子游离浓度在1%以下才为缺氧。烧制黑釉的主要难度有两点,其一是氧离子浓度,古代没有可以判别窑内氧浓度的器械,所以烧制黑釉只能凭借工匠烧制经验;其二是挂釉的厚度,釉水即石灰水,也就是碳酸钙水质,这种液体烧制出来本身无色无味,成色只能靠各种金属。当时上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将陶胚浸泡在釉水里,其二是浇淋陶胚,但这两种上釉方法都无法测量挂釉的厚度,而如果要形成黑釉,则要求釉厚度超过1.5mm,所以也只能依靠工匠经验。一件器物的烧制完全依靠工匠经验,成品率相对会非常低,成品与存世数量极少,因而此马极为珍贵。此马与之前的马球俑中的马外貌相同,同为西域马。自西汉起,我国就开始大量引进马种,但至今我国马术运动依旧发展相对缓慢。在前不久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仅有华天一人代表我国参加马术比赛,并为我国争得第八名的历史最好成绩。生物学家对此提出了一个可能:之所以中国进行了千余年马匹改良都没成功,有可能是因为西域马为凉性马,主食为苜蓿,苜蓿产于高寒地区,而我国适合种植苜蓿的地方较少,产量不足,所以只能给引进的西域马吃我国产的麦子之类作物,几代下来,凉性马又变回热性马,导致了马种改良一直未能成功。虽然现在苜蓿已经可以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也在普通的宠物商店就能买到(主要用于喂幼兔),但我国现在却拿不到优秀的马种,也就导致了马术运动一直受制于人。6、唐代地面木结构建筑。说到这里我一定要插一句题外话:别拿坊间听来的传闻野史以及个人望文生义的理解跟专业讲解老师抬杠!人家胸卡上写的是志愿没错,但志愿不等于业余。赶上懒得搭理你的讲解老师算运气好,赶上较真儿的讲解老师就真是被花式打脸。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声称只能在日本奈良才能看到现仅存的唐代地面木结构建筑——招提寺。招提寺采用重檐庑殿顶,在中国古代,此类屋顶形制多用于皇宫主殿、重要佛殿。由于中国战火多,木结构建筑极易损毁,所以存世极少。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一定会有留存下来的唐代地面木结构建筑。梁思成先生某次观看临摹的敦煌壁画时,一幅唐窟壁画临摹吸引了他的注意。摹本上有一山,名清凉山(今五台山),山上绘有一座寺,梁先生认为,五台山乃是山区,遭受战火的概率较小,于是于年,携夫人林徽因女士前往五台山寻找唐代地面木结构建筑。有一天,他们二人来到了佛光寺,首先见到了一座经幢,经幢上有发愿文“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而大中是唐宣宗李忱的年号,所以说佛光寺经幢为唐代,但是不能由于一件经幢就判定佛光寺大殿也是唐代地面木结构建筑。梁林二人寻找多天,最终林徽因在大殿梁柱交界处发现墨迹,经过二人仔细清理,发现文字内容乃“弟子宁公遇”,与院中经幢相对应。因此,断定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年),佛光寺大殿也是中国近代发现的第一座唐代地面木结构建筑。年,新中国进行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五台山佛光寺不远处发现了南禅寺大殿。经考证,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年),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建造年代最早的唐代地面木结构建筑。目前,我国经考证的唐代地面木结构建筑共有四处,另外第三处为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建于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年);第四处在太行山西麓,建于公元年,即唐王朝灭亡的那年。(↑日本奈良招提寺图片来自网络)7、糕点、饺子下图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代食物原件,由于吐鲁番地区高温干旱的气候,导致了食物被埋藏后迅速脱水风干,得以保存至今。END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医院北京那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