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七年级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

近日,北京中学七年级的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中国古代灿烂文明。

在思考与探索中成长

七年级肖瑜玥

作为北中的学生,我们经常有机会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可平时我们参观博物馆通常也就是走马观花,自己参观时的几个小时对于欣赏博物馆中成千上万玲琅满目的文物展品实在是微乎其微。可这次国家博物馆的参观却让我眼前一亮,对参观博物馆有了新的认识。

走进“古代中国”展厅的远古时期部分,史前时代的彩陶器展现在我们面前。没有想到的是,导游老师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开始讲解彩陶器的来历与特色,而是直接向我们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彩陶?”我先是一愣,说是“彩色的陶器”肯定不准确,其他的陶器也有它的颜色;说是“用不同颜色绘制图案的陶器”,其它陶器又是怎么装饰的?它的颜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却不知道如何回答了。可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将彩陶与其它的瓷器相对比,从雕刻的方式看,其他陶器多是用拼接、镂空等方式通过立体的设计进行装饰,而彩陶则是用天然矿物质进行描绘,在平面上就能达到装饰效果。从制造工艺的顺序来看,彩陶是先着色在进行烧制,而彩绘陶是先烧制再着色,相比而言彩陶的颜色更牢固,不容易掉色。我恍然大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兴趣。

就像这样,我们分小组与文物面对面“交流”,研究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我们观察图案的特点,发现描绘的规律,思考、联想其中表达的内涵,细致地探索这段尘封的历史。在思考中,我仿佛回到了时间轴的起点,在那时,世界还是一张没有被繁杂历史所填满的一张白纸,我与那时的人们一起自由的想象,用最简单的工具制造巧妙、实用的工具,在上面绘制身旁的动植物或是想象中的神灵,生动形象地写实中添加一些自己想象的元素,就形成了原始的艺术。时间飞速地流逝着,我看到那些图案从复杂,写实生活中的事物逐渐简化,变成具有独特含义的符号,最终形成文字……我们在自己的思考中解答了一个个疑问,也在探索的乐趣中就对彩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次博物馆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有关彩陶的知识,更是学到了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这样的学习方式,受益匪浅。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只有在博物馆中了解过去,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中增长知识、经验,未来才会因你我而更加美好!

走进博物馆

七年级宋文婧

陶器没有瓷器那么精美,没有石器那么单调。如果说青花瓷是典雅白衣素仙,可以给人视觉上的满足,那么彩陶就是古朴内秀的普通妇女,给人简单的感觉。

彩陶是在陶器基础上用颜料进行彩绘装饰而成的,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那么进行绘制彩陶的颜料从何而来呢?普遍认为颜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殊不知植物提取的颜料不耐高温,经过高温烧制就荡然无存了。于是,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就从天然矿物中提取颜料绘制到瓷器上,形成了各式的图案。这种颜料的提取方式足见古人迈出了对未知自然探索的重要一步,也体现了先人的智慧。

植物、动物、几何图形……彩陶上多姿多彩的纹样向欣赏者们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对于美拥有了初步追求,是古人追求美感、赞美生命的流露。毫无疑问,在古人眼中自然一定是美妙的,他们以苍天为被,大地为床,生活中所食、所用无一不来源于自然,自然的馈赠使他们能够繁衍生息,他们心中必然对自然倾注了某种亲切的感情。于是,彩陶上流畅的线条,匀称的图案就诞生了。人面纹、鱼纹、花瓣纹、网纹……哪一个不是生活与自然的真实写照?鹤鱼石斧彩绘陶缸再现了打猎时得胜而归的场景;船型彩陶壶的网纹装饰使我们联想到人们使用网具捕鱼的生活画面;涡纹四系彩陶罐中大大小小的漩涡和波浪使我们如身临湍急的河水中,水面上滚滚涟漪又使我们无法脱身;裸体浮雕彩陶壶集浮雕和绘画于一体的创作手法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一个古人信奉神灵和对生殖崇拜的两性人……这些简单明了的纹饰表现了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跃然眼前。

是啊,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程度是远远高于自然对人类的需求的。大自然无偿的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可是现在人们对自然的破坏日益加重,大自然已经从原本丰盈饱满的姿态变得伤痕累累甚至满目苍夷。但是,人类却还不知悔改,那么早晚是要付出代价的!大自然已经发出了无声的呐喊,震碎了山川河流,不要再伤害这个哺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恩人了,不要再伤害这个给予了我们无限恩赐的母亲了!人类从自然中来,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会灭亡在已经千疮百孔的土地上!

参观国家博物馆有感

七年级刘仁玮

国家博物馆,来了不止一次了,大英博物馆展,秦汉文明展,复兴之路展,每次都收获满满,这次学校通知去国博参观古代中国展,心里充满了期待。

国家博物馆威严的矗立在天安门广场旁边,馆前人流涌动,太阳下的博物馆投下巨大的影子,把我们笼罩在它威严的气息之下。这是只有在国家博物馆才能领略到的感觉,即使我对这个博物馆已经如此熟悉,但还是会惊叹于它的威严感。

进入到博物馆内部后,我们来到一个环形的影院内,同学们都不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忽然,灯“刷”的一下灭了,眼前巨大的屏幕出现了两个金黄的大字“国脉”,有关国家博物馆的纪录片开始了。纪录片的视角从高空俯瞰到抬头仰视,从整个北京中轴线到国家博物馆内部,从博物馆结构到经典的文物与展厅……整个纪录片从各个角度向我们介绍了国家博物馆这个跨越中西、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建筑。它变成了一个媒介,一个连接我们与文物、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媒介。在这里,我们可以畅游在历史的长河里,观看由文物填写的历史画卷,填补上我们心中的空白……时间稍纵即逝,纪录片演完后,我还意犹未尽,自然要赶到古代中国展去看看期待已久的文物。

我们班的学习内容是陶器与瓷器。这两种器皿都是中国古代的常用器皿。被人们所熟知的人面鱼纹盆就是陶器的典型代表,不难看出,陶器存在较早,据讲解员讲解,陶器主要出现在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那时的陶器用途数不胜数,又用来打水的尖底瓶、用来祭祀的人面鱼纹盆、还有用来盛放东西的陶罐……相比较来讲,瓷器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更为常见,像碗、碟子等用具都是瓷器,它的做工精致,纹饰优美,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并存。这种器皿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我看到展柜中那坑坑洼洼的灰色罐子,还以为是陶器,后来听讲解才知道这是“原始瓷器”,它的制作工艺还十分的不成熟,才会有这种效果。对比起同一展柜的东汉瓷器,真的天壤之别。而更令人赞叹的是白瓷,整个提壶上下匀称,没有一块釉是多余的,光滑的瓶身闪着乳白色的光芒。真个瓶子浑然天成,令人眼前一亮,连连称赞。最后的明清时期瓷器更是技艺高超,整件瓷器做工精美、讲究,美轮美奂,没有一点瑕疵,让我们叹为观止。

在这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国家博物馆的重要性以及馆内展示文物的价值,对中国器皿的发展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在古代,器皿是承载物体的容器,但现在,它承载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以及自古以来的匠人精神。但我知道,国家博物馆要告诉我们的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它需要我们更多次的走入其中,去了解、感受更多的历史带给我们的辉煌。

参观国博有感

七年级王郁馨

5月25日上午,我们北京中学七年级的同学们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参观。

最开始,我们观看了一部关于国博的影片,里面讲述了国博的建筑结构和展览品等基本情况,这使我们对国博有了基本的认识。接着,我们分为三队,分别就不同学习主题进行参观。

我们队的主题是有关陶瓷的工艺和发展进程的。我们从陶瓷的源头追溯起,早在距今年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展就已进入繁荣期,那时候的陶器被称作原始陶器。原始陶器分布广泛,凡是有原始人类活动的地方都有陶器出土。而在商周时期,则出现了原始瓷器,上釉技术尚不成熟,但也有坚硬耐用的优点。瓷器馆的介绍往下延续着,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白釉瓷器,之后历朝历代又逐渐在釉料、胎质、釉色等方面对技术进行了提高。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关于陶器和瓷器,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比较明显的就是瓷器表面光滑,陶器则反之;陶器是不透光的,而有瓷器是可以透光的。我认为这些都十分有趣。

在这次参观中,虽然我们只研究了关于陶瓷的主题,但是我认为它所带给我的益处是综合性的,既反映了陶瓷发展历程和制瓷工艺等历史相关内容,也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匠人精神,可谓历史、艺术与精神品质并重,意义非凡。

孩子们在博物馆

孩子们在博物馆

文字:北京中学学生

供稿:许柯

编辑:陈思蕊李智峥

北京中学诚聘优秀人才

详情请扫描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znjs/7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