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现场
当地时间年10月14日下午两点,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美术世界行”系列之“艺术与和平——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丹麦展,在久负盛名的菲特烈堡宫隆重开幕,展览持续至10月底。建于公元16世纪末、曾作为丹麦王室主要行宫之一的菲特烈堡宫,相当于丹麦的“故宫”,堪称北欧众多城堡中最美丽的代表,因其在丹麦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自年以来一直作为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是全体丹麦人引以为豪的“颜值担当”。这里不仅建筑宏伟壮丽,更令人瞩目的是它丰富珍贵的藏品:包括丹麦最重要的人物肖像和历史题材油画在内的众多古典艺术品,以独特的角度体现着五个多世纪以来的丹麦历史。
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破例启用“黄金展线”
66年前,丹麦同中国建交;建交65年后的年,丹麦加入亚投行;而在66年后的今天,“艺术与和平——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丹麦展开幕,这是中国美协第一次在“安徒生的国度”办展,展览的顺利筹备和成功举办得到了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菲特烈堡宫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的鼎力支持。这是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第一次将核心展厅的“黄金展线”腾出并且免收场租,给予此次展出的中国美术作品以超高规格的待遇。馆方专为中国作品所在的展厅配备了安保人员,而在新闻媒体捕捉的照片中,也留下了安保人员在快闭馆时禁不住中国作品的“诱惑”按下手机照相快门的瞬间。
开幕式嘉宾云集,盛赞展览打开一扇交流窗口
中国驻丹麦大使刘碧伟,博物馆所在地希勒勒市副市长多特·麦尔德高,菲特烈堡宫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麦特·斯库歌德,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美协副秘书长陶勤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文化参赞刘东,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力,中国艺术家代表、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委会策划委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西安美院教授韩莉以及往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丹麦参展艺术家琳达·利尔德霍特等各界嘉宾近百人共同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麦特·斯库歌德主持。
刘碧伟惊叹此次中国当代美术作品能在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如此重要的展厅展出,他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崇尚“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对其他文化持开放的态度。此次展出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便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成果,这些作品采用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融合了东方的文化元素。中丹友好交往历史悠久,近年来,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与深入,文化交流成为双边关系的新亮点。此次展览为丹麦人民了解中国文化与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了一扇新的窗口。
陶勤在开幕致辞中说:本次题为“艺术与和平”的展览,近40件展品均来自历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中国佳作。年创办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展示世界当代绘画和雕塑为主要内容,上届参展国已达96个,是中国最大的国际美术交流平台,十多年来先后有14位丹麦艺术家的24件作品入选赴北京展出。这次到丹麦展出的中国作品,种类涉及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漆画、铜雕、综合材料等,既是中国当代美术的缩影,也表现了历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题,同时层层递进、互为呼应,立体反映出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对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当今世界,人和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需要和渴望沟通与交流,而艺术展示是最接近无障碍交流的绝佳方式——美术是赞美之术,赞美自然、赞美生命、赞美和平,同时也自然地引发思考,让我们一起用艺术温暖世界,从审美中获得新的启迪。
多特·麦尔德高宣布展览开幕。她说:“今天,世界变小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缩小了,我们的相互依赖性加强,经济贸易货品交流增加了。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全球性挑战: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环境,如何和平共处等,我们的相互了解非常重要。而相互了解、相互接近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了解彼此的文化和艺术。今天很高兴能够为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开幕,展览要表达的主题正是关于和平、现代化、城市化、生态保护等,这是不论丹麦人还是中国人都关心的主题。希望有更多的丹麦观众能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来参观精彩的中国艺术品。”
中外嘉宾合影(从左至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中国美协副秘书长陶勤、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麦特·斯库歌德、中国驻丹麦大使刘碧伟、希勒勒市副市长多特·麦尔德高、刘碧伟大使夫人方淳、西安美院教授韩莉)
参展作品生动描绘了当代中国繁荣图景,丹麦主流媒体重点报道
丹麦电视台DK4和国家广播电台对展览进行有关研讨会、开幕以及展厅导览的现场转播与直播,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亲自担当展厅现场直播解说,开丹麦主流媒体现场直播报道中国艺术展盛况之先河。《希勒勒市报》《希勒勒邮报》《哥本哈根邮报》等当地主流媒体也专门在展览前后进行报道,展览开幕前甚至连当地商业街上的商户都知道了菲特烈堡宫要办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消息。
《希勒勒邮报》以《中国新艺术搭建桥梁》为题的整版报道中说:此次由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典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构成的国际首展,是丹麦第一次承办此类展览,而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为国际巡展首站敞开大门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是双方良好合作通过艺术认识彼此的开始。《希勒勒市报》则以《城堡里的中国艺术》为题对展览进行系列报道:“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展览,包含了来自著名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杰出作品。”“该展是在每年有许多中国游客参观的菲特烈城堡内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良好契机。”丹麦各媒体普遍赞美本次“艺术与和平”的展览主题,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将中国艺术传统与西方美术技巧自然巧妙融合是一种重要的双赢。新华社驻哥本哈根首席记者第一时间到场采访并给予长篇报道,短短3天时间,点击量就突破了83万。
当地主流媒体纷纷报道
学术研讨会图文生动、热切互动
为了使丹麦的美术爱好者们能更立体、更丰富、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本次巡展以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开幕式前,主办方专门召开了研讨会作为正式研讨之前的预热,丹麦方面包括艺术家、策展人、理论家等代表在内的与会嘉宾预览此次展出的作品1个多小时,大大超出预定时间。陶勤从作品种类、材料、技法、立意等各个角度深入浅出现场解说了每一件作品后,又以图文并茂的幻灯形式将从历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各国入选作品中遴选的近百件有代表性的作品,从更广大、更精微的丰富层面进行解读,不仅是从契合历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主题的角度,而且涉及历史和今天以及未来有关人类物质和精神家园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热点问题,如当代人类生活和社会状态、世界文明交互、生态问题、人类未来等。
麦特·斯库歌德认为,展出的近40件艺术品是当代中国最有才华的艺术家创作的,使用了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艺术技巧,艺术家们关心着目前东西方社会都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她在发言中说:“现代化带来种种复杂的影响,艺术家为了表达自己对此的看法,从丰富的中国文化和传统中汲取灵感。在参展的艺术作品中,有将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重新焕发生机的作品,并与当下息息相关。在欧美艺术的启发下,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们结合中国国画的水墨、淡彩画法、漆绘、白描等,挥洒现代技艺;希望中国观众能够在博物馆等地感知丹麦历史和文化,并且获得新的启迪。现在这场中国当代艺术展也为丹麦人民提供了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通过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或许能够在这个我们共同生活的、热爱的却也脆弱的世界里,更好地应对种种问题和可能。”
丹麦艺术家们给予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当代美术极高赞誉的同时纷纷表示:对于中国水墨以少胜多的表现和创作方法,对于中国绘画的色调表现以及绘画材料使用的方法都感到惊叹,中国艺术家们创作的耐心、细心、诚心和对传统的良好继承让他们倍感钦佩和尊重,并普遍关心中国的艺术传统是如何得到良好继承的,随团访问的北大艺术学院教授丁宁凭借自身多年丰富的艺术高等教育一线教学经验和深厚的艺术理论学养,用英语为丹麦嘉宾从中外大师经典作品临摹的重要性,学习包括“和谐”“气韵生动”“阴阳”等关键词在内的传统哲学文本的必要性,以及融会贯通从创作技巧到精神层面表达的必然性等要点入手为丹麦与会嘉宾做了精彩解答和阐释。
中外美术家研讨会上观看北京双年展幻灯演示
相约年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虽然丹麦和中国远隔万里,但多彩的视觉艺术和一直致力于展示世界当代架上艺术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及本次的“艺术与和平——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丹麦展,就如同连接丹麦西兰岛与菲英岛的大贝尔特海峡大桥,是连接北京和希勒勒两个文化之都、中丹两国人民的跨越时空的艺术桥梁和纽带。
明年9月的金秋时节,主题为“丝路与世界文明”的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将如期举办,届时丹麦艺术家跨越展览搭建的艺术之桥,也将为世界呈现他们眼中绘画与雕塑艺术对“和平”、对“丝路”、对“世界文明”的完美呈现。当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曾经受惠于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今天,将21世纪的世界文明在新的丝绸之路上汇聚,是中国梦,是世界梦,更是千年丝路的伟大召唤!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好治疗白癜风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