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博·国宝的故事(二)——远古时代
相比于远古时期内容简单、缺少情节的历史,大部分人更喜欢故事化的,充满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文明时代的历史。然而走进国博系列的正文第一期,小编将首先带大家回到远古时期,回到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见证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存的过去。
--------------------分割线---------------------
关于中国的人种起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万年前,非洲的古猿演变成为直立人,他们在万年前走出非洲,走到亚洲的这一支分化为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而北京猿人则进化成为现在的中国人。
当然随着考古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这个结论正逐渐被推翻,但中国人类的起源地究竟在何处,至今还未有确切的说法。
人类的进化历程为: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包括距今万年的元谋人、距今万年至75万年的蓝田人、距今万年至80万年的郧县人、距今70万至25万年的北京人、距今28万年的金牛山人、距今13.5万至12.95万年的马坝人、距今7万年的柳江人、距今一万余年的山顶洞人等。国家博物馆展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金牛山人、马坝人以及柳江人的头骨。
(金牛山人头骨复制品)
(马坝人头骨复制品)
(柳江人头骨复制品)
(蓝田人头骨与郧县人头骨复制品)
(北京人头盖骨复制品)
从这些头骨的形状演变我们也可以看出远古时期人类脑容量的变化,从最初的大约到毫升逐渐进化为现代人的毫升左右,人类社会也逐渐从蒙昧无知走向繁荣昌盛。
旧石器时期正处于全球的第四纪大冰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地区迁移,我们的祖先面临着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同时他们也要与生活在这片陆地上的猛兽们进行生存的斗争。
(剑齿虎画像)
(剑齿虎头骨及上犬齿复制品)
(肿骨鹿画像)
(肿骨鹿下颌骨与葛氏斑鹿鹿头、鹿角及下颌骨)
使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期的标志,旧石器时期的人类已经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来进行捕鱼、狩猎、编织等,同时,火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
(用于刮削与雕刻的石片等)
(狩猎用的失球、石片)
(用于缝制的骨针)
(证明火的使用的灰烬)
人类通过集体协作,在寒冷的冰河期中存活下来。在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得到提高,开始制作更精巧的工具,并开始制作陶器,使用金属等,进入金石并用的新石器时代。
金属的使用、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礼仪中心的出现、贫富的分化、人牲人殉的发端,是判断文明产生的基本因素。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可划分为六个文化区:燕辽文化区、山东文化区、中原文化区、浙江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与甘青文化区。
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
山东文化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中原文化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
浙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文化区: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甘青文化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新时期前期,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发展,人类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耕种,并开始饲养猪、水牛、狗等牲畜,使用的工具精细化,出现磨制石器,并学会制作陶器、玉器。思想方面,原始社会固有的生殖崇拜体现在这个时期的陶器生产中。
(木质、石质农具)
(石镰、石刀与炭化的粟粒块)
(石铲、石斧、石锄、鹿角鹤嘴锄、装粟粒的陶罐)
(狗骨与陶狗)
(彩陶盆、陶豆)
(裸体浮雕彩陶壶)
(鹰形陶鼎)
新石器时期的聚落一般由居址、墓地、手工业作坊等不同功能的区域组成,有些聚落还有壕沟围护。新石器时期晚期,逐渐出现了大型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的分化,并在剧烈的社会冲突中涌现出了众多城堡,社会形态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新石器时期晚期,社会分化加剧,具有特定含义的礼仪制度已经产生,一些遗址中出现了具有礼仪功能的大型公众建筑。公共墓地中贫富差距严重,还出现了贵族墓地。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象征着权力与身份的玉器,标志着凌驾于公共群体之上的权贵阶层已经形成。
(新时期晚期一处贵族墓葬,墓主身边用贝壳排列成象征权力与地位的龙虎形状)
(玉琮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礼器)
(新石器晚期玉器制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精美的玉器常用于贵族陪葬)
(占卜在此时也逐渐流行起来,巫师常佩戴此种玉饰,以期求与神灵更好地沟通)
在公元前21世纪,中原文化区的夏部族联合各部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从此,中华文明进入发展的新时期,新石器时代也在青铜文明的曙光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