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挣扎的国博
谈一座城市的建筑
聊一段建筑的旅行
无理无畏艺术
有理有趣人生
强词有理
建筑师讲述建筑的故事
如果你网络畅通
强烈建议你看视频哦
以下应朋友要求
为网络不畅准备的正文部分
请小心观看
如果说一个建筑师一生只能选择做一栋建筑,我相信大多数的建筑师都会选择设计一栋博物馆,那是因为在所有的建筑种类中博物馆就是高大上的代言人,而我们的国家博物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就更是高大上中的高富帅了,那么,这样一栋受人瞩目的建筑又是怎么诞生的呢?
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东侧,现在这个馆的前身是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合体,简称革历博,革历博曾经是58年的十大建筑之一,是和天安门广场在同一时期建造的,当年的总建筑师是著名的张开济大师。
原来建革历博的时候国家没钱,建筑规模定的小,连对面人民大会堂的一半都不到,虽然张大师通过围和庭院的方式努力和对面的大会堂找平衡,但无奈实在面积相差悬殊,高度上,主体高度26.5米,远低于大会堂的46.5米,这样就造成了天安门广场是一个塌肩膀的造型,对此周总理也曾表示非常遗憾。
一直到03年,国家把革历博合并改为国家博物馆,开始正式启动国博的改扩建工程。这个工程一提出来,从选址开始各个专家就开始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该换地儿新建,也有人认为应该原址扩建,还提出张大师早就考虑过扩建的事情,还曾画过一个加建一层的方案。经过了多次讨论,最后考虑到天安门广场要保持左祖右社的格局,作为祖庙象征的国家博物馆还是在这最理想,这样国博就确定在原址扩建。
但当时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鸟巢这些建筑方案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当时专家们就建议,外国人再好,咱别用了行么,不就一个改扩建么,我们自己人完全搞得定。
就这样,找了四家国内著名公司做方案,做了一轮没什么结果,于是国博04年开始搞国际竞标,竞标公告一发,就吸引了国内外55家公司报名,最终PK的有十个方案,其中也包括做大裤衩和鸟巢的建筑师。不过这次的竞标遭到了国内几名老专家的强烈反对,最终的结果就是评审专家一个老外都没找,我估计是大家生怕再选出个让大家崩溃的第一名方案。
可是这次竞标的最终的结果却是令很多人大失所望,因为这次参加的公司,一个比一个做的保守,说好听点叫尊重中国传统,说不好听不知道是不是猜到这次如果玩的太嗨肯定直接出局。
尽管如此,设计方案大部分依然采用的是欧洲博物馆改扩建的常规方式,新旧对比。这种方式在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博物馆都有很好的运用。最后经过两轮评比,德国GMP和建研院联合设计的方案宣布为中标方案。这个方案保留了老建筑的北侧,西侧和南侧三个立面,在入口处做了一个超级中央大厅,这个大厅可以有效的解决新馆,老馆的入口整合问题。在大厅的上面还有一个悬浮的屋顶,用来提高整个建筑的高度。
看似方案确定了,设计单位没高兴几天,接到通知,发改委对原来的方案提出质疑,要求整改,刚巧国博馆长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是不折不扣的内行业主,再加上一大堆老专家把关,德国建筑师们开始了漫长的论证和修改工作,最终完成了现在的这个方案。
这已经和原来中标的方案面目全非了,现在这个方案和原来的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原来强调的是对比,现在强调的是和谐。原来的对比被很多专家认为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思维,于是和谐就变成了方案调整的主旋律,比如新建筑的檐口设计,采用的是现代的方式来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而且为了体现园林文化,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庭院空间,而在塑造整个建筑的气质方面,则通过超大尺度的空间和材料来进行表现,最后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在我看来,国博应该是将中国早期建筑风格进行现代演绎最成功的建筑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博的这种设计,同时也令人感觉气派有余,惊喜不够,建筑师的个性在这里几乎任何展现的机会,引用GMP公司一个主要负责人的话说,国博项目是我们公司整个历史中最极端和独一无二的例子,它说明了建什么以及怎么建的问题并不完全由建筑师决定。
当然,对于国家博物馆来说,它所表现的恐怕正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写照,对于历史,我们总是有着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对于未来,我们却总是缺乏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也许我们都应该反思,这到底是一种强大的文化,还是一种软弱的精神。
提建议!赢奖品!听故事!
各位朋友,随着建筑秒在各大平台的热播,我们即将迎来强词有理第一季《北京建筑那些事儿》的完美收官,对此非常感谢大家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二季,我们有更多的计划,但我们希望把其中的十个名额留给我们的朋友来进行选择,参与方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