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3月底,《财经文摘》记者张毅围绕该刊第4期封面专题“纸上江山大会堂”,进行了专访。
●●●
中国人大会堂里“参政画”的审美
——答《财经文摘》杂志
采访人/张毅受访人/帅好
《幽燕金秋图》长16米,宽3米,由窦宪敏、侯德昌、耿安辉等创作,是迄今为止人民大会堂内最大的一幅国画作品。十几年来,《幽燕金秋图》几乎每晚都会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也是央视出镜率最高的一幅山水画作品。
“参政山水”的美学思维
《财经文摘》: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幽燕金秋图》前亮相,这幅巨型国画18年来一直悬挂于东大厅,可能是人民大会堂内的国画亮相比较多的一张。您认为从画家、画品、美学和政治角度,这幅画与人民大会堂所陈列作品符号特征是什么?
帅好:这个问题很有爆发力。
我不打算详谈《幽燕金秋图》的构图布局、笔法墨法、着色等技术性问题,纯技法评论已经汗牛充栋。据报道此画主要作者侯德昌,他的画作《松涛深处听泉声》、《黄山卧龙松》、《松瀑图》还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不同的位置,东大厅那个巨幅隶书《到韶山》与广场纪念堂瞻仰厅内的金字隶书“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也出自侯德昌所书,中南海、中央军委八一大楼等地也有老先生的画。
我不认为这幅《幽燕金秋图》的符号特征有多么明显,相比人民大会堂政治山水画更明显的符号作,是由周恩来策划、毛泽东命名题词、傅抱石、关山月绘制的那幅《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我在《领导者》杂志39期上发表的《画殇》里详细分析过,就不说了。
“幽燕图”挂在一个比较热闹的地方,只能说它是被当代政党生活欢迎的画作。
分析这个地方的画作,首先,我们考虑谁是这些个画作的评判者与决定者;绘画作为一种社会构成的实在,怎么能够以政治意识形态,或以政治审美语言的形式存在。
其次,人民大会堂本身的构成,大约汇聚如下要素:各种党的官员、党的代表、立法、监督、选举、政府行为、社会制度等等,在这个系统之内会堂设计、功能与绘画要求是什么?
第三,从画作分析画家的心手相携,怎样把创作想法、思维,变成一幅被官方认可的人民大会堂的画作。
我们看“幽燕图”的提款:“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谁都知道出自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这首写于年诗词的开头,据说是毛泽东与一个秦皇岛捕蟹的老渔民邂逅,老头没认出毛泽东的情况下发了牢骚——我们知道年中国农村正开始全面实行合作社、统购统销这些极端国策——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前苏联的一个乌托邦灵感。尽管“换了人间”,但是农民不愿意被合作的情感被忽略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反抗并不鲜见,这些国策使中国农民从“翻身解放”一步步走向持续近三十年的贫穷落后。这首词或者说这个题款的原义,就是这样一个“换了人间”的历史内涵。
从这点,我们可以判断画家缺乏基本的当代史常识与诗词常识。但为何挑选如此前提下这样一句诗词,作为整幅画作的创作之眼呢?
从现在流行的评价来看,《幽燕金秋图》“表现了阳刚之气、雄强之气、磅礴之气,表现浩荡的祖国之情、民族之情、时代之情。”如果我们要对照画作向中小学生解说:什么是浩荡的祖国情、民族情、时代情?你会觉得这幅画与这段话并没有密切的对照关系。类似美誉可加在任何一幅大型山水国画评论中。政治审美评论的特点是,句子空洞,象征抽象,语义宏大到完全不着边际,不具备针对性、唯一性。
《幽燕金秋图》局部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就像一般观众很难直接从美妙的视觉里读出“阿里郎”与当代朝鲜的现实联系一样,这是“政治山水画”阅读的虚幻之处——美妙视觉设计的绘图,在山水画各种技法的带领下,找到了人民大会堂所需要的浩大辽阔的美学秩序,这种秩序的方向就是,在党领导下的天空与大地,才显示出如此人间仙境。这是政治山水画的美学思维,即把政治当仪式,视国画为现实,由此发生在观者身心奇妙的美学迷恋转变为对当下时代及其体制的道德判断——跟着走,绝对达到光辉的顶点而非通往被奴役的悬崖之路。历史审美就是要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广东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