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西兰的藏宝盒:蒂帕帕国家博物馆
蒂帕帕国家博物馆是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馆,在毛利语中意为“我们的地方”。连博物馆的名字都透着一股自豪之情,怎能不吸引我前去一探究竟?
沿着新西兰惠灵顿美丽的滨海大道步行几分钟,蒂帕帕国家博物馆就出现在眼前。和帝都的国家博物馆一样,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也是免费开放,全年每天开放时间为10:00到18:00点。美中不足的是蒂帕帕不提供参观门票,让喜欢收藏门票的我有点遗憾。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进入博物馆竟然不需要安检。
博物馆的设计十分人性化,充分考虑到参观者的不同需求。馆内每层均设有步梯和电梯,各个展馆还设有无障碍通道,有需要的人士更可在一层存包处借用轮椅。除此之外蒂帕帕还提供免费无线网络供参观者使用。
看着手里的导览图,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年轻国家的博物馆竟有六层之多。一层为蒂帕帕咖啡厅和商店,二层是自然历史和“加里波利:战争之殇”特展,三层关于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四层为毛利、太平洋岛国和其他社群的社会历史,五层和六层是艺术品收藏与多张蒂帕帕的珍贵照片。宝藏如此丰厚,让人目不暇接。如果时间有限,就不得不有所取舍。在众多精彩的展览中,二层为参观的亮点,而位于这一层的“加里波利:战争之殇”特展最为令人瞩目。
重温战役
加里波利战役是新西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的首场战役。一战时期,土耳其与德国沆瀣一气,新西兰响应英国的号召,于年8月5日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年4月25日新西兰军团登上加里波利半岛(GallipoliPeninsula),抵达AnzacCove参战,支援前线的澳大利亚军队。土耳其军队顽强抵抗,新西兰的指挥官不得不迅速防守,组织军人奋勇抗战。十六名担架者昼夜不停地将源源不断的伤员抬到后方,医疗队使尽浑身解数收拾混乱的局面。
年6月和7月,土耳其军队将新西兰军队逼到海岸,新西兰官兵也毫不示弱,于是双方陷入僵局。炽热的天气蒸干了军人身上的力气,口渴、腐烂发霉的食物和日益严重的伤口每时每刻都让人备受煎熬。前线的官兵热切盼望着新的补给和支援。许多士兵耗不起长时间等待,宁愿背水一战,攻下ChunukBair。不久二百名毛利人和新西兰工程师赶来,军队占领ChunukBair山顶。
自占领ChunukBair后,战争形势每况愈下,寒冷侵袭着官兵的每一寸肌肤,战争补给被切断,大量士兵牺牲,幸存者也伤痕累累。一艘名叫Maheno的医疗船从新西兰出发,经过埃及,抵达前线,将伤员从海岸转移。11月其他幸存者也秘密撤离。加里波利战役就此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共有2,名新西兰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更有数不清的人遭受身体和心灵的创伤。
战场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加里波利:战争之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每一个个体在战场这个特殊时刻做出的抉择与思索。展览通过大量的文献和档案资料展示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也通过书信和实物展示了官兵们的种种经历与感受。军人们各司所职,指挥官负责指挥,士兵们冲锋陷阵,军医和护士治病救人,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冷漆黑的夜晚挖战壕以躲避土耳其部队的炮弹,甚至有时候新西兰军人挖的战壕与敌人的战壕咫尺相隔,单单看着展览资料都令人心惊胆战。
对于土耳其,新西兰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要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保卫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他们也对土耳其部队充满敬意。“土耳其军人非常勇敢。他们为自己的祖国而战,而这片土地是我们要拿下的。”“我们听说土耳其军人是非常令人怜悯的斗士,他们在-年的巴尔干战争(BalkanWars)中惨败,而他们也从中吸取了经验,为这场战役(指加里波利战役)做了准备。”“我们面前的土耳其军人作战勇敢、训练有素、指挥有方。这是他们的家园,他们占据高地,试图将我们逼回海上,以此捍卫祖国。”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战场上的人却有情有义。且不说战场上亲如兄弟的密切配合与相互关照,医护人员在束手无策时向上帝祈求减轻伤员痛苦的祷告,最让人震撼的是当新西兰军人看到尸骨遍地时,他们不忍心踩踏死难者的躯体,于是新西兰方面和土耳其方面经过协商达成一致,双方各派出15人举着白旗,暂时中断战争,待双方把倒在血泊中牺牲的战士抬到担架,运回后方后再恢复作战。这种对死难者的尊重,让我看到了这个民族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
展览背后的故事
展览通过八位普通战士的视角讲述了新西兰在一战期间参与加里波利战役的故事。展览中无论是展牌、视频、音频都以“我们”的口吻进行描述,让参观者在看展过程中就像面对亲历战场的老兵,听他们娓娓道来,徐徐讲述战争的来龙去脉、日常的衣食住行、所作所为与所思所不为,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这样一个集体名词,也是一种凝聚力的体现,对于年长的一代,“我们”重温历史,感怀过去的艰苦岁月;对于年轻一代,“我们”深受感染,铭记历史,感恩现在享受的和平时光。
这个里程碑式的展览由蒂帕帕和维塔工作室(WetaWorkshop)合作完成。维塔工作室是创作完成电影《指环王》和《霍比特人》人物模型和道具的机构。每个人物塑像都是真人身材的2.4倍,工作人员耗时24,多个小时创作完成,还不计额外花费巨大时间与精力搜集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如此这般劳心费力地策划、创作和实施才得以将此展览呈现在世人面前。令众多参观者赞不绝口的还有展览中运用的先进科技,如3D地图,投影,模型等,这些多媒体互动体验不仅让历史变得血肉丰满、触手可及,更让参观者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与军人的英勇。
参观结束后我从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加里波利:战争之殇”特展历时三年多才完成。这期间工作人员一定经历了很多困难才将如此震撼人心的展览呈现出来,我想这种孜孜以求和不惧挑战的工作态度应是后人祭奠先烈、告慰英灵的一种方式吧。
其他见闻与感受
参观了三个小时的“加里波利:战争之殇”特展,我还意犹未尽,顾不上午餐,又马不停蹄地前往自然科学展区,那里珍藏着蒂帕帕的一件宝物——“大乌贼!”这样的标本在全世界仅此一例。
年的一天,SanAspiring渔船的船长在进行南极鲈鱼捕鱼工作时,一只乌贼在罗斯海(RossSea)吃到诱饵后被“钓”到甲板上。经过科学家鉴定,这只体重达千克的乌贼竟是个妹子(It’sagirl)!乌贼平日生活在深海中,真可谓养在深闺的千金小姐。
船组人员先把乌贼冷冻起来,保存在巨大的塑料容器中,存放在蒂帕帕。年8月科学小组聚集惠灵顿开始为乌贼解冻,他们在水槽中注入6升水和千克盐以加快解冻速度。解冻时,水温必须保持在10摄氏度左右,以免解冻速度太快而造成组织破损。经过60个小时,乌贼终于解冻了。科学小组切断塑料容器,在乌贼身上注射福尔马林以保证乌贼标本能够完好保存。年9月16日为庆祝惠灵顿成为新西兰首都周年,蒂帕帕举行了特殊的仪式,使巨型乌贼与游客见面。
乌贼标本展区的旁边是一个小型展览,参观者都是5-15岁的小朋友。其实不仅是二层,博物馆许多楼层都有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儿童区和儿童体验区,里面是带有色彩艳丽图案和卡通形象的互动模型,而出口处总能看到一脸幸福的小姑娘和小伙子。在成人展区还可以经常看见这样的提示标语,“如果你想让我长命百岁,就请不要用手触摸我,你可以用眼睛爱抚我”,又如“爸爸妈妈们请你们握紧孩子的手,不要让他们随意乱跑”。家长们也很是尽责,我常常看到身边的年轻家长对孩子说“不要碰它”。
蒂帕帕还有一个有趣的空间,那里竖立着长短不一的木棍,每一根都描绘着美丽的花纹。有人说这代表着人类的染色体,也有人说这是毛利人的传统狩猎工具,还有人说这象征着同性恋权益的抗争。不论设计者要传达什么样的内容,这种让参观者开放式想象和不拘一格的回答本身不正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包容与创新吗?
蒂帕帕,这是一座临海而建的国家博物馆,它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千百年的文物藏品、艺术瑰宝,却处处不着痕迹地透露出细腻与包容、尊重与关怀;它不收取门票,却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互动体验自豪地介绍新西兰的地理、历史和人文艺术;它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众多游客,即使没有面容严肃的安保人员,却依然让人觉得安静而有序;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藏宝盒,珍藏着新西兰这块土地上的宝藏与传奇。
部分照片来自白癜风症状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